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关于《光的折射》的引入

(2014-10-28 20:28:55)
标签:

转载

分类: 教材分析
关于《光的折射》的引入   

        说明:这种引入是源自于杜汉东老师的引入,然后自己加以分析整理而成!

       引入方式:

       实验一:用一束光射向水面,观察光线在水中的传播情况,并尝试着用语言描述光的传播发生改变的情况。

       实验二:用一束光射向玻璃砖,观察光线在玻璃砖中的传播情况,并尝试着用语言描述光的传播发生改变的情况。

       教师导语:同学们观察的都很仔细,并且语言表述也很准确。其实刚才我们观察到的现象就是我们本节课要介绍的“光的折射”现象。现在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刚才的两个现象有什么共同点呢?从共同点中你能否描述一下,什么叫光的折射呢?

        学生回答:(共同点和学生语言描述的光的折射的含义)

       老师导语:刚才几位同学通过比较分析出了共同点,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我们的物理学习,并不是仅仅介绍物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我们的分析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刚才,我们的表现很好。但是,我们的物理概念的描述是需要科学的语言描述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看书本教材中对“光的折射”是怎样定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教材的本位作用)

       学生看书:………………

      【个人意见】这种引入即可以介绍光的折射的概念,更为重要的是体现出培养学生能力这个主要目标,我认为这种引入可以培养学生的如下三个能力:

      1.学生的观察能力。因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中要让学生了解,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观察的重点是什么?我们该如何观察?等等。

      2.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学生脱离课本,用语言表述观察到的现象,然后,通过分析归纳,用自己的语言给“光的折射”下定义,这不仅可以避免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的语言生活化现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等。

      3.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从两个不同的实验中,找出现象上的共同点,并用语言概括出来,这对于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是受益匪浅的!

     4.强化课本教材的本位地位。教材是教与学的根本,而在现在的教育中,许多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可以说看课本的很少,所以,我们适当的强调课本的“本位”地位还是很有必要的。

      引入实验:伸出一个手指头,让学生观察。

       教师导入:下面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能让老师的手指断为三截,你们相信吗?请各位同学拭目以待!

       实验:将一块玻璃砖放在手指的前面。学生观察手指。

       教师导语:谁能尝试着解释这个现象?

       说明:(学生尝试解释,教师随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评价。若没有学生回答,则抛出问题:这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引起的吗?是光的反射引起的吗?如果不是,为什么?此处的主要目的是介绍光的折射和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的不同之处。)

       教师导语:从大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手指断为三截的现象不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引起的,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与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不同的第三种光的现象——光的折射。那么什么是光的折射呢?请同学们找出教材中光的折射的概念,并分析光的折射这个概念的理解要点。

        【个人看法】

        这种引入,主要有如下优点和目标:

        1.首先用活泼的语言和有悬念的“魔术”活跃课堂气氛,这也是我们进行公开课教学时第一个要达到的目的。因为一节公开课,如果有了良好的开端,良好的课堂气氛,相信这节课就成功了一半!

        2.可以复习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这两个概念,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掌握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的不同之处。个人感觉,这是这种引入最有价值的地方,不过,如果不把这个目的传达清楚,则有可能让听课的老师感觉到这种引入的平淡无奇,进而使这种引入的妙处荡然无存。

      【一家之言】

       一节新课的引入固然以新奇特为妙,但如果一味追求新奇特,则有可能使引入的方向发生偏折;反正,一个成功的引入,还在于平淡之中表现出的不平淡,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能力和语言功底,以及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一节课的引入多种多样,希望能通过网络,能得到更多同行的赐教!博主期待您的高见和引入方式…………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