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自闭症儿童班级授课制下的个别化教育案例分析
(2015-09-20 19:56:51)
标签:
育儿 |
重度自闭症儿童班级授课制下的个别化教育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对一例重度自闭症儿童在班级授课制下的康复教育进行了个别分析,通过评估、制定阶段目标、分步实施、总结康复效果、反思的方法,详细介绍了个案的康教育过程,总结出了一些教育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自闭症 ,
班级授课制
前言
目前适龄自闭症儿童普遍面临入学难题,绝大多数接受完国家免费康复项目的6岁以上儿童被迫回归家庭,普通学校门槛高,现有的特教学校也主要面向听力、视力、智力残疾学生,没有专门针对自闭症的教学资源,而且自闭症教学对老师的专业知识要求特别高,且师生比例不宜超过1:3,这些条件一般学校都不具备,只能勉强把他们和智障儿童放在一起上课,本文就一例自闭症儿童在智障班级的康复教育情况做了一些经验分享。
一、
陈XX,男,2000年10月8日出生,重度自闭症,有个双胞胎弟弟(轻度自闭症),父母是中学老师。三岁左右发现异常,经检查确诊为自闭症,四处寻医问药无果,经历过针灸,随后入普幼随班就读,2010年入某自闭症康复训练机构学习,2012年来我校培智班一年级就读,现已是三年级的学生。平时主要是父亲接送2个孩子上下学,生活中也主要是父亲管理2个孩子。
二、
生活自理能力:能独立进食,大小便会自己入厕,会坐马桶不会蹲便池,大便不知道带纸入厕,便后不能自觉洗手。会自己穿脱衣裤鞋袜,但不会拉拉链、扣纽扣、系鞋带,套头衫、裤子不知分前后,鞋袜不知分左右。能洗脸但洗不干净,不会拧毛巾。自我保护意识强。
动作协调能力:喜欢跑跳,极少正常行走;听到音乐会有节奏的摇摆,喜欢拍手、撕纸,不会双脚并拢跳过障碍物,攀爬较灵活;能较好抓捏物品,完成串珠;能握笔随意涂画,不会书写、不会画有规则的图形、不会在范围内涂色。
语言能力:主动语言表现为自言自语,含糊不清。被动模仿语言较清晰,会模仿短句,对于提问没有分辨能力,仅刻板重复。
认知能力:能说出常见物品名称(实物和图片),认识红色和绿色,能识别1~10,10个数字,会读数,不会分类和配对,不会点数,不能区分性别。
交往的能力:没有攻击性行为和自虐行为。在听到呼唤或看到喜欢的物品时有短暂的目光注视,能完成一些简单的指令,如:坐下、脱鞋、穿衣服、洗手等,在成人的直接辅助下才能完成打招、参与集体游戏。
兴趣爱好:喜欢听歌,特别是流行歌曲,喜欢喝饮料、吃饼干面包,不喜欢吃水果,喜欢吹冷风、玩水。
三、
根据该学生的基本情况,我和家长、各任课老师共同商讨,制订了阶段性的目标计划。
第一阶段目标(一学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第二阶段目标(一学年)
1、 能安静的坐在教室20分钟,不随意走动;
2 、能配合进入其它功能教室;
3、 会分清左右鞋不穿反;
4、 借助图片和图画书,用言语行为表达上厕所的需要;
5、 集体升国旗做早操时能站在队伍里,不乱跑;
6、 在要求下将果皮纸屑丢进垃圾桶,不随手扔;
7、 在老师提示下,用语言简单表达自己的需要;
8、 学会拉拉链、扣纽扣;
9、 在要求:“看着我”时,能跟老师目光对视;
10、在规定范围内涂色;
11、在语言辅助下拿出对应科目的课本;
12、肢体辅助下扫地、拖地,完成值日生的任务。
第三阶段目标(一学年)
根据个案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目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四、
1、个别指导: 在班级授课制中,老师针对个案的情况做出合适的要求,并辅助完成。比如在语文课中,为他设计独立的图卡和词卡,辅助其认图和识字,由于个案很喜欢卡片的形式,而且卡片操作方便,便于拿取、配对,因此效果比较好。又如在数学课中,老师用他喜欢吃的饼干和面包作为教具,个别指导他比较长短和大小,并且回答正确就可以给他吃,作为奖励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还有生活课中,老师提前跟他说好,顺利完成穿衣比赛和扣扣子比赛就可以喝到牛奶,并且动作辅助他完成,通过此方法逐渐减少辅助次数和辅助方法,从而达到其独立完成的目标。
2、同伴的支持:安排班级里比较好的孩子与他同桌,在学习上给他帮助、为其示范。比如在听到喊“起立”时能拉他站起来;在进行问答训练时,能示范等待回答,而不是刻板重复;在小组训练时,能带着他完成操作。
