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标签:
转载 |
分类: church1 |
现在我们进入到教堂内部,第一感觉是又高又大,教堂总长度144米,为世界最长的教堂之一。时间有限,只是简单看看皮毛。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非常典型的十字拱顶哥特式屋顶。中殿的内部净高度达43.35米,据说是世界第四,其他三座我只去过46.8米的米兰大教堂。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内部依然是明显突出的竖线条。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前部十分粗大的支撑群柱,以支撑庞大的教堂主体,尤其是前面两座高高的双塔。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教堂的短十字翼(俗称袖)。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另一侧的袖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因为教堂体量太大,两边侧廊的中间各增加一排立柱。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历史上几乎所有的德意志国王都要去亚琛大教堂加冕(后面行程会去),而科隆正是在中途,加冕的国王都会在科隆停留一下,这也使得科隆大教堂的地位非同一般。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后部的半圆形后殿,以及唱诗班区域。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唱诗班区域被拦了起来,不能近看。这些座椅有一百多个,大多是14世纪的橡木雕刻而成,工匠来自德国和法国。这里也是教会领导班子(Chapter,座堂圣职团)开会的地方。据说有两个座椅是专门留给教皇和神罗皇帝的。
两边座椅后面的屏风共有六面,上面分别绘有圣彼得、圣母马利亚、圣西尔维斯特和君士坦丁皇帝的主要生平事迹以及三博士朝拜的传说等。圣西尔维斯特是君士坦丁时期的教皇西尔维斯特一世,与君士坦丁关系良好,在他任教皇(准确说是罗马大主教)期间,君士坦丁下令修建了罗马圣彼得大教堂(16世纪被拆后改建为今日的圣彼得大教堂)。圣西尔维斯特还影响了尼西亚大公会议,使三位一体派战胜了阿里乌斯派。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如果能近看的话,这些屏风画就都能另写一篇了。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通往地下室的楼梯,地下还有很多早期的遗迹。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幅画后面的文字ST. GREGORI V可以看出,格里高利五世(Pope Gregory V,972-999)。是首位出自德意志萨克森的教皇,奥托一世(大帝)的外孙。他曾将法王罗贝尔二世(卡佩王朝第二位君主)开除教籍。不过画的内容我没看懂。
圣库尼伯特(St.
Kunibert,Cunibert,600-663),第九位科隆大主教,他曾是克洛维王朝法兰克国王达戈贝尔特一世的顾问。这位达戈贝尔特一世就是首位葬在圣德尼教堂的法兰克国王,可惜我去的时候没有拍的他的墓。![[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个十世纪的橡木十字架,是教堂内最古老的珍贵文物。是时任科隆大主教格罗(Gero,死于976年,葬在教堂内)委托制作的,所以也称格罗十字架(Gerokreuz),从公元970年左右一直在这座教堂内(包括新、老教堂)。光环和大理石边框是17世纪的装饰。十字架据说是阿尔卑斯山以北现存最古老的耶稣受难十字架雕刻作品,因此具有极高的艺术研究价值,我不懂艺术也就不说了。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现在看到的,是教堂的镇堂之宝,也是教堂13世纪扩建的主因,三博士遗骨金棺。
德语:Dreikönigenschrein,英文:Shrine
of the Three Kings。
至于中文名字也有很多说法,比如三王神龛等等。金棺由上一下二三座金棺契合组成,外形大致就是教堂的样子。
圣经只有在新约《马太福音》中提到耶稣出生后,有几位东方博士(并没说是三位)在东方看到耶稣降临的星象,带着黄金、乳香和没药前往伯利恒朝拜"犹太人的王",希律王感到恐慌,遂向几位博士打听耶稣所在的地方,博士没敢告诉他马槽的事,随后耶稣一家就逃去了埃及,伯利恒所有两岁以下男童被杀。
不过,后世的基督徒将几位智者(Magi)演绎成三位东方博士或三位东方国王,而且有名有姓,来自东方哪个国家的说法也不一。
到了4世纪,君士坦丁之母,皇后考古学家海伦娜,在发现真十字架的同时,号称也发现了东方三位国王的墓(真不知道是怎么发现的)。然后收集了“遗骨”,做为圣物。先被送到君士坦丁堡,又被转到米兰(可能是因为感谢米兰敕令吧),供奉在米兰的圣欧斯托焦圣殿内。
