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语文•陈群读写结合教学研究(五)】仿写,攻克写作之利器——八下第一单元教学小结
(2018-06-21 09:25:24)分类: 写作教学 |
多年阅读写作的教学实践令我对仿写情有独钟,并总结出以下优势:
1.读后操作,读写兼顾。
2.课内课外,灵活多样。
3.化整为零,节约用时。
4.反复推敲,利于炼句。
5.寓教于乐,富有情趣。
因此,在第一单元的阅读教学中,我始终以每一篇课文为根本,寻找句子、段落甚至是全篇的仿写点,以求在读中悟写作,在仿中学写作。
一、《社戏》中的仿写
鲁迅的《社戏》为经典中的经典,虽是小说体裁,但对于学生记叙文的写作却具有鲜明的指导作用。王君老师聚焦双喜的语言指导学生如何以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我在教学此篇文章时,分别从景物描写和情节安排两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写作。
(一)多种感官绘美景
文中有两处景物描写,一处是夏夜航船所见,一处是月夜归航所见。这两处景物描写突显了鲁迅老先生的写景功力。
作者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角度写写景,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淡黑色的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以动写静,表现了船行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突出我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段景物描写虽着力描绘月夜行船所见美景,实则在烘托“我”轻松愉快又略带焦急的心情。
为了更好的掌握多种感官写景方法和以动写静的手法,我设计了写景段落练习:寒冷的一个冬日,你考试成绩差极了,描写回家时沿途的风景,要求运用不同感官写景,并能表现出心情。
学生仿写作品:
走出校门,忽然冷风从腰侧掠过,禁不住打了个寒战。严冬真像个惹人讨厌的老头子,见缝插针地容不得学生心里有片刻安宁。我茫然地抬起头,视线穿过身旁的小贩和推车,从高高的树梢上划过,望见依稀映着星月的渐暗的天色,如此凄清、寒冷,一片枯叶也容不下的时节,几声吵闹的吆喝远远向外荡,竟显得寂寥无助了。只好低下头,叹了口气,攥紧成绩单向家走去。
——初二六班 王露溪
冬日,傍晚,路灯昏暗。我漫步在堆满积雪的路上,身后的书包里装着两张考得极差的试卷。雪被踩实,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直直穿入我的心中。寒风微冷,呼啸着向我吹来,像是要划破脸颊。偶尔,一两个行人迎面走来,一言不发,寂静,冰冷,一如我的心。
——初二六班 尹轶
天好像有些灰暗,影子被夕阳的余晖拉得极长。一栋栋的居民楼染上了刺目的红,老头们下象棋乒乒乓乓的声音,老太太们跳广场舞的音乐声,树梢上的鸟鸣声,听起来都是那么的聒噪刺耳,想要快步走,脚却如灌铅一般,迈不开。
——初二六班 孙书博
(二)详略得当抓典型
