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春语文·王君文本特质课型研究】语用型文本教学设计的五看思想——青春语文备课沙龙(之三)【上

(2018-08-24 15:06:44)

本期研讨者: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

王君    司艳平   周忠玉   孙秋备  

 陆艳  吴凤云   俞春霞

王君:老师们,今天是我们青春语文备课沙龙的第三次研讨。上次我们研究了依据文本特质给文本分类,让教学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的问题。这次研讨,我们要落实一个更重要的备课能力点——语用型文本的设计方法。2016年,我曾经写过一篇重要的长篇论文,题目叫《基于文本特质分类思想的语言应用训练例谈》,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16年第9期上,后来被人大复印资料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在这篇文章中,我是这么阐述“语用型文本”的研读设计的必要性的:

主题型文本的上法和语用型文本的上法天然不同。

主题型文本侧重于文学教育(这个词语不一定恰当,姑且暂用之),它的“语言训练”,是隐性的柔性的,课堂目标是直接指向思想启蒙和情感熏陶的。所以其课堂状态颇有些似政治课哲学课。

语用型文本侧重于汉语教育(这个词语也不一定恰当,姑且暂用之)它的“语言训练”,是显性的直接的,课堂目标直接指向文本的某一种语言特质的认识和学用。这样的课,也有思想启蒙和情感熏陶,但这一块恰恰是隐性的柔性的。

这两种课,在一线,是客观存在的,是都必须的。也就是说,上一篇课文,是侧重于文学教育,还是侧重于汉语教育,对执教者而言,应该心中有数,因为心中有数,所以,课堂有清晰的定位。而作为听课者,如果心中也有数,对听的课,也可以有清晰的界定。而不是因为头脑中只有一种课型,所以,就对另一种课型不理解,甚至全盘否定。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缺乏课型意识。按照王尚文先生在《回归语文的必由之路》中调侃的,现在的很多语文课,“不语不文、若语若文、亦语亦文,结果汉语教育、文学教育的目的都没有达到,致使‘语’‘文’两空。换言之,我们一定要明确,语文课程必须要有适量的课时用于汉语教育,让学生学习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以提升自己言语作品的语文品质。”

我的认识和王老先生是一样的。“主题型文本”的课,天然偏向“文学教育”,是“文学气质”,而“语用型文本”的课,天然偏向“汉语教育”,是“语用气质”。这两种课,只要关注平衡好“语言训练”和“思想启蒙”的关系,都能上出好课出来。

王君:大家对这些说明有疑问吗?

孙秋备:王老师,您认为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主题型文本和语用型文本的处理比例多少比较合适呢?

王君:我认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文本都应该处理为语用型文本。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决定,也是学生的学习特点决定的。只有那种主题确实具有多义型,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难度的文本才有必要处理为主题型文本。在上期研讨时,我举出了《紫藤萝瀑布》的备课为例。因为这篇文章很励志,所以很多老师习惯性地把这个文本当做主题型文本来对待,在课堂上挖空心思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对于这篇经典的托物言志散文为什么成为经典却几乎没有去研究。但事实上,《紫藤萝瀑布》属于意蕴外显的一类散文,其主题,作者在文本中简直就是用“演讲”的方式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具争论性,也没有多义性。这个文本,就没有必要处理为主题型文本。

陆艳:对,我很认同王君老师在上一次研讨中表明的观点:《紫藤萝瀑布》作为宗璞散文的代表作,它的结构安排、语言表达、主题表达都异常精美,几乎算得上宗璞这一类散文的巅峰之作。老师备课的时候应该去研究这个,讲课的时候应该努力让学生多少懂得一点点此类散文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技巧,而不是钻在“主题思想”的套子里,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

周忠玉:我们现在的困难是在一篇文章中很难看出,更难发掘出有用的语用知识出来。

王君:是的。现在,“语用解读”在现行文本解读的体系中还比较薄弱,其研究的空白点还非常多。我们的老师面对一个文本,头脑中除了一点中小学学来的可怜的修辞方法知识外,其他的语用知识几乎为零。我觉得要突破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超越文字个体或词句小团体,扩大到段、章、篇、书的文字大团体。二是超越“有辞格”——传统的修辞方法,进入到“无辞格”的研究。在词语选择、句式选择、段落衔接、语篇结构、作品风格等方面全面透视一个文本。这也将是我们工作室持续研究的一个重点。


吴凤云:一个文本被定位为语用型文本之后,是不是就不能再说主题了?

王君:不是。在一个文本被定位为语用型文本后,并不是说就不研究主题,不探究思想,不做情怀熏陶的工作,而是说,“语言的训练”成为了教学的主体,而主题探究仅仅只是辅助内容。要呈现,但呈现方式应该是含蓄的,呈现时机应该是巧妙的,其所占的时间和内容的比例应该是相对较小的。总之,不可喧宾夺主,挤占了语言学习的时间。

孙秋备:那如果我们把一个文本当做主题型文本来对待了,是不是在语用上就准许大而化之呢?