12世纪时,意大利北部城市共和国兴起,米兰是挑头的代表之一,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有着想恢复查理曼帝国的宏图大略,于是N次南下攻打米兰,其中第三次的1162年,米兰城被彻底摧毁(除了教堂,所以我们很难在米兰看到更多的罗马古迹,不仅是因为二战的轰炸),幸存的米兰人被驱赶到周边的城市。所以意大利人说腓特烈一世的胡子是被意大利人的血染红的,送其外号“红胡子巴巴罗萨”。
1164年,巴巴罗萨把从米兰抢来的“三王遗骨”送给了与他关系不错的科隆大主教(兼帝国大臣)达希尔的雷纳德(Rainald
of
sel,1120-1167)。大主教安排了一位著名的法国金匠尼古拉斯打造了这座金棺,大约用时四十余年,于1225年才由金匠的后人完成。
由于供奉了三博士的遗骨,科隆大教堂一下成了朝圣之地,原来的老教堂已经接待不了众多的朝圣者了,正巧1248年的一场大火,老教堂被毁,于是借机重新建造了今日的科隆大教堂。
金棺以木料为主,外表包裹金银,还有大量的掐丝、珐琅和宝石装饰,是中世纪最大的黄金制品。上面的浮雕都是基督教圣人与圣经有关的传说,以及雷纳德主教的头像。
科隆大主教康拉德.凡.霍赫斯塔登(Konrad
von
Hochstaden,1205-1261),出身于霍赫斯塔登的德意志贵族之家,据说还有点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血统。康拉德做过老科隆教堂的教士和教务长,1238年被选为科隆大主教,同年,他在意大利北部接受了皇帝腓特烈二世授予的大主教徽章(德意志主教一度由皇帝任命,这涉及到长期的教权与皇权之争,不多说)。他时常在皇帝与教皇之间摇摆,据说名声不太好,他还做过罗马教廷驻德国的大使。他在任期间的1248年,旧的教堂因大火被拆除,新的科隆大教堂开始建造,8月15日,康拉德大主教亲自奠基了大教堂的首块砖石。
墓上方的大主教雕像,是青铜制作的。这在13世纪的德国也是很罕有的了。大主教石棺最初是放在教堂的中心位置,后来被三王遗骨金棺所取代,石棺就被移到了这里。
小堂内还葬有一位11世纪的波兰王后(波兰国王梅什科二世的德意志妻子)。
教堂地面上还有幅康拉德大主教的马赛克画,可惜我没有拍到。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小堂内14世纪的壁画,架上耶稣。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19世纪新装饰的新哥特风格的小堂。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个祭坛画是14世纪的艺术品,是德国古老且重要的祭坛画。不过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背面的绘画。正面全部是非常精美的三维镀金雕刻,只有在重大的宗教节日才对外展示。祭坛所在的位置是圣克莱尔小堂,阿西西的圣克莱尔(Saint Clare ofsisi,也称阿西西的圣嘉勒)是圣方济的追随者,创建了方济会下的贫穷女修会(Poor Clares)。这幅祭坛画原来在科隆的圣克拉拉教堂,就在今天罗马塔的位置,罗马塔曾是教堂与修道院的围墙,19世纪后被废除,祭坛画移到了科隆大教堂圣克莱尔小堂。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小堂内14世纪的壁画,架上耶稣。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19世纪新装饰的新哥特风格的小堂。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个祭坛画是14世纪的艺术品,是德国古老且重要的祭坛画。不过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背面的绘画。正面全部是非常精美的三维镀金雕刻,只有在重大的宗教节日才对外展示。祭坛所在的位置是圣克莱尔小堂,阿西西的圣克莱尔(Saint Clare ofsisi,也称阿西西的圣嘉勒)是圣方济的追随者,创建了方济会下的贫穷女修会(Poor Clares)。这幅祭坛画原来在科隆的圣克拉拉教堂,就在今天罗马塔的位置,罗马塔曾是教堂与修道院的围墙,19世纪后被废除,祭坛画移到了科隆大教堂圣克莱尔小堂。
又一位科隆大主教的墓,沃拉姆.冯.于利希(Walram von
Jülich,1304-1349),出身于世袭的于利希公爵之家族,是由他的公爵哥哥出重金才当上的科隆大主教。今天的于利希位于德法边境的德国境内,当时于利希还属于法国,所以他的当选对科隆与法国的和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346年,他做为七大选帝侯之一的科隆选候,在选举德意志国王的时候,投票给查理四世(1355年加冕为神罗皇帝),换得皇帝对科隆主教权利的更多支持。1349年,沃拉姆在前往法国的旅程中死于巴黎,遗体被运回科隆并葬在大教堂内。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个祭坛画中间含有雕刻,比较复杂,由16世纪安特卫普艺术家创作。祭坛画位于圣阿吉鲁弗斯小堂内。圣阿吉鲁弗斯(St Agilulfus)做过8世纪科隆大主教,据传曾劝说法兰克宫相丕平二世不要传位给查理马特(传说是私生子),而被查理马特杀死。话说假如没有查理马特,也许欧洲在1300年前就遍布清真寺了。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种形式的苦路第一站。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后殿中间的这组玻璃是教堂内历史最古老的玻璃,年代在1250年左右。主题三博士。
