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同伴交往
(2014-01-11 10:20:24)
标签:
东南教科所 |
前言
近些年来,随着脑科学,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重视起婴幼儿在动作、认知、语言和社会交往领域的重要性。早期教育开始在全世界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人们已深刻认识到开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0-3岁婴幼儿的动作、认知、语言已成为学前教育领域中的焦点问题之一。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为婴幼儿创设最适宜的发展环境亟待解决。
为探索建立具有中国幼儿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努力打造具有时代创新的教育理念努力为婴幼儿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化环境而继续努力。
0-3岁婴幼儿是祖国新一时代的花朵,也是社会中一重要的群体。0-3岁婴幼儿的社会圈主要是家庭,他最主要交往对象是家人和同伴。因此,探究婴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重要的一点便是探究婴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和特点。
一.0-3岁婴幼儿需要同伴
同伴关系是儿童在早期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的又一重要社会关系。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认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每当0-3岁早教机构人员和家长提及此话题时,似乎并没有给同伴交往足够的重视。虽然同伴关系不像亲子关系那样持久和牢固,但不可否认,,同伴关系却为儿童提供与众多同龄伙伴平等和自由交流的机会,使儿童在更大的范围内体验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所以,同伴交往在3-6岁的幼儿教育中很受重视。
1.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1)同伴关系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手段。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成功的社交技巧,对儿童学习社会技能有特别的作用。经常和同伴在一起,在共同的活动和相互的协作中,儿童能锻炼自己和别人交流的能力,汲取种种间接经验,包括游戏规则、物理经验、学习方法等。
(2)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儿童情绪发展与调节有重要作用,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
儿童与儿童之间良好的交往关系,能和良好亲子关系一样,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心情轻松,活泼,愉快。观察发现,婴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经常表现出更多的,更明显的愉快、兴奋和无拘无束的玩耍,并且能更轻松
、更自主的投入各种活动。同时,良好的同伴关系也能成为儿童的一种情感依赖,对婴幼儿具有重要的情感支持作用。不少研究都发现,当儿童处于困境时,同伴的帮助往往是其摆脱困境,情绪恢复平静,愉悦的有力途径。
(3)婴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的观察学习和积极探索,有助于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在同伴交往中,不同的孩子带有各种不同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在共同活动中也会做出各不相同的具体表现,即使面对同样的玩具,也可能玩出不一样的花样,于是同伴交往可为儿童提供了分享知识经验,互相模仿,学习的重要机会。同时,同伴交往也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同伴交流,直接教导、协商、讨论的机会。儿童常在一起探索物体的多种用途或问题而多种解决方式。这些都有助于儿童扩展知识,丰富认知,发展自己的思考,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同伴交往可为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基础
首先,同伴交往为儿童进行自我评价提供了有效的对照标准。同伴的行为和活动就像一面“镜子”,为婴幼儿提供自我评价的参照,使儿童能够通过对照更好的认识自己。这是儿童最初的社会性比较,它为儿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同时,与同伴的交往为儿童对行为的自我调控提供着丰富的信息和参照标准。儿童在交往中发出的不同行为,往往招致同伴的不同反应,如打人常招来同伴的拒绝或逃避,而微笑则换回的是友好和合作。从同伴的不同反应中,儿童即可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与性质,并认识到调整自己的行为的必要性与哪些行为必须调节、控制,从而进一步据此调控自己的有关行为。
所以,同伴交往中,婴幼儿必须主动起来,去发动、维持交往,总结交往经验,让同伴接纳自己。这个过程不仅有认知的提供,更有婴幼儿情感的发展。同伴交往对于0-3岁婴幼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发展途径,也是他们快乐的重要来源。
二.0-3岁婴幼儿关注同伴最初的交往
新生儿出生后,就对同类有明显的偏好。出于生存的需要和客观条件局限,婴儿在生命之初的几个月里,接触最多,最亲密的是自己和父母而不是同伴。这样的社交环境对婴儿生存有利但并不意味着婴儿初期没有或不能开展同伴交往。
其实,宝宝很早就能对同伴的出现和行为做出反应。
(1)2个月左右的宝宝能够注视同伴;
(2)3至6个月的宝宝能相互触摸和观望;