本文标题为《社戏》,其实与学生经常写的《童年趣事》很相似,只不过篇幅长了一些,但它的重点非常突出,虽然写了钓虾、放牛等趣事,但孩子们一眼便看出,这些趣事有详有略,钓虾和放牛略写,看戏和偷豆为详写,标题能看出社戏是主体部分,而结尾“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便可知作者重点所写是看社戏与吃豆。文中更是生动细致的描写这两件事的经过,对看戏的迫切盼望,不能去看戏的焦灼,别人看社戏回来后“我”的失望与沮丧,双喜想到主意后“我”的高兴,大家“一哄”出门的兴奋,一路上行船的轻松与亟不可待地想看戏,没有看到铁头老生翻跟头的失落……
作者抓住典型事件慢慢叙事,细细描写,这便是记叙文精妙的选材;有详有略,有波有折,这便是记叙文巧妙的情节安排。如果学生学会了这种叙事方法,他们回忆性散文会写得有声有色,有曲有折,非常吸引阅卷者眼球。因此我在次课结束之后设计了以下大作文题目:
鲁迅在《社戏》中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在你的记忆里,有没有这样的“好豆”“好戏”呢?请以“最好的____”为题回忆自己曾经拥有的美好。要求:
1.补全题目;
2.真情实感;
3.不少于600字。
学生作品:
最好的槐花糕
初二六班 常靖洋
从亲戚那里偶然看得到了一个槐花糕,见到它时,它就静静地躺在那全白色的盘子里,透过窗户的阳光,为它披上了一层金色的面纱,闻着槐香,我不禁想起姨姥的槐花糕……
儿时,曾有一段时间住在姨姥家,虽说是农村,但也并不无趣。令我印象深最深的,便是院子里那棵槐树了。每到槐树开花的时候,姨姥总会搬出一把椅子,摇着扇子,在树下乘凉。而我呢?当然是第一个坐在椅子上的人,姨姥在一旁摇着扇子,丝丝槐香沁人心脾。
之后,姨姥总会在花落的前几天,挑一个晴朗的天气,拿着一根竹竿去打槐花,我便跟在后面,只见姨姥轻轻挥动着竹竿,便会有一场“槐花雨”从天而降,每当这时,我都是站在一旁,呆呆的看着这一美丽的景色。
接着,姨姥便将这散落了一地的槐花收集起来,有一半晾干,剩下的便都用来给我做槐花糕。
姨姥在厨房里忙活,我也跟着后面转,姨姥将糯米都倒在铺开的槐花上,便拿去蒸。不一会儿,就大量的香气冒了出来,充斥着整个厨房,我和姨姥也都沉迷在了这香气之中。蒸好后,姨姥将糯米团子捏好形状,再点上蜂蜜和槐花,一道美味便出来了。
做好后,我和姨姥便并肩坐在一起吃了起来,每次吃的都很开心,不过姨姥说,她小时候将干槐花作为饺子馅儿,那味道更不用说。虽然没有吃过,但我和姨姥约好了,让她以后做给我吃。
在三年级时,由于父母工作原因,我离开了故乡,也很少见到我的姨姥,更很少吃到那槐花糕,可是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吃到过那么香的槐花糕,也再也没有那么开心过了……
最好的阳光
初二六班 王露溪
孩子的年华,从来都是金色的日子,一笑一闹,那样轻易可以得到的快乐。望愁如雨丝缠绵,唱心绪似雪落无痕,哪里比得上一场阳光,高高落在无邪眼光的仰视之上。
窗外是阴沉的,天空是无边灰白。好不容易安静在床头,含着糖果翻过几页书。隐隐听见有人一声声唤,立即笑得眉眼弯弯,丢开书到窗边望。自然是几个男孩在,站在最前的一个还在招手。匆匆换鞋冲出门,不仅忘记了半分钟前想带下楼的糖,连外套也未穿上的。
——小孩子的心性最等不得人!
便跟了一群男孩在小区里野着。到处跑一跑,在楼下奶奶的菜畔里看看生菜是不是很大了。一块儿走着,或是时不时有男孩把自行车推出来骑着。谈班上哪个游戏大家都在玩,哪个女孩有人说长相可爱。有人带了沙包,便丢一会儿沙包;有人说新买了皮筋,又立即换个地方绑好皮筋跳。直到半个钟头以后了,才会问起方才的沙包呢,怎么找不到了?