这幅玻璃是1509年由科隆大主教道恩的菲利普捐赠的,他将他的祖先和耶稣的祖先用树的方式同时做在这组玻璃上。一共有他祖先的16个徽章。左上方是圣彼得的故事,右上方是耶稣的祖先。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组玻璃由1480-1508年的大主教赫尔曼捐献,最下方的16个徽章表示他及他的家族高贵的贵族血统。徽章上方的是大主教家族的守护人圣彼得,圣母马利亚,图林根的圣伊丽莎白(匈牙利公主)和圣克里斯托弗。中央主题是三博士朝拜,左边是示巴女王拜访所罗门王。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幅的主题是圣保罗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的醒悟,左手撑在地上,右手遮挡眼睛的圣保罗,那时还叫扫罗。玻璃始做于1858年,重做于1994年。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耶稣诞生,牧羊人朝拜和三博士来访》,制作年代:1846。下方是四位犹太先知。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哀悼基督》,上方还有幅小点的《最后的晚餐》,下方为四位福音书作者。
阿恩斯贝格伯爵戈特弗里德四世墓,是葬在科隆大教堂内的唯一一位世俗君主。这是为什么呢?阿恩斯贝格曾是科隆附近的一个伯国,与科隆的关系时好时坏,还发生过战争。到了这位戈特弗里德四世(Gottfried
IV,1295-1371)时,两口子没有子嗣,连侄子也死了,没有了继承人,要领地还有什么用,于是伯爵生前将阿恩斯贝格卖给了科隆(此时已是自由市,大主教去了波恩),而对于科隆来说,等于在对手威斯特伐利亚公国中间的一块飞地。当伯爵去世后,就被葬在了科隆大教堂。他的脚下还雕刻有他的两只爱犬。伯爵生前和阿恩斯贝格有个约定,当地人要每年纪念他们夫妻两次,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当地每年都定期组织学生和市民代表前来科隆纪念(感恩)这位伯爵。所以墓前有时会看到他们送来的花圈。
这幅位于圣母小堂的三联屏祭坛画,是15世纪德国画家史蒂芬.洛克纳 (Stefan
Lochner,?-1451)为科隆市议会小堂创作的,主题也是三博士朝拜,是科隆晚哥特艺术的杰出作品。两翼也可折叠。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个祭坛画中间含有雕刻,比较复杂,由16世纪安特卫普艺术家创作。祭坛画位于圣阿吉鲁弗斯小堂内。圣阿吉鲁弗斯(St Agilulfus)做过8世纪科隆大主教,据传曾劝说法兰克宫相丕平二世不要传位给查理马特(传说是私生子),而被查理马特杀死。话说假如没有查理马特,也许欧洲在1300年前就遍布清真寺了。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种形式的苦路第一站。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苦路第十四站,19世纪科隆艺术家制作。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过去的塔尖。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不知什么时代的雕刻,场景好像是迁移三王遗骨,很多人簇拥着抬着的金棺,后面走着科隆大主教。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后殿内的多个小堂。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教堂立柱上有很多十二门徒和圣人的雕像。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过去的塔尖。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不知什么时代的雕刻,场景好像是迁移三王遗骨,很多人簇拥着抬着的金棺,后面走着科隆大主教。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后殿内的多个小堂。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教堂立柱上有很多十二门徒和圣人的雕像。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教堂内有多架管风琴。