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安之若素
安之若素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84
  • 关注人气: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维《山水田园诗》读后感————安亮泽

(2014-12-28 18:13:53)
标签:

王维

山水田园诗

诗佛

禅诗

安亮泽

分类: 读后感

                  浅析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的禅意

摘要:王维(699-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他开创了山水田园诗的新篇章,以画入诗,诗中有画且诗画中处处体现禅意。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苑咸《酬王维序》),死后更是得到了“诗佛”的称号。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有许多诗作将空静的禅意渗入优美山水景色和深厚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描写中。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实现了佛学与自然的大融合,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的大统一。我这篇论文主要目的就是论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佛学艺术

关键词:王维 山水田园诗 佛学艺术 艺术特色

导 

在诗歌的发展历史中,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诗歌创作己达到完美境界。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人亦称王维为诗佛。他出身于太原王氏,在当时是天下五大望族之一,从南北朝开始就声势显赫,而王维更是这个大家族中著名的天才,自幼聪颖,九岁能写文章,21岁时就高中状元,名动京师。他精通禅理,将山水田园诗作赋予禅趣清幽,堪称诗坛绝唱。他的诗禅意空灵,净心超然,开拓了诗歌写作的新境界。并且泽披后世唐刘长卿、大历十才子以至姚合、贾岛等人的诗歌,无不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王维的影响。直到清代,王士祯标举神韵,实际上也以其诗为宗尚。可以说,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

一、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深具禅理的原因

王维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家庭,从小就受到母亲的熏陶。家庭的佛教氛围使他幼时便笃信佛教根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云:“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由此而窥,母亲一心向佛的决心对于王维的童年的影响可见一斑。

同时,根据《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文中述及诗人同当代名僧道光禅师的关系时说:“维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虚空,无有是处,志其舍利所在而已。”由此可见,王维确实佛缘不浅。不仅一直同佛门中高僧大德时有往来。而且深受大师的开示及影响。加之历经官海沉浮,仕途失意,宏图大志无法施展。终究使王维走上了亦官亦隐的禅意山水生活

此外,据《旧唐书》记载:“在京师,长斋,不衣文采,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由此可推,晚年的王维更是过着僧侣般的生活,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着灵魂的寄托,用他的自称便是:“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这一时期,王维创作了大量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的山水田园诗。

至于王维的名字本身,则更充分体现了他对禅佛的虔诚与心仪。他名维,字摩诘。名字合之为维摩诘,《维摩诘经》是个佛教中一个在家的大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萨,意译为净名、无垢。

而后世学者的研究也充分可以看出佛教信仰对王维的诗歌创作有很深的影响。。如胡应麟在《诗薮》中评价到:“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徐增《而庵诗画》中也写到:“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篇字句皆合圣教。”这些评论,都可以有力证明。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空静禅意的体现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给读者的感觉,首先是呈现一种空的禅境意象,这种境界正是禅宗所希望达到的一种意境。只有归寂于幽静的山林之中,才能帮助忘却尘世间的一切烦扰。因而,他通过诗歌来描述宁静悠远的山林,来忘却人世间的纷繁复杂,进而能够进入佛家的禅境。

从山水诗看诗作中体现出的空禅意。终身奉佛的王维远离尘嚣,怀抱随缘任运的生活态度。他以禅诵和游乐山水来排遣内心的郁闷,保持心灵的澄静。佛学道教中的看空一切和超然出世的人生观念深深地影响到了他后期的诗歌创作。他将禅境引入诗境,使不着一“禅”字的诗句具有了微妙隽永的空灵。以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柴(zhài寨)为例。“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诗里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并且用了在多处创作中都曾使用到的“空山”这个词语。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这里所说的“空”,并不是真空。而是非空,非非空。这是一种境界。空,非空,非空亦空。如何理解?“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万法因缘生因缘灭,究其本质,当体即空,无所有。但法就是法,真空不碍妙有。孤明历历,如镜中幻影。事求则应,事去则灭。谓之真空。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贪执。如禅宗公案所说,铜镜执与此相,那此镜是不空彼相,铜镜也就失去了能照的本性。故而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使境界顿出。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现在这一切都杳无声息,但却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而且看不到人影。这便是,有吗?没有。蝉鸣鸟叫皆无。空吗?没有。人声窸窣在耳。何所谓有?何所谓无?有无皆是心妄。

从山水诗看诗作中体现出的静的禅意。中国人向来讲究“心斋”式的佛教内省方法,直指人的精神世界。正如张毅先生在《王维与盛唐山水诗的明秀空静之美》一文中所述:“王维与追求诗境明秀之美的其他盛唐诗人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由早期的巧为形似之言变为兴象玲珑的意境创造;其诗歌创作受隐逸之风和禅宗思想影响较大,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与禅的静观默照合而为一,神会于物,超入禅境,能于空静中传出动荡,平淡里透出幽深。”换句话说,即将禅的静默观照与山水审美体验合而为一,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的意境就产生于对这自然永恒的空、静之美感受中。以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八首《辛夷坞》为例。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全诗通过对辛夷花默默开放,又默默谢落的描写,表达了无生之喜,无灭之哀,纯然自足,不待人识的清幽深隐,空漠淡远的禅心。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第一句便指出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自性本来一切具足,任他开也罢,落也罢,无人知也好,有人识也好,总不碍“知足常乐”。“诸法无我”,世界上没有单一独立、自我存在的、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都是相对的、暂时的。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切事物,都是特定条件的因缘和合,是可分的,是多体的。任何一个物质,有其组成成分,每个组成成分又有其组成,可以无限推演下去,这样找不到一个不可分的实体存在,一切是缘起性空,是没有不可分粒子的大空性,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人是这样,其他一切事物也是这样,是无基无根的空。回到此诗,胡应麟说得很有见地,他说《辛夷坞》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诗薮·内编》)"入禅"二字,抓住了理解此诗的关键。