小花园是孩子的天堂,是一群伙伴的据点,春天时候攀着横杆生得高的花成串,都被一个生得很高的男孩摘下,又被我据为己有了。男孩们把车子停成一排,时而钻进树篱一动不动了,过一会儿争着去攀玉兰树了。我只是笑得欢,跟着跑几步便只顾着笑了,立在草地上远远地看。
忽得,有什么东西似乎明朗了,发出些午后应有的光辉。整个世界都温暖了,好像戴轻粉色纱巾的女人柔和了眼角。我没出声唤玩闹的男孩子们,笑着抬头仰望。我看见了一生当中看到的最美的太阳!光,静静地流着,像水一样从空中撒满大地。像晕染,像妈妈的目光。金色的,恣意飞扬,无比耀眼,无比动人,让人想起爱与释放。
或许吧,我再也见不到那日那样好的阳光。当初的男孩们和记忆,全都是最好的,如阳光一样。
二、《灯笼》中的仿写
当代著名散文家吴伯萧老先生的《灯笼》是一篇典型的回忆性散文,其写作特点我主要抓住了以下几点:
(一)一词联想妙连句
文章第二段: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又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此段中“提起灯笼……”这里,作者运用联想的写作手法,以排比句的形式开始回忆曾经的生活,这样组段形式非常适合写回忆性散文,甚至完全可以作为一篇文章的开头,因此设计了仿写小练笔。
学生仿写作品:
提起童年,就会想起曾经的老竹林,邻居老头悠扬的琴声;就会想起池塘边苍老干枯的老柳树;想起放学后学生们热闹的嬉笑;就会想起一起钓鱼的张大爷雪白的胡子,雄健有力的步伐,洪亮的话语;想起父亲的训导,塑胶跑道上的伙伴……是的,童年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就在我的记忆中牢牢地占据着一大片。
——初二五班 赵一帆
提起老屋,就会想起那要来的狐狸犬,每每回家它便摇头晃脑的样子;就会想起橘黄色的昏暗灯光,以及电视上嘈杂的声音;想起父亲那英俊的面容,爽朗的笑声;屋前那绿油油的小菜地;傍晚隐隐约约飘出的饭菜香;铲子敲击铁锅发出的“嚓嚓”声。真的,老屋的缘结的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初二五班
提起作业,就会想起教室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大字,老师大声重复的声音;就会想起厚厚的摞在桌子上的卷子;课桌前同学们的窃窃私语;想起家长指指点点的动作,殷勤的嘱托;放学路上想起没背的公式,上学路上想起没写的几何题,课本中的公式、定理。真的,作业的缘结的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初二五班 魏宇馨
提起书,就会想到儿时,装作才华横溢的搞笑;就会想起夜里睡不着时床头的散文集;就会想起,无论走到哪里,行里中总带着几本最爱的书;想起发誓要做朱自清,钱钟书,余秋雨那样的散文家;想起自己随书或喜或悲。真的,与书的缘结的太深,存在于心中的便都是。
——初二五班 徐光旭
(二)一线串珠巧组材
本文以“灯笼”为线索串连起一系列的人与事:挑着灯笼接祖父;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在纱灯上描红——这些过往的怀恋,表明了灯笼对我的意义重大。这种一线串珠的组织材料的方法非常值得学生学习,甚至应该成为极其熟练惯用方法。
(三)一种情感贯始终
文中在“灯笼”的一线牵引下组织材料,回忆往事,融入了作者太多情感:与祖父间的长幼情笃,母子情深,对孤行客的慰藉……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后“愿做灯笼下马前卒”的爱国之情。
从“一枝一叶”的普通事物中深入挖掘,以小见大,在平凡中蕴含真挚情感甚至引伸出深刻内涵,这是吴伯箫散文的特色之一。对于初二学生,令其在一篇精短文字中融入太多情感是件比较困难的事,如果只是融入一种情感,还是比较容易办到的。
综合(二)和(三),我布置了一篇仿写作业:以某一事物为线索写一篇回忆性散文,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学生作品:
