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2018-08-11 16:20:09)
分类: 2017年小课题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许娜     长安区教研室

在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并以其独特的面貌向世人展现出无穷的文化魅力,对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及自豪感,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明成果有着积极的作用。语文作为一门课程,不仅承担着语言及认知教学的任务,而且担负着文化传承的职责。语文作为文化的载体,显示了它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而以什么样的方式走进孩子们让他们了解、喜欢进而继承和创新?我觉得不妨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以提高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为抓手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面对新形式、新课改、新教材以及新型师生关系的考验,内外因联合促使教师自身要从传统角色、固有思维、习惯定位中走出来,全方位的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常言道:学高方为人师,身正才为人范。作为教师要想教好语文,没有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来拓展语文的宽度、充实自己的课堂,就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文化学习的需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文综合素质。那么教师要读、看、听并举,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面对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者,教师要保持读书的热情和兴趣,广泛涉猎经典,比如先秦诸子散文、诗词曲、明清小说等;作为现代人,学习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比如通过电视、电脑、APP等渠道搜集和传统文化相关的视频、音频进行学习,在日积月累及潜移默化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养分,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课堂传播给学生,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有广度和深度,学生才会喜欢。

二、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

新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水平、认知能力进行编排,从新旧教材对比来看,部编教材在编写时强调经典性和文质兼美,选篇原则回到“守正”立场,大幅减少尚未沉淀的“时文”,优秀传统文化篇幅大幅增加,体裁从《诗经》到清诗,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现在的中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取向不明确,社会责任及意识淡薄,道德感缺失,因而出现了许多家庭及社会问题。语文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承担着育人的功能。作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完成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学习、熏陶、浸染,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端正学生行为,启迪学生思维,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作为中学生,应该要有责任和担当意识,立足于课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文化自信,

三、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抓好文化课堂教学的前提下,学校和班级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1.抓住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优秀文化。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这些中国传统节日,内容丰富,从古时发展而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动手实践、走进社区、集体游学、参观缅怀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感悟中国传统节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理念,并加以传承和弘扬。2.开展知识竞赛,弘扬优秀文化。学校可以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形式多样,如口头测试、笔试、表演、情景剧等;也可以依托市区的大型活动,如近年深受学生和教师喜欢、认可的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师生的兴趣,提高了规范使用汉字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理解。3.开展经典诵读进校园活动。古诗词等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阅读兴趣,陶冶情趣,提高文化素养。语文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利用早读、课前等短暂时间进行诵读;也可做课外补充让学生回家诵读;也可以开展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活动,如“传统文化进校园——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经典进校园诵读活动”“经典诵读  文明礼仪进校园活动”等。用学生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诵读传统经典,让国学走进课堂,走进校园,走进学生的心灵,也是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弘扬传统文化的号召。

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许多资源及途径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体,无论是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不能做目光短浅的执教者,如何将这些优秀的东西开发出来,传承下去,是社会,更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