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迈丘设计阅读 | 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2017-10-11 14:43:14)
标签:

城市规划

建筑设计

景观设计

迈丘设计

杂谈

分类: 迈丘设计阅读
迈丘设计阅读 | 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导语:中国建筑师张轲9月12日荣获阿尔瓦·阿尔托奖,成为获得这一国际建筑界重要奖项的首位中国人。该奖项由阿尔瓦·阿尔托基金会、芬兰建筑博物馆、芬兰建筑学会、芬兰建筑师协会以及赫尔辛基市政府联合颁发。阿尔瓦·阿尔托基金会说,张轲善于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以及回收利用旧建筑的废弃材料,其可持续发展的建筑风格给评委会留下深刻印象。

阿尔瓦·阿尔托奖于1967年首次创立,并由阿尔瓦•阿尔托本人设计,他本人也是此奖项的第一位得主。生于芬兰的阿尔瓦·阿尔托,是与格罗皮乌斯、赖特、柯布西耶、密斯齐名的第一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终生倡导人性化建筑.主张一切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其次才是建筑师个人的想法。他的建筑融理性和浪漫为一体,给人亲切温馨之感,而非大工业时代下的机器产物。他也是一名爱国的建筑师,他将芬兰当地的地理和文化特点融入建筑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芬兰现代建筑。阿尔托奖成立至今已有半世纪,于今年步入50周年,张轲成为了该奖项的第十三位得主。

历届获得者还有:
1967 阿尔瓦·阿尔托 Alvar Aalto
1973 哈更·阿尔博格 Hakon Ahlberg  
1978 詹姆斯·斯特林 James Stirling 
1982 约翰·伍重 Jørn Utzon 
1985 安藤忠雄 Tadao Ando 
1988 阿尔瓦罗·西扎 Alvaro Siza 
1992 格伦·马库特 Glenn Murcutt
1998 斯蒂文·霍尔 Steven Holl
2003 罗杰里奥·萨尔莫纳 Rogelio Salmona 
2009 Tegnestuen Vandkunsten 
2012 Paulo David  
2015  Nieto Sobejano Arquitectos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张轲巧妙地将自己的建筑融入周围环境,
创造出景观与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
——评委会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张轲,1970年出生。安徽人,父亲为设计师。1996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硕士毕业,1998年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毕业,“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创办人。
作为2011年度“国际石材建筑奖”的获得者,张轲已成为中国新一代建筑师的代表。从阳朔小街坊到西藏大峡谷艺术馆,张轲的作品不以新奇的造型博人眼球,而是摒弃一切既定的风格流派与自我标榜的具象文化符号,以一种平视的角度,探索当代建筑与传统文化之间新的契合点。

标准营造新办公室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办公室是一个长条形空间,全用混凝土构筑,内部采用寻常的自流平、抹灰,所以造价非常便宜。除了卫生间和储藏室,所有的门都给取消了,空调、灯具、暖气全都隐藏了起来。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外墙用的全是灰砖,透露着胡同的情结。庭院里的30多棵树也是自己亲手挑选种植的。靠庭院一侧的墙上开了一整面的大玻璃窗,而露出半边屋架的天窗,则是整个空间的点睛之笔。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代表作品
“微杂院”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项目地点:北京大栅栏茶儿胡同8号          
面积:145 m² 
设计/建成时间:2012/2014 

“微杂院”项目所处的茶儿胡同8号院子位于北京前门大栅栏区域,距离紫禁城直线距离1公里。院子是一个曾经居住着12户人家的典型大杂院。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与一般的旧城改建思路不同,“微杂院”以当下的场所特质为出发点,将原有的建筑结构都予以保留,以居民自发加建的体量为参考,在尊重大杂院空间特质的前提下,对这些胡同中非正式的加建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修复和再利用。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微胡同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项目地点:北京杨梅竹斜街     
面积:48 m² 
设计/建成时间:2012/2013

