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州民俗脸谱(陕州剪纸)

(2016-06-14 08:59:07)
标签:

杂谈

   “正月里来无有花儿采,唯只有迎春花儿开,奴有心采一朵头上戴,忽然间想起刺梅花开。二月里来龙抬头,王三姐梳妆上彩楼……”几个剪纸艺人边剪边唱,如醉如痴,纸随剪动,剪落曲终,一张张漂亮的剪纸作品就飞落指间,引得围观的人们啧啧称奇。

  在陕州,剪纸是乡村普遍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到夏,夏朝的第十五代帝王夏后皋墓就在陕州区菜园乡雁翎关的一个山坡上。夏朝有崇黑的习俗,所以,陕州剪纸最初也是以黑色为主,甚至在春节和结婚等喜庆场合,也大量使用黑色剪纸,这和全国其他地方喜庆场合忌讳黑色显著不同。还有一个传说,说是春秋时期,老子散仙丹给当地百姓治病,为纪念老子,当地百姓就用葫芦皮剪个小药葫芦挂在小孩衣服的纽扣上以避邪防病,后逐渐演变为剪纸,并被应用到春节、婚俗、丧俗等民俗事象中,至秦时渐成雏形。按照阴阳五行,秦属水,崇尚黑色,陕州剪纸就用黑纸做原材料,这样,世世代代延续变化至今。可以说,在陕州,尤其是乡村,剪纸几乎伴随着人生所有的重要事项,见证着人生的喜怒哀乐。

  像殡葬,农村老人临终前,先要备好纸马,还要用黑、蓝、紫三色纸剪成马蹬、马鞍及提搭等,挂在纸马身上,一俟老人咽气,便烧掉纸马,象征老人骑马走了。祭祀时,除了献上食物外,有的还用五色彩纸剪贴成鞋、帽、衣裤、被褥等物品,以敬神灵。

  像驱邪,端午时,村民要剪一些“五毒”动物,贴在墙上或绣在孩子肚兜上,避邪护佑。还有用红纸剪个蛤蟆花,在蛤蟆身上掏个梅花瓣,然后照着剪纸样缝个蛤蟆枕头,孩子睡时,小耳朵正好放在梅花瓣里,以保佑孩子避免伤害。如果家里婴儿夜哭,则剪个颠倒驴,贴在黄纸上,上面写着“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过路君子念三遍,一觉睡到大天亮”的符语,以期达到止哭驱邪的目的。

  窗花剪纸则是陕州剪纸的一大特色。在陕州西部,有三大黄土塬,那里土层深厚,地面平阔,人口密集,原来的民居多是下沉式地坑院,窑洞的门窗,多是木制的井字形方格,原来玻璃很少,农民都是用白纸贴在里面,为装饰,窗花就应运而生。尤其是过年,贴窗花就像贴春联、放鞭炮一样,是农家欢度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二十八,贴窗花。”年二十七左右,家家户户都要把风门和窗户上的旧纸撕掉,重新糊上白纸,然后贴上五颜六色的窗花,营造红火鲜亮的节日氛围。窗花分单色和染色两种,单色有黑、蓝、绿、黄、红等。染色窗花有两类,一种是剪出外部轮廓,中间不镂空,用线条勾描,然后再上色,这种窗花在沿黄河的大营等乡村比较流行。另一种则是用红、绿、黄三种颜色给中间镂空的白宣纸窗花上色,十分鲜艳,深受农民喜爱。窗花的题材多是花鸟虫鱼以及农作物、果蔬之类,生活气息浓郁。

