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华戏与金华话

(2019-02-18 16:02:44)
分类: 谈今说古

 

金华戏与金华话


听戏笔记之二:  

         金华戏与金华话

---三请梨花·谯楼报三更》 

         ·骆一平

 

 现在戏曲公众号很多,大可随意选择,从容鉴赏。尤其是,同一唱段听不同演员的声腔对比研究一番,更能从中捕捉旁人不知的乐趣。

 譬如,既然是婺剧,那么,唱念是否必须用金华话呢?

婺剧老艺人葛素云,是兰溪人,擅长文武旦角,名角苗嫩、张建敏都是她的学生。葛素云唱的《三请梨花·洞房》,与苗张略有不同。葛唱的“谯楼”,发音是“jiao-lv;谯缕”,近似越剧的吐音。苗嫩发音作“jiao-lou”,是地道金华土音。普通话“谯楼读作qiao瞧”,声母j与q,两者有明显不同

师生之间的另一区别,“三更”。葛素云唱作“三更,geng”,是地道的金华音,义乌、兰溪、浦江一带,都说半夜三更,起早五更,geng”。苗嫩唱“三景,jing”,明显借鉴了京剧发声,上口字。

所谓谯楼,古代城门上用以瞭望谯楼鼓角晚连营。又用于鸣钟报时。古书记载:世之筑城,必建谯楼。此乃汉之遗风。谯楼者,谓门上为高楼以望也。谯楼内每悬巨钟,昏晓撞击,使臣民闻之而生儆惕之心。天下晨昏钟声,数皆一百零八,而声之缓急、节奏,随方各殊。杭州歌曰:"前发三十六,后发三十六,中发三十六,声急通共一百八声息。"蓟州歌曰:"紧十八,慢十八,六遍凑成一百八。"益州歌曰:"前击七,后击八,中间十八徐徐发,更兼临后击三声,三通凑成一百八。"此三种击法,为天下南北谯楼鸣钟击奏之蓝本。

更,gng ,旧时一夜分成五更, 每更大约两小时。三更为子时,即深夜11点到1点从前,城巷里有更夫敲梆报时,声音沉闷,在夜空里荡开,颇有特色。

 地方戏是否一定要固守方言?如前辈艺人龙游花旦徐汝英,她唱“军情急”里的急字,发音为入声字jie,是金华土话,而到了苗嫩一辈,急,都唱作ji,是普通话发音了。


 由此看来,语音改革的大趋势,是很难阻挡的。汉言总不断融汇、动态变化之中,古人的发音与今人,确实有很大的不同。比方说,“阿房宫”怎么念?有语音专家指出,古读作“额旁,e pang”。但话是人说的,当地老百姓的口语,流行实用。现在,有不少城乡家庭,爷孙辈之间交流,都讲普通话(老人们讲的是三夹皮的官话,有时发音不正,还会遭到小孩子当面纠正)。课本上注音硬性的规定,用来应付考试用的。至于老外,更不容易搞清这些了

 

 婺剧艺术,泼辣粗犷丰富细腻,演员的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值得品味。这段“慢板三五七”传统唱段,葛温婉苗清亮,不仅行腔运气有特色,唱词以及唱段中的加白,也不尽一样苗嫩的白“将军---”,单叫头。陈丽俐“薛将军----”,三字。葛素云“将军,将军哪--”,双叫头。各人的在情韵、外在张力婉丽哀怨,有微妙差异三五七慢板,比其中板要缓慢很多,旋律优美宁静,善于表达深沉、淳朴的感情。唱戏讲究字正腔圆,戏迷们不妨细细体会各家的传承发展与变化,探讨优劣得失,领略家乡戏的无穷魅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欣赏水平



------2018.8.20处暑  兰溪骆一平记于骑驴斋

----原载《2018.10.17 金华日报 ·文化版》

               《2018.第4期 金华文艺》


金华戏与金华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雨天的心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