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平衡的重要性
(2021-06-02 10:01:45)平衡是人在动态或者静态条件下维持一定身体姿势的能力,特别是在较小的支撑面上控制身体重心的能力。姿势调节和身体平衡需要前庭系统、本体感觉系统和视觉系统协同作用完成。首先三个系统将感受到的加速度及空间位移变化信息传入中枢系统,中枢系统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再经过前庭脊髓传出信息作用于效应器官,最后通过肌肉的紧张与放松调节身体姿势。
静态平衡能力是指维持人体重心于姿势相对静止的静态姿势能力。动态平衡能力是指在运动状态下,对人体重心和姿势的调整和控制能力。平衡感器官即前庭神经核,属于感觉系统,当人体进行加减速运动时,它会主动调整头部倾斜的位置,用来保持身体的平衡,这样就可以防止身体因倾斜而摔倒或者撞到东西来保护身体免受伤害。
3-6岁幼儿处于平衡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外有研究表明,平衡系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成熟,类似于成年人的姿势平衡方式在儿童7岁后开始出现,4~11岁儿童能够把注意力专注于姿势的控制上,儿童自动控制姿势用以提高姿势稳定性的能力从4岁开始显著提高。在12岁的时候,儿童在对本体感觉系统、前庭系统和视觉系统的信息整合方面表现出与成年人相似的方式,但其姿势晃动程度仍然比成年人大很多,大约在15岁左右,其平衡能力才与成年人基础持平。总的来说,孩子的平衡能力的发展贯穿其生长发育全过程。
以下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见的案例:1.孩子走直线时身体总是晃来晃去。2.平日孩子撞到东西或者稍微被东西绊到就会摔跤。3.带孩子站在高一点的地方,孩子会害怕发抖。4.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手拿不稳东西。5.孩子组织逻辑能力差,语言发育也比同龄人迟缓。
在临床医学中,身体平衡能力是人体最重要的生理技能之一,与前庭功能、小脑、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协调性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对于孩子的纵向发展而言,失衡现象对孩子身体素质的发展和动作技能的形成有着严重的不良影响。
平衡能力是完成日常生活各种动作的先决条件,且对于基本动作技能的学习与控制至关重要。人类10岁前平衡能力迅速发展,8岁前形成基本动作技能。儿童姿势控制效率不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还依赖于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生长过程中肌肉精确调节的锻炼。如果儿童早期平衡能力没有得到正常发展,会对后期更复杂的动作技能,如跑、跳、攀、爬等动作的学习造成影响,还可能增加儿童在体育活动中受伤的风险。研究表明,平衡能力好的孩子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较好,空间想象能力较发达;平衡能力不好的孩子往往不能自如地控制身体,在学习数学的空间关系时,也表现得力不从心。有些平衡感不佳的孩子,对高度反应迟钝,所以经常爬高;有些则过于敏感,对任何高度都会感到害怕。这些孩子对任何头部的姿态变化都感到紧张,因此情绪长期不安,容易以小动作或自言自语来消除心理的压力,这也会导致他们多动和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