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架制作于1998年。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最后看一下大教堂的一大特色,玻璃窗。从大教堂的网站上,主要的玻璃上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几乎都能查到。不过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有心的话,可以出一本书或画册了。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哥特式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墙壁的支撑作用减弱,可以有更大的面积作为窗户。科隆大教堂的玻璃总面积估算有一万多平米。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窗户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据说单个面积较小的玻璃,年代可能更久远,大块的反而是年代较新的。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架制作于1998年。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最后看一下大教堂的一大特色,玻璃窗。从大教堂的网站上,主要的玻璃上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几乎都能查到。不过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有心的话,可以出一本书或画册了。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哥特式建筑的一大特点就是墙壁的支撑作用减弱,可以有更大的面积作为窗户。科隆大教堂的玻璃总面积估算有一万多平米。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窗户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据说单个面积较小的玻璃,年代可能更久远,大块的反而是年代较新的。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后殿的玻璃,大多为13-14世纪的,主题是耶稣,圣母和三王。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后殿中间的这组玻璃是教堂内历史最古老的玻璃,年代在1250年左右。主题三博士。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最下方中间两个是城市的徽章,左下角是科隆的建造人阿格里帕,右下角是传说中的英雄马西里乌斯。再往上的四个分别是城市的主保圣人,圣乔治、圣莫里茨、圣格里昂和圣阿尔比努斯。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组玻璃由1480-1508年的大主教赫尔曼捐献,最下方的16个徽章表示他及他的家族高贵的贵族血统。徽章上方的是大主教家族的守护人圣彼得,圣母马利亚,图林根的圣伊丽莎白(匈牙利公主)和圣克里斯托弗。中央主题是三博士朝拜,左边是示巴女王拜访所罗门王。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这幅的主题是圣保罗在去大马士革的路上的醒悟,左手撑在地上,右手遮挡眼睛的圣保罗,那时还叫扫罗。玻璃始做于1858年,重做于1994年。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耶稣诞生,牧羊人朝拜和三博士来访》,制作年代:1846。下方是四位犹太先知。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 [转载]科隆大教堂(内部)](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哀悼基督》,上方还有幅小点的《最后的晚餐》,下方为四位福音书作者。
耶稣遇难后的五旬节,使徒和马利亚聚集在耶路撒冷,耶稣的圣灵降临到他们头上。这天被认为是基督教会成立的日子。
下方的四位是基督教会四大圣师:圣安波罗修、圣格里高利、圣哲罗姆和圣奥古斯丁。
仔细看一下《圣灵降临》的细节部分,其实每块玻璃都是这样精细的。
这幅与前面的样式很接近,但是制作于1870年,安装于1876年,由莱茵铁路公司捐赠,是由慕尼黑皇家彩色玻璃公司制作。主题是圣彼得主持第一次教会会议,暗喻圣彼得为首任教皇,以及教皇做为圣彼得的继承人的正确性。
下方四位是天主教修会的著名修士,教皇圣利奥四世,本笃会修士;圣伯纳德,西多会修士;托马斯.阿奎那,多明我会修士;圣文德,方济会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