3、分次尝试训练[1]:把较复杂的基础学习概念,系统地分解成细小的步骤。例如:学习独立拖地,分解成下列小学习单元:
(1)认识拖把(实物)。
(2)进入自己的班级拿出拖把(平时不可以随意拿拖把)。
(3)到水池边冲湿拖把,关上水龙头(注意迅速打断孩子迷恋冲水的持续行为)。
(4)用工具把拖把的水挤压两次。
(5)回到教室,来到教室里面。
(6)拖把在前人在后,左右来回拖两遍。
(7)往后退一步重复动作6。
(8)清洗拖把。
清洗拖把又可分解成以下目标:
(1)来到水池边,拖把放入池中,打开水龙头(注意水不能开的过大)。
(2)拖把在池中揣洗3次。
(3)关上水龙头,等待污水放掉。
(4)再清洗一遍同2、3。
(5)用工具把拖把的水挤压两次。
(6)把拖把放置教室窗户处晾晒。
4、多次有意义的重复和及时的复习巩固,才能让他掌握某项技能,比如在入厕时,每次下课提醒他去,并且跟着他去,教他该怎么蹲,怎么擦,怎么洗手,时间久了,他形成习惯就会很顺利地完成一系列动作。又如他上课会旁若无人地往外跑,我会及时拦住他,并且要求他回答我:你要干什么?的提问,当能顺利回答以后,我会增加问题:你要干什么?答:我要上厕所。上完厕所干什么?答:洗手。洗完手干什么?答:回来。经过反复的练习他能正确回答我的问题,并且逐渐理解“回来”的意思,有时会自己回来,但有时还会在外面晃悠。对于他上课喜欢往外跑的情况我也摸索了一些对策,每次下课让他在外面跑几圈或者跳台阶,下课让他运动累了,消耗他多余的体力,这样上课他就安稳多了。
5、家庭的配合:由于在学校的训练时间有限,很多训练还需在家巩固和强化,家长和老师的训练目标一致,并且足够坚持才能取得效果。所以老师和家长需要及时的沟通,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他上课时会出现摇椅子的现象,干扰到其他同学,我就用布条把椅子腿包起来,并且询问家长孩子在家是否有同样的情况,家长是如何处理的。还有他正处于青春期,有时会用手摸生殖器,与家长沟通后得知在家偶尔也会这样,家长的处理方式是打手,我与家长商量后觉得转移注意力、勤更换内衣裤,保持身体清洁会更有效,于是让他经常手上有事可做,听喜欢的音乐,之后摸生殖器的现象就减少了。
5、做个有心人:细心观察平时他的表现,掌握到他的习惯,比如:阴雨天的时候他会非常兴奋,跑到外面淋雨,老师要及时拉他回来,于是当天气变化或季节交替时我们就会特别注意他。及时记录他平时的异常表现,与其他老师共同分析讨论,研究对策。比如每次更换教室上课时,他会发脾气,或者抱着自己的椅子,这时可以让他带着椅子去另一个教室,或者告诉他,另个教室里他熟知的某样东西,再或者拿出手机放音乐诱导他去另一个教室,这些方法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且行之有效。
五、
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个别指导和训练,个案在经过三年的学习之后,能适应学校的生活,各个方面都有明显提高:
生活自理能力:会独立入男厕,大便不再拉到池子外,要求后能带纸入厕,便后有时能自觉洗手。会拉拉链,鞋子左右不会穿反。会拧毛巾但拧不干。
动作协调能力:能在辅助下握笔描红,有时能在规定的范围内涂色,有时能画出圆形,能双脚并拢跳台阶,能独立完成洗拖把、拖地的动作,但必须有人看着,不然坚持一会儿就不干了。
语言能力:在语言提示下,能简单表达需要,能背诵学过的儿歌和歌曲,吐字清晰。
认知能力:能指认图片,进行简单的实物与图片配对,能区分四种颜色,区分大小和高矮。
交往的能力:能在语言提示下,与人打招呼问好,有时能配合做一些集体的游戏,但时间不长。能听指令做一些较复杂的动作,如,帮老师把书送到办公室,把牛奶给XXX。
六、
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是个缓慢而又长期的过程,他们的一些刻板的行为很难改变,在季节和天气发生变化时,他们的情绪也会发生变化,因此,经常会发生大家无法预测的事情,需要老师每时每刻的关注。他们的行为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经常这个错误行为得到纠正,下个行为问题又接踵而至,需要老师机智、及时地应对和解决,总之在班级授课制下,自闭症儿童的教育,需要教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同伴更多的帮助和关心,家长更多的理解和配合。
参考文献
[1]瑾心:《生命的装备》,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第1版,第1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