王君:这个问题复杂一些。首先,从根本上来看,不可能有完全超越了语用学习的“主题研究”,只不过看呈现方式是显性还是隐形罢了。这我们在主题型文本设计方法研讨时会专门讨论。其次,就算是主题型文本,在主题解读之外,也依旧应该有“语用解读”。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化自己对文本的认识,梳理文本有用的语用知识,适时教给学生,让语文教学尽可能“教得清清楚楚学得明明白白”。

俞春霞:请王老师再讲一讲对语用型文本我们有哪些处理方法吧。

王君:语用型文本的教学方式很多。主要路径有两种:一种是聚焦法——侧重解决文本中最鲜明突出的语言问题比如《安塞腰鼓》,整个课就只研究它的排比。第二种是发散法——全面关注一个文本的“语用”。近两年来我着重研究实践的是“五看式——看篇、看段、看句、看词、看意”,针对文本特质,或者“五看”均看,或者选择其中“几看”来看。这个方法简单易学,变式也很多,既可以是老师研读文本的方法,也可以是学生课堂上学习文本的方法。这一期,我们着重研究“五看法”。

王君:“五看”如何看呢?我先抛砖引玉。大家先聊聊我的课。忠玉,你给大家介绍一些我的《紫藤萝瀑布》,“五看”,看到了什么?

周忠玉:王老师的《紫藤萝瀑布》可谓是研究语用型文本的经典,“五看”齐全,是有序展开的。首先是宏观“看篇”,带领学生整体俯瞰,看到的是“首尾”“人物”“时空“虚实”的组合特点;其次是中观“看段”,看到的是段落展开是由整体和局部的配合;第三是细观“看句”,看到宗璞的散文清新雅致的特点,是通过巧夺天工的拟人比喻实现的。第四是微观“看词”,我们看到的是雅致新奇的文言气质。主要是对宗璞的用词进行大数据分析,并通过朗读来悟出其总体风格。第五是大观“看意”,看到的是文本传递出来的思想和情怀。“看意”是课堂的点题,师傅通过背景简介以及背景文字和文本精华段落的对比朗读实现对主题的感悟。这种有代入感的朗读,简短、深情、有力,有“豹尾”之效。

王君:春霞,你给大家介绍我的《风雨》,这堂课通过“五看”,能看到什么?

俞春霞:好的。2016年王君老师在凤台上的贾平凹的《风雨》,就是处理成了语用型文本,步步走近,教得实在。采用“五看”式构筑课堂,舒卷有度。一宏观看篇,从大处出发,让学生和文本对话,抓住文章整体特色:侧面描写,选材广泛且有章法;二走近看段,教师指导学生感悟,段式由纵式横式巧妙展开,文章由短拉长的好方法,由一篇到一类;三继续走近看句,学生选出最佳的句子,再细细感受作家修辞炼句多角描摹的作品风格,在细细咂摸中领略大家的写作风采;四走近再走近,微观来看词,发动学生pk贾平凹换词,换词过程体会作家用词的精准;五看意,只是轻轻一点,不多做文章,由文本中的具体物象情状自然带入,“风雨“引申为“生命的风雨”,学生在读中自然升华。

王君:凤云,你给大家介绍我设计的《看云识天气》,这堂课又是如何“五看”的?

吴凤云:好的,师傅,2016年暑假我在宜昌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您在讲台上讲这课的情景。在课堂伊始,您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篇课文的两大优点,然后您把课堂聚焦在研究第二个优点上:学习课文“表达特别有条理”,用的方法是“四看”。一宏观看全篇骨架,教孩子提炼信息的方法,把长文读短,然后用孩子们喜欢的明星做练习,分别练习分类别和给段落写总起句、总结句。二中观识段落铺展,告诉学生横式展开和纵式前行是段落内部结构的奥妙,并以一位影星周迅为例练习纵式发展的段落展开方式。三近观析层次构造,从组合方式找到层次安排的规律,再用明星做练习。四微观鉴句内逻辑,用思辨性阅读找找课文的不足之处。最后,我觉得师傅在课尾还进行了看意,这体现了您说明文教学不仅教科学价值,也要教情怀的理念。

王君:司艳平老师曾经也用“五看法”设计过《吆喝》,成功参加了一个应聘活动。请司艳平老师谈谈她的“五看”,又看到了《吆喝》的什么?

司艳平:在安徽凤台四中曾听过王君老师用“五看”法上的《风雨》,深感震撼。参加永康外国语学校的应聘考试,要讲的篇目是萧乾的《吆喝》,两篇文章同为散文,语言均具个性特色,因此想到用“五看法”设计《吆喝》。宏观看篇,看的是内容,是文中写到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吆喝,这些吆喝分时间、分种类、分人物、分情感,因为多,才更显记忆清晰深刻;中观看段,看的是段落铺排,看的是过渡领起、呼应收束,旨在引导学生领悟段落统筹、框架安排;微观看句,通过整合发现,比读观照,让学生明白儿化、副词、大词小用等的语言表现力,进而管中窥豹,体悟作者情感;大观看意,看的是情感思想与灵魂信仰,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展示我改写的课文诗,助力学生理解。

王君:后来艳平又用“五看”的思想设计出了《植树的牧羊人》,非常漂亮。陆艳老师设计的《宇宙里有些什么》,创造性地用的是“三看式”,质量也很高。我们接下来的研讨,就用她们两位的课例。

【想知道两位老师是如何运用的,工作室成员又是如何讨论的,请继续留意明天的语文湿地专栏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