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课文学写作】跟课文学写作:部编教材写作教学的根基
(2018-06-24 15:23:52)分类: 写作教学 |
原创: 李爱梅 李爱梅名师工作室 5月5日
为了落实课标要求,也为了贴近学生写作的现实需要,部编教材写作编写组将“具体明确,文从字顺”作为此次教材写作部分编写的总原则,并在阅读教学内容框架的基础上,拟定出了以“随文学习”为主又各有年级侧重的写作教学原则。即写作专题与各单元阅读既相互配合,为共同完成单元学习目标服务,又自成体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写作系统。
下面,笔者结合近几年主持的“跟课文学写作”课题研究,谈谈部编教材背景下的作文教学如何开展。
一、写作部分的内容构成
1.初中学段单元写作训练序列。
七年级上册:热爱生活,热爱写作;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思路要清晰;如何突出中心;发挥联想和想象。
七年级下册:写出人物的精神;学习抒情;抓住细节;怎样选材;文从字顺;语言简明。
八年级上册:新闻写作;学写人物小传;学习描写景物;语言要连贯;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表达得体。
八年级下册:学习仿写;说明的顺序;学写读后感;撰写演讲稿;学习游记;学写故事。
九年级上册:独立创作;表达观点要清楚;议论要言之有据;学习缩写;论证要合理;学习改写。
九年级下册:论述要集中;审题立意;布局谋篇;注意修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有创意地表达。
2.单元训练点内容安排。
首先,是导写短文。这部分主要是对该次写作训练点作简明扼要的讲解。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热爱生活,热爱写作”。首先从学生写作现象谈起,告诉学生写作就是用笔来说话,建议学生放下畏难心理,然后列举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细节,引导学生自我测试,接着引导学生搜寻值得写进作文里的事情。
其次,是写作实践。这部分包括三个“写作实践”,每一部分都有写作“提示”。仍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三个实践活动分别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自然、留心校园生活、回忆成长经历。“提示”既有方法的提示,也有话题的提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3.课文中渗透方法指导。
如七年级上册第3课《雨的四季》,在“阅读提示”中提醒学生:“这段文字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又如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后“思考探究”第四题:“诗人把富有特征的景物直接组合在一起,营造出特别的氛围。”这些练习题设计既是写作思维的任务,更是写作方法的指导。结合本单元主题写作来看,这些设计也是后面作文任务的片段练习。
二、写作部分的突出特点
1.写作专题序列化。
本套教材的写作专题,作出了序列化尝试。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开始,逐步培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类文体及游记、书信、小传等实用类文本的写作能力。
七年级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如“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文从字顺”等,在此基础上初步培养写人记事的能力,如“学会记事”“写人要抓住特点”等。八、九年级写作主要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文体写作,如“怎样写消息”“撰写演讲稿”“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论证要合理”等;二是改编式写作,主要是学习仿写、改写、扩写、缩写;三是作文程式学习,包括“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修改润色”“有创意地表达”等内容。按照作文成文的一般顺序安排,符合作文学习规律。
2.写作指导生动化。
过去的写作指导,基本都是讲完道理就出题,而此次每个单元的导写部分,没有一篇是干巴巴的说教,每一篇都有有助于学生领悟写作要点的活动镶嵌其间。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让学生看得明白,悟得透彻。
首先,每个单元的“写作实践”第一个活动都是“实践小活动”,类似写作热身,有利于学生进入写作状态。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写作实践”第一题,要求学生写一段文字,描述九月份的变化,引导学生感受自然,带着审美的眼光有所发现。
其次,实践题目的设计,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道实践题,是引导学生关注新校园、新教师、新同学,引导学生留心校园生活,摄取精彩瞬间。
另外,每个“写作实践”的指导,给学生“搭梯子”“垫底子”,不向应试靠拢,不进行纯技法指导,避免写作的套式。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题的提示之一:“在结尾处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比如你受到了怎样的触动,它在你的成长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迹等,可起到点题的作用。”这样的提示,避免了学术上的严谨和理论上的饱满,站在学生的角度,不厌其烦地又不太给限制地开导引路。
3.写作内容生活化。
新教材在单元主题安排上富有生活的逻辑,在作文主题的安排上也与时令合拍,体现了过什么生活写什么作文的思路。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实践”第一题:“片段写作。9月份,由夏入秋,天气转凉,气候不同了,自然景物、人们穿戴等方面也相应发生了许多变化。你注意到了吗?到生活中去细致观察、体验,选取一个场景,写一段文字,描述这些变化。”再如第二单元写亲情故事,第三单元写熟悉的同学或者偶像,第四单元多事写一人,第五单元写“餐桌前的谈话”等,都是与学生初中生活合拍的一种合理安排。
4.写作教学文本化。
随文学习为主又各有年级侧重,是部编教材的写作教学原则。这里的“随文学习”,指的就是“跟课文学写作”。
从单元作文指导来看,大部分都是用课文为例子进行引导。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主题是“写人要抓住特点”,在作文指导中,编者结合《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引导学生理解写人可以展开描写,又用《再塑生命的人》为例,引导学生明确如何把人写活。第四单元写作主题是“思路要清晰”,写作导写部分,分别用《再塑生命的人》《植树的牧羊人》《纪念白求恩》三篇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如何做到思路清晰。