(3)6个月以后,宝宝看见旁边的婴儿时,能发出微笑 以及“咿呀”的声音;
1-2岁:
(1岁-1岁半)
随着身体运动能力和言语能力的发展,宝宝的社会性交往变得越来越复杂,交往的回合也越来越长。这时候孩子之间的简单交往最突出的特征是出现应答性的社交行为,即一个孩子对另一个孩子发出的微笑、语言或非语言的声音,抚摸、轻拍或递给玩具的动作,能引起对方的反应。比如,对方会报以微笑,发出声音,注视他的行动等等。从此,婴儿之间的最初的直接接触和互动开始发生。此时,这个年龄段的同伴交往,有以下特征:
1)能主动招呼他人,会和同伴友好地玩,对亲人有十分明显的依恋行为;
2)交往受情绪控制:高兴时乐于与人交往,生气时则拒绝游戏;
3)交往时出现利他行为,会向他人表示关心,会同情和主动安慰小伙伴;
4)这一阶段的孩子仍需借助玩具或其他媒介发起交往活动;
5)喜欢与同伴接近,孩子之间容易互相吸引,常常由于探索而引起摩擦。例如看到同伴的玩具很有趣,也会伸手去摸摸,拿来玩玩。若同伴不肯,就用推、打、咬等方法去夺得,因而常引起摩擦、冲突。
(1岁半-2岁)
1岁半以后,由于宝宝的语言发展,行走自由,能接触更多的新事物,进而激起对新事物的好奇和兴趣。孩子之间,越来越多地出现模仿性或互补性交往行为。这个年龄段宝宝的同伴交往的特点是,虽然同在一起玩,但互不干扰各玩各的,熟悉以后,会相互观察,互相模仿经。比如相互模仿对方的动作,当一个孩子站到墙角,另一个孩子也跟着挤过去;一个孩子钻到桌子下面坐着,另一个也跟着跑去坐着。追追跑跑是这个年龄段宝宝最喜欢的活动。这个阶段,同伴交往持续的时间越来越延长。
2-3岁:
2岁以后,随着身体运动能力和言语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儿童的社会性交往变得越来越复杂,同伴交往的回合也越来越长,这时候,宝宝的同伴交往有如下特点:
1)同伴在一起的活动,主要是各自对物体的摆弄和操作。他们是对玩具或其他物体感兴趣,而不是对同伴感兴趣。他们活动的对象,是各种可以接触到的物体,如玩具、各种用品、材料和小工具等。几个孩子之所以能够在一起活动,是因为他们对共同活动的对象——某个玩具或活动材料感兴趣。也就是说,他们的活动对象,主要不是同伴,而是物体,他们都在摆弄物体。这时,还没有真正意义的人际交往。所以说,这是以物体为中介的同伴交往关系。
2)此时同伴交往的最主要形式是游戏。
最初他们交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玩具或寻求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交往的目的也越来越倾向于同伴本身,即他们是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者为使同伴与自己合作、交流而发出交往的信号。
3)十分乐意与父母交往,开始采用各种行动、语言等方式来吸引他人对自己的注意;
4)在跟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道德判断,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孩子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的行为,孩子便认为是坏的行为。
早期同伴交往是婴幼儿整个社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促进婴幼儿社交技能及策略的获得,促进婴幼儿社交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促进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促进婴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婴幼儿个性、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三.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不同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其行为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同伴对他们的反应也有许多的不同。有的孩子提出的建议得不到响应,有的孩子却能“一呼百应”。由此在幼儿同伴中间存在着不同的交往类型,即幼儿不同的社交地位。
(一)同伴交往类型的研究方法
研究幼儿的同伴交往类型,主要用“同伴现场提名法”,也就是通过同伴对儿童的提名方法,了解某一儿童在同伴社交中的地位。
(二)同伴交往的类型
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是不同的。主要有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四种基本类型。
1.受欢迎型:幼儿喜欢与人交往,在交往中积极主动,且常常表现出友好、积极的交往行为,受到大多数同伴的接纳、喜爱,具有较强的影响力。
2.被拒绝型:幼儿喜欢交往,在交往中活跃主动,常常采取不友好的交往方式,抢夺、叫喊、推打等行为,在同伴中地位低,关系紧张。
3.被忽视型:不喜欢与人交往,常常独处或一人活动,在交往中退缩或畏缩,很少对同伴做出友好、合作的行为,被大多数同伴忽略和冷落。
4.一般型:在同伴交往行为表现一般,既不是特别主动、友好,也不是特别不主动或不友好;他们既为同伴所特别喜爱、接纳,也非特别的忽视、拒绝,在同伴心目中地位一般。
在四种交往类型中,被拒绝幼儿和被忽视幼儿,相对处于不利的社交地位,他们很少得到同伴的接纳和喜爱,难以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这对社会性和整个心理发展十分不利,这都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现象。
一.0-3岁婴幼儿需要同伴
1.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二.0-3岁婴幼儿关注同伴最初的交往
(1)2个月左右的宝宝能够注视同伴;
(2)3至6个月的宝宝能相互触摸和观望;
(3)6个月以后,宝宝看见旁边的婴儿时,能发出微笑
1-2岁:
(1岁-1岁半)
(1岁半-2岁)
2-3岁:
三.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一)同伴交往类型的研究方法
(二)同伴交往的类型
前一篇:<日本和服>于<中国汉服>的区别
后一篇:想学花体英文的看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