心里荡着个秋千
不管长多大,秋千永远都是我心里的那个梦,不因它多有趣,多漂亮,只因它寄托着那份情。
记忆里,也曾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秋天,那是儿时外公为我建的。那时村里的孩子们三两成群,在村里那两棵大梧桐树下荡秋千,我也想去,却受到了排挤,于是,外公为了让我开心,自己动手在门前的合欢树和杨树上吊了两根麻绳,拴上了木板,为我做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秋千。
那是我在老家最大的乐趣,我喜欢那种感觉,就像飞起来了一样,仿佛荡入了云霄,然后再带着一阵风荡下来。有时那几个孩子也会来“抢占”我的秋千,每当这时,我总会哭着去叫外公,把他们赶跑,在我眼里,外公一直都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大英雄,总能用特殊的方式逗我开心。
后来,不知为何,有人把那棵杨树砍了,秋千也就没有了,但它一直都在我的心里,只因它是外公为我做的。
或许是自己懒吧,长大后荡秋千的次数用手指数都数得清。小学体育课上曾与朋友坐过几回秋千,都是用铁链条固定的,总有一股难闻的生锈味,但因为有朋友的陪伴,便也没什么怨言,每次都很开心,你推我,我推你,校园里洋溢着我们的笑声,趣味不断。虽然每次都会争抢着自己坐上去,表面上赌气,实际上都在互相谦让。尽管老师不止一次警告我们那里比较危险,但我们总不在意,每次都偷偷摸摸坐上去,那时估计是小学时代最快乐的时光了。
如今,我们都已经升上了初中,被分到了不同的班,别说荡秋千了,就连见面都很难,虽然关系不如从前了,但她永远都是我心底里最好的朋友,那些一起荡秋千的往事也会永远留在我心中。
每当想到秋千,就会想起那些魂牵梦绕的往事,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即使一切都回不去了,我也不会忘记祖父的关爱与朋友的陪伴,心里一直都会荡着那个秋千。
扇子里的流年
初二六班 刘轩妤
扇子,我打小便和它结了缘。
小时候,一放暑假,我就会去乡下老家,疯玩到开学,无忧无虑的。
夏季的白天长,傍晚也长,太阳缓缓而落,天边那一抹红霞,美得让人不忍移目,这时,我们那些小孩子就围坐在一起,唱歌,打牌,大姐手里拿着一把小巧的折扇,是用纸折的,下面挂了浅蓝色的流苏,比天边的红霞还好看,我便央姐姐也给我做一个,姐笑着,站起身,将扇子举高,我怎么也捉不到,我一急便踩上了椅子,准备扑上去,谁知姐姐一闪,我便在天空中,啊,不,在空气中划出了一道美丽的弧线,姐妹们看到了,急忙扶我起来,姐姐满口的答应,第二天我便如愿以偿了。
每每晚饭过后,我们都要在院子里纳凉,奶奶就坐在我身后,摇着蒲葵扇,不慌不忙,送来阵阵清风。听着夏日的蝉鸣,雨后的蛙叫,心中是久违的安宁与惬意。奶奶闭着眼,慈祥、和蔼,哥哥绘声绘色地给我们讲笑话,有些时候,将头枕在奶奶腿上,朦朦胧胧的就要睡着了,却又被哥哥的笑话逗得哈哈大笑,然后就趴到奶奶身上,看着轻摇的扇子,仿佛在向我诉说着什么,扇子的下面是一个吊坠,是我从姐姐布扇上拽下来的,发出清脆的碰撞声,很动听,很动听。
爱看的那些古装剧,无论是风流才子还是文人贤士,手中都会有一把折扇,他们称为“怀袖雅物”。一把折扇在手,总会令我浮想翩翩,比如在烟花柳巷寻粉黛佳人的公子哥;不学无术整天吊儿郎当的大少爷;风度翩翩英雄救美的白衣美男子。哎,感慨啊!一个也不是我,要是能穿越时空,我宁愿一生都不看小说!
其实说起折扇,还是分为很多类的,有精美的象牙扇、木折扇;有精巧的集锦扇、真丝扇;还有精致的檀香扇、宣扇。每一种都令我喜爱不已。
记得曾经看到过一首关于扇子的乐府诗,讲的是一个美丽少女以合欢扇为信物送给心上人,那时我才知道,原来扇子不仅可以用来扇风,题字,还可以传情,这时,又想起了多情璧人的桃花扇,无情帝王的礼仪扇,诸葛孔明的羽毛扇,似孔雀开屏的雉尾扇。
它们从远古走来,向我们诉说着扇子里的流年。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