  结婚是人生大事,剪纸自然不可或缺,可以说,它几乎贯穿于婚事的所有环节。男方给女方送日子时,要在送的物品上使用式样繁多的红双喜字,礼肉上要贴红色的猪头花。布置洞房时,要在顶棚上贴红色和黑色的石榴莲、药葫芦拉牡丹、鱼闹莲、太子耍莲等象征两性相爱和祈求多子的剪纸团花,就像民谣说的那样:“石榴莲,连着你我结姻缘。”“药葫芦拉牡丹,越拉越喜欢!”俏皮一点的则说:“药葫芦拉牡丹,拉着你想老汉!”顶棚的四角则用蝴蝶、蝙蝠等角花点缀。炕上的墙壁要贴炕围花,一般为牡丹、荷花、菊花和梅花四季花屏剪纸。女方也要备很多剪纸,放在陪嫁物品上。还有一个习俗,新媳妇腊月二十六回婆家,要带上窗花,赠送给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表达心意,展示新媳妇的女红能力。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营镇大营村还先后举办过几期培训班,培训100多人,并成立了剪纸小组。1978年8月,省文化局在大营村召开民间剪纸艺术现场会,参加会议的有省、地和陕州区、灵宝等县市文化局领导及剪纸艺人。会议期间,展出大营民间剪纸作品200余幅,并选出部分参加了省里组织的剪纸展览,其中《政治夜校》《卫生防疫》两幅获得了省级奖。1982年2月,当时的洛阳地委宣传部在陕县召开全区农村文化工作会议,参观了大营剪纸展览,并将一部分作品赠送给了与会人员。1986年春节,豫西剪纸艺术研究会在卢氏县举办剪纸展览,大营选送参展的有刘灵巧的《金鱼》等三幅,张玉朋的《喜花》、张仙果的《花鸟》六幅,李雪兰的《雄鸡》三幅,美术组的《梅花》等四幅,受到称赞。由于领导支持和老艺人传授技术,大营剪纸当时涌现出众多后起之秀,像阮建平、蔡仲强、吕雪兰、习金花、刘柏荣、马亚丽、习林英、刘灵巧等。其中,吕雪兰的《五讲四美图》发表于1980年的《河南青年》杂志。阮建平、习林英合剪的《学雷锋》《学赵春娥》等曾收入《陕县文化志》。

  但那时的陕州剪纸,大多只是在民间应用和流行,已呈衰落之势。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原来剪纸应用最为活跃的陕州塬上,由于砖混结构的平房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地坑院,木制门窗也换成了铝合金门窗,装上了玻璃,窗花剪纸逐渐衰微。还有,随着剪纸老艺人相继过世,剪纸技艺传承后继乏人,在大多乡村,传统的婚俗、丧葬剪纸也逐渐被现代工艺剪纸所替代。进入新世纪,是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以及经济全球化呈现出的新形态,让剪纸这一民间文化艺术又重新焕发了青春。

  在陕州民俗文化史上,西张村镇人马寨村有着独特的地位,那里的澄泥砚、捶草印花技艺、剪纸等都独具特色。在剪纸上,其代表人物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朱秀云。她多才多艺,既是捶草印花技艺的传承人,也是省级民间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代表性传承人。2006年,她的剪纸作品《五福迎奥运》获得三门峡市首届民间艺术剪纸金奖。2008年,她创作的《福寿图》在“中孟文化艺术展”上荣获“中国神韵金奖”。同年,她创作的《太子坐莲》在“中国农民艺术展”上荣获最高精品奖,并于奥运会期间在北京世纪坛展出,她的多幅作品还被博物馆等收藏,并远销美国、日本、孟加拉等国。近年,她还多次受邀赴我国港澳台地区及加拿大等国进行民间文化艺术交流。