从田园诗来看诗作中体现出的空静禅意。虽然王维的田园生活诗作中很少能找到这种体现禅意的诗作,因它多在山水诗作中体现,但也有少部分田园诗中体现了空静禅意。其实,王维很多山水田园诗作本质上都是禅意的外化。以《山居即事》为例。“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周围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着大自然的活力,但诗人的心却是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诸行无常”。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死,有动就有静。生死动静之间,才会感到事物的无常生灭;如果没有生死动静的分别,就不会感到诸行无常了。 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是瞬间变化,没有丝毫静止。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看见种种的物质和东西都一刹那不停的流逝着,迁流变化。世界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永恒的。任何东西都有它形成的时候,形成过后会保持一定的相貌。过了一个时期,它慢慢的坏掉,最后消失的无影无踪。故而称之为“空”。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间,世界上的物质,我们的身体和生命,以及心念。没有一物不是生灭变化的。故说“无常”。故而,不管新生嫩竹还是红莲落衣。无论荜门稀客还是渡头火起。皆能陶陶然,无复寂寞之感。最后一个归字暗合万物归一,于期无定。一切皆要归家————归于心灵的寂静。

三、王维山水田园诗中禅意的地位

“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这位令人叹服的天才,将诗、画、乐、禅融为一体,创造出诗歌史上最具灵性的乐章。让我们看到山水的清灵和禅境,这是经历了红尘的喧嚣之后的静溢,也是山水神性的本真。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寂静幽美的境界中蕴含空静的禅意,开阔了诗的清净淡远的意境,给我们带来大自然幽静之美的同时,也净化人的心性,使人从这种禅意中感悟到人生的哲理。王维以空寂之心看待自然,以禅意融入诗意之中,其意境悠远。正如美学界所认为的要达到意境的最高峰,进入“无”的禅境。元好问有诗云:“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人切玉刀。”(《赠嵩山隽侍者学诗》)诗与禅之间之所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诗与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情志与意境相互融合,物我合一,诗禅合一,尤其是王维晚年的诗作,用王渔洋的话说就是“字字入禅”。他在《饭覆釜山僧》中也说:“已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可以看出,人生的空虚就是作者修禅的终极觉悟。故而,在王维的诗句中,充满着自然悠远的禅趣,耐人寻味。

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精通佛理。这种精神理念,对他的山水田园创作影响极大,从而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别具慧眼。在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诗作中,表现出空寂、幽静的境界,气象萧索,幽寂冷清,将自己与外物融在一起,寄身于空山寂林,并精研佛法,由禅入定、再由定生慧。”处处皆体现出禅学的思想情绪。 如其在《积雨辋川庄作》中所写的千古名句“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何啻天壤云泥。由此也可窥见王维在终南山辋川庄时的心境。“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诗人正是将这种追求体现在了诗作中,从而使诗作具有了一种随缘任运的主观精神境界。诗作的“澄澈精致”、“浑厚闲雅”的艺术特色正得力于他的禅学修养,尤其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歌中,表现禅趣佛理成为主要内容之一。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大都写于后期,与前人比较,他扩大了这类诗的内容,增添了它的艺术风采,不仅创造了意境,而且从意境的空灵向禅境发展。以画入诗,诗中有禅。使其山水诗形成了富有诗情画意与禅境的基本特征。使山水诗的成就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对“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理禅意进行了极为生动形象的演示。这是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突出贡献,亦是他人生哲学和处世的精辟总结。他的诗风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在很多诗人中引起了共鸣。这些对王维的研究,使我们更好地体会到了王维诗歌的魅力所在。

结 

综上所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以其独特的佛学艺术光耀四方,流芳千古。他的诗歌开创了一个时代,使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到了顶峰,我国文学史上书写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此外,禅宗与诗学、美学的“妙悟”目的与原则有所不同。禅诗一为悟空,为审美禅不在言,诗不离言;禅去情,诗贵有情。但,追求妙悟自由解放,则是相通与一致的。所以王渔洋《带经堂诗话》说:“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禅象与诗境,佛性与人性,都有自然流转的自由生机。它们的表现,也出于自然。对它们的感悟,也出于自然。这一切都如同“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而将禅与诗结合最为成功的,恐怕当之无愧要数诗佛————王右丞了。

参考资料

    [1] 刘建琼.论王维诗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2] 曹颂今.禅意与诗兴——唐代山水诗创作与禅宗佛理之联系[J].中州大学学报,20004.

  [3] 刘洁.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J].安徽文学,20093.

  [4] 杨建生.论“诗情画意”之生成——以王维山水田园诗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S2.

  [5] 袁志正.论王维诗歌中的“画意”与“禅理”[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6] 田俊萍.浅谈王维的隐逸及山水田园诗[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7] 王祥.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长安大学文传学院汉语言文学

                                                             20133306010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