从单篇写作训练来看,也体现了“读什么写什么”的思路。如七年级上册,《春》课后练习第3题:“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句?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后练习之一是仿照课文第二段的句式,“描写一处景物”。《植树的牧羊人》的“积累拓展”,要求学生仿照课文,记录身边“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的默默“种树”的人。
像这样“跟课文学写作”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积累语料,现学章法,模仿名作。
5.写作文体多元化。
新教材更加注重多体写作。从整体来看,七年级主要训练学生记叙文写作的能力,八、九年级训练学生写说明文、消息、议论文的能力。
从形式来看,丰富多元。以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各篇课文后面的“积累拓展”为例,第19课《皇帝的新装》建议学生“将这篇童话改编为课本剧并表演”,第20课《天上的街市》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天体(如星星、月亮),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首小诗”,第22课《寓言四则》要求学生“任选文中的一则寓言,重新设计情节,赋予其新的寓意,把它改写成一篇新的寓言”。一个单元的写作内容,就包含了剧本创作、诗歌创作、寓言创作,这样的安排,既充分体现了“跟课文学写作”的重要性,又丰富了学生的写作体裁。
三、写作教学的几点建议
1.明确作文教学目标。
从课标和新教材写作编写理念来看,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一般的写作能力,也就是能够达到写作的基本要求,能够用书面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即“具体明确,文从字顺”;从学生的学习目标来看,就是要培养学生指令性写作的能力,即看到题目后,能够确定立意、找到素材、连缀成文,并有修改习作的能力。明确基本任务后,我们才能确定方向,明确可为不可为之点,可教不可教之处。
2.确立作文教学根基。
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串讲课文,没有或者没有深入地从写作的角度来研读和利用教材,浪费了大好的写作资源,也错失了许多美好的风景。事实上,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经典之作,不仅有内涵,其语言表达及写作技法也堪称经典样本,我们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借鉴和模仿化用。写作教学的方式方法再多,立足教材来教写作,才是我们最可为也最能为的地方。因此,要坚定地确立作文教学的根基——跟课文学写作。
3.构建立体写作序列。
洪宗礼先生主张综合考虑写作知识、写作能力、认知心理、写作思维、写作习惯、写作的内容与形式等要素来设定写作教学的序列。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要立足学情,为学生量身打造一个立体的写作序列。首先,确立整体框架。七年级以选材与基本技法为主,八年级以构思及提高技法为主,九年级以章法和视野拓展为主。其次,细化教学任务。将写作能力点细化到每学期、每单元、每一次作文训练中。另外,丰富写作形式。尝试勾连写作与阅读,将教材阅读与文本(非教材)阅读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语感,如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练习第五题,就是要求学生“结合本单元后的‘名著导读’栏目”,谈谈对“大”鲁迅的认识;坚持自由创作与指令写作双线并行,引导学生发现素材、积累素材;尝试将口头作文、片断写作、话题写作、情境创作等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4.细化单元作文教学主题。
部编教材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作文教学主题,这些主题基本体现了作文教学的阶梯性特点,但大部分主题偏大,有的还和单元课文内容关联不紧,如果抛开课文来讲,显得有点空泛。只有将这些点细化,结合单元课文内容,才能有效进行训练。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学话题是《学会记事》,本单元课文内容写的都是一些小事,但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对母亲的书写,但又呈现出母亲不同的侧面:有顺从体贴柔弱的老母亲,有忍辱负重坚强的母亲,有态度蛮横做事不讲情面的母亲……我们可以根据这两者提炼出一个主题:不一样的母亲。然后结合课文内容,从选材、细节、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母亲,并书写出不一样的母亲。这样,就将课文的人文主题和作文训练的话题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5.提炼课文写作微点。
“微点作文”是一种作文教学方法,使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从细微处着手;“微点作文”更是一种作文教学思想,引导作文教学走一条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道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语言运用、句式选择、素材利用、写作方法等角度来发现合宜的点,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如七年级上册第2课《济南的冬天》中描写雪景的经典段落(第四段),有很多地方值得好好模仿。如总分总式构篇思路,移步换景式写景角度,多样化修辞手法的运用等。还有一点容易忽略,那就是色彩的恰当点缀。看,“青黑”“白花”“银边”“白”“暗黄”“微黄”“粉色”,短短的一段,就有六种色彩镶嵌其间,带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多样的色彩,让纯色的雪显得多变,显得多样,显得多情。在这里,色彩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随意点缀,而是把描写对象写得更加温暖多情,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原来景物也“好色”啊!据此,我们可以提炼一个微点“色彩点缀”,然后引导学生采用“含色彩词句1+色彩词句2+色彩词句3”方法,以“春天的色彩”为题,写一段景物描写片段。
于漪老师说:作文教学要真正做到取法乎上,“法”就在课文里,与其耗费大量财力精力在作文辅导,不如重新捧起朴素的语文课本,关注经典篇章,放出眼光,巧设疑问,启发学生写作思维,让他们学会“拿来”,这才是语文课的归宿。
跟课文学写作,永远在路上。
(发表于《湖北教育》2017年第11期)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