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严先生祠堂记》、《岳阳楼记》和《谏院题名记》三篇古文
(2014-12-27 18:42:35)
标签:
严子陵《岳阳楼记》范仲淹北宋谏院题名记》 |
2014·12·27
今读古文三篇: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名作之一《严先生祠堂记》、《岳阳楼记》和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的《谏院题名记》。
早起至7:40,继续读昨晚开始的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名作之一《严先生祠堂记》。文章约写于范仲淹出任睦州太守时期,短小精悍,仅二百多字。主题明确,议论充分,节奏明快,感情充沛。它虽不似作者自己写的《岳阳楼记》那样浩瀚雄浑,也不似刘禹锡的《陋室铭》那般纤巧明丽。但却以诚挚质朴的情愫,使人为之感动。文章一开始交待出“先生,光武之故人也”。仅八个字,便把两个人物及他们间的关系简单明确地告诉读者。“相尚以道”仅仅四字,开宗明义,点明主题,并以此统领全篇,可谓惜墨如金之至。“道”作为士大夫阶层的品格操守以及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长期为人们所称道和推崇。下面作者以鲜明的节奏,紧扣“相尚以道”的主题,分三层逐次展开论述。作者把严子陵与光武帝两两对照、相互映衬,在突出严子陵的同时,使“相尚以道”的主题得以深化。
“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两句问话,道出严子陵、光武天下无人可比的两种性格:光武是君临天下,统治万民的一国之尊,严子陵则是放浪不羁,藐视权贵的一介寒儒。然而子陵之于光武能“以节高之”,表现了自己不事权贵的高尚操守; 光武之于严子陵,亦可“以礼下之”,表现了一个开国之君礼贤下士的博大胸怀。这是他们“相尚以道”的具体体现。文章至此为本段的第一层。这里的两个反问句,勾勒出了两个性格、地位迥异的人物形象。严子陵能在“众方有为”之际,在众人奔走钻营的情况下,“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光武帝则能以“阳德方亨”的得意时刻,不逞骄奢、虚怀若谷,“以贵下贱,大得民也”。这对一个封建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来说,实为难能可贵。逐层论述之后,总论一句:“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指出严子陵与光武帝的交谊对世人的教益和影响,可以使贪者廉,弱者强,这是有很大教化作用的。
至此,不仅将严先生的为人品格,及他与光武“相尚以道”的交谊写足。同时,所以“构堂而奠焉”的初衷也如水到渠成一般,尽在其中。
文章以歌颂严子陵人品的歌辞作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作者把读者的视线,从祠堂引向无限广大的天地之间。严先生的高风亮节,飘于苍莽云山之间,荡乎浩浩江水之上, 世代相传,与高山流水长在。开阔的意境,深远的旨趣,隽智的文字,使读者在怀念先生之风的同时,产生无尽的联想。全文从介绍严子陵的身份起笔,以赞颂子陵的高风亮节收束,整个文章前后遥相呼应, 一气呵成,气势不凡,别有一番神韵。作品行文质朴,不事雕琢,犹如严先生拙朴的人品;文字明白晓畅,但并非枯燥无味,这又如严先生含蓄深沉的性格。外部形式与所表达的内容达到了和谐完美的统一。
范仲淹生活的北宋王朝,内忧外患日趋严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目标自警。为改变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他于庆历年间主持变法,不久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又因议论朝政,屡遭谪贬,一生郁郁不得志。这篇《严先生祠堂记》通过对严子陵、汉光武帝之间“相尚以道”的交谊的赞颂,表现了他对明君贤臣的清平政治的渴望,同时透出政治上失意之人的淡淡惆怅。他一生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艺术上也颇见工力,颇具特色。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集有《范文正公集》,其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一四。他上继李、杜、韩、柳,下启欧阳修、曾巩、三苏、王安石等,与穆修、柳开一起,为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奠定了基础。
11:04读完《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其中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较为出名和引用较多的句子。文章通过对洞庭湖的侧面描写衬托岳阳楼。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岳阳楼记》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庆历五年(1045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请范仲淹作记。并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写此文时作者并未登临岳阳楼,只凭借此图写出了《岳阳楼记》。
《岳阳楼记》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不同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结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悲凉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标明写作时间,与篇首照应。
就艺术而论,《岳阳楼记》也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1·文章的题目是“岳阳楼记”,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让人佩服。
2·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
3·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力。
全文记叙、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动静相生,明暗相衬,文词简约,音节和谐,用排偶章法作景物对比,成为杂记中的创新。
18时,读完世称涑水先生、北宋著名的史学家司马光的《谏院题名记》。他主持编撰了大型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等。其词仅存三首。在《谏院题名记》中,他要求做谏官的“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吁名者,犹汲吁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他曾经说自己平生所作所为,没有一件事是不能对人讲的。他廉洁奉公、以节俭为乐的品德更是一直被众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