  说到陕州剪纸,不能不提到南沟村,它原是豫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但剪纸让这个小村闻名遐迩,成为了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村,该村剪纸被列入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批南沟剪纸艺人也先后被确认为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村里一些剪纸艺人还被河南科技大学等学校聘请为剪纸教师。南沟村有500多户人家,其中200多户从事剪纸及相关行业,村里可称得上剪纸艺人的有200多人。一般来说,剪纸技艺的主要传承形式是家族式传承,像大营镇的刘灵巧,就是其外祖父传给母亲,母亲传给姐姐,姐姐又传给她,她再传给女儿。像焦丛仙,是她的外祖母传给舅父,舅父传给母亲,母亲传给她,她再传给儿媳。但被称为“剪纸窝”的南沟村则是个特例。这里的传承模式是相互模仿、影响,村里有一两个主要艺人,通过剪纸有所收益,在他们的影响带动下,大家相互学习并传承后代。南沟村的第一代艺人是王海生,出生年月已不详。老人们至今记得的是第二代艺人任崇卓,他上世纪初从事剪纸,在他带动下,全村有200多人从事剪、卖窗花。第三代剪纸艺人代表是任国仓、杨小楼,他们活跃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了任孟仓这一代,人数众多,像任炳虎、莫缎超、任宝珠、任国昌等。而今,以任更厚为主的第五代,业已成为中坚力量。甚至第六代的任群智、任皂虎,第七代的任育新、马迈方等,也都已声名远扬。

  而今,南沟村剪纸的代表人物是任孟仓,他今年78岁,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剪纸艺术委员会理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他从小就喜好剪剪画画,说说唱唱。上世纪50年代初,每逢街上集会,他就做一些颞花(妇女戴的帽花)和相公梁(男人戴的帽花)去卖,虽然挣钱不多,但手里总有零花钱。他的剪纸花样繁多,构图饱满,造型准确,精致清秀。他的老伴员月英就是因倾慕他的手艺嫁给他的。那些年,村里有谁结婚,他总是无偿给新人剪喜花,至今,经他手布置的新房就有100多家。他技艺高超,见到啥会剪啥,想到啥能剪出啥。他至今还住在地坑院内,每孔窑洞的门窗上,都贴满了他自己剪的各色窗花,充满了生活情趣。他是个左撇子,剪花时,左手拿着小剪,右手转动着红纸,一边剪一边兴致勃勃地唱着民间小调《十二月花》。这种边唱边剪的形式,如今已成为陕州剪纸的一景。

  2006年2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民间剪纸集成·豫西卷》主编倪宝诚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专家权威薄松年来到南沟村。他们调查后认为:南沟村剪纸构图简洁、粗犷豪放、质朴夸张、厚重凝练,极生动地体现了中原农耕文化的特征,这种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艺术,是一个民间文化遗产的宝库。

  2007年春节前夕,南沟村剪纸协会组织剪纸艺人到郑州献艺,他们边唱边剪的现场表演,让省会人民大开眼界。同年4月12日,第十七届洛阳民俗文化庙会拉开帷幕,当南沟村剪纸艺人们一字儿排开表演剪纸舞时,引起轰动,各路媒体记者竞相采访报道。新华网发布了南沟剪纸的专稿,并配发了照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对南沟剪纸小曲进行了录音播放。他们带去的《十二生肖》《梅兰竹菊》《奥运福娃》等剪纸作品,更是让游客大开眼界。

  2008年6月16日凌晨2时35分,南沟村的剪纸艺人一行6人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前往参加“体验孟加拉,北京风采在奥运”亚洲行暨中孟文化艺术交流会预展。活动中,他们第一个登台表演,一边剪一边哼唱,精湛的技艺、原汁原味的艺术风格和现场表演引起现场海内外各界人士和媒体的强烈兴趣。此行他们收获巨大,6名剪纸艺人获得会展集体金奖,《十二生肖》《鱼闹莲》等作品也分获剪纸金奖,南沟村剪纸凭借原生态和生活化的剪纸表演感染了海内外各界人士,被媒体誉为“中国剪纸第一村”,《中国日报(英文版)》《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文化报》等媒体对此作了报道。

  由于陕州剪纸在中国剪纸艺术殿堂里的特殊地位,由三门峡市纪委发起,与中国民协剪纸艺委会、河南省民协、原陕县县委县政府共同组织,举办了两届中国三门峡全国廉政剪纸艺术大赛,取得了圆满成功。如今,被誉为“民俗奇葩,中原一绝”的陕州剪纸,已成为陕州区的一张亮丽名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