 微胡同位于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内,离天安门广场仅步行距离。 设计将庭院回归到流线组织的重心,通过将活动空间引入到建筑内部庭院,来创造与城市文脉的直接联系。庭院不仅提升了内部空气与光线的流动,也联结着形式多样的方形体量及面向城市的门廊。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微胡同承继着传统胡同所具有的亲密空间,也复兴了其社会性能,同时还增强了它的空间特性。它使用的轻钢结构及胶合板面材,保证了其低造价施工,可发展成为北京胡同更新保护的可行性范本。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共生院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共生院是标准营造继微胡同,微杂院之后,对北京旧城四合院有机更新改造新模式的进一步探索实践。目的是探索在传统胡同格局中公共与私人共同生活的可能性,并实验在局限空间中满足全部基础设施需求,创造胡同小尺度舒适生活。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设计通过木屋架延伸连接,墙体整合强化等动作,用翻修取代重建,创造出三个不同尺度的丰富院落。共生院由一个只占据胡同一个开间模数的8平米大小包含日常生活所需一切基础设施的插入式居住单元和一个完整连续的公共展览空间组成。并在公共空间中置入一个4.5平米集厨房,洗衣,卫生间,储物等一体化的功能模块。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共生院具有结构独立,产品化,集约化邓特点,私人居住与公共展览环绕院子共生,创造多种生活方式共存的丰富状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诺华上海园区5号楼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项目地点:上海浦东     
面积:8300m² 
设计/建成时间:2010/2016

这栋建筑位于诺华上海园区的东南部,3层中空玻璃立面赋予其轻松而透明的外观。人们的视线可以穿透建筑,或开放或围合的区域在光线、尺度和形状上互补而平衡,并形成了丰富的空间体验,旨在创造一系列不断变化的感觉。这对于开放而匀质的传统办公空间理念提出了挑战。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阳朔店面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项目地点:广西 阳朔       
面积:7000m² 
建成时间:2007

小街坊由5条街道和6栋相对独立的建筑组成,建筑占满了用地的边界,主要内部街道的走向考虑到城市肌理的延续性,并遵照当地的习惯朝向周边的主要山峰:碧莲峰和龙头峰,因此几栋楼几乎都是不规则的形状。
小街坊从远处看去并不显眼,走近以后人们会被街坊中心的建筑所吸引,采自漓江边的毛竹被劈成6m长、60mm宽的竹片,每两个竹片间隔80mm垂直于墙面卡在专门为此设计的角钢挂件上,竹片幕的背后是一道木质折叠门,当折叠门完全打开的时候,室内喝茶的人们与喀斯特山峰之间就只有一层竹片之隔了。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青城山石头院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项目地点:四川 成都     
面积:480m² 
建成时间:2007

“石头院”位于青城山下的大观镇附近,面积不到五百平方米,由几组院落组成,分为一个“空院”、三个“茶院”和一个“居院”。“石头院”从外面看上去像一个较为完整的房子,事实上它是由几个窄长院落很近地排在一起,每个院落都略微转折了一下,之间是很窄的胡同,由于每个院子的转折角度不一样,石头墙夹缝形成的窄巷空间也就各不相同,每条细长的巷子都把人们引向池塘边和山的方向,一天的不同时刻,每条窄巷人们进入的第一个院是“空院”,“空院”没有屋顶,只有墙。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在“空院”的尽头人们会找到一个很小的入口,从这里进入后面的院子,进门后人们才意外地发现一个由窄变宽的空间把几个院落串在了一起,自然走进去就是“茶院”和“居院”了。各个“茶院”和“居院”都有两三个大小不等的天井,天井是由连续折叠内坡的屋顶形成的,一部分天井是有玻璃的,而有些天井则是完全开敞的。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华润武汉“跳舞的书本”双塔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项目地点:武汉     
面积:13800m² 
设计/建成时间:2007/2009

这两座接近50层的超高层住宅位于武汉市中心的繁华地段——洪山广场,南边离长江2km,北距东湖1.5km,与西边5km外的黄鹤楼遥相呼应。两栋160m高的高层如同用书本摞起的两座高塔,各层平面随意扭动,两栋的重心自下向上逐渐靠近;双塔的高细比接近10,超过原世贸中心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其中一栋为酒店公寓,每层面积约600㎡,分为6户;而另一栋高层则是每层独户的豪华住宅,每户平均面积约400㎡,由于四面是连续的双层玻璃幕墙,居住者可以将四面的景色尽收眼底,获得360°的连贯视线。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图片和作品版权归标准营造建筑工作室所有,仅供学习参考!
迈丘设计阅读 <wbr>| <wbr>走进张轲标准营造(附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