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雾雨游梵净山

标签:
365游梵净山 |
分类: 其他图片寄情学生小课题(作业 |
寒风雾雨游梵净山
2010- 02
2009年11月10日思南四中的教研活动所有议程全部完成,我一行18人于10月11日上午7:00准时向印江县城方向进发,按大伙原定的计划,朝着自己向往的目标—梵净山驶去。
车内播着尚重琵琶歌,欢快悠扬的歌声感染着每位离家多天的人,乡音使大家激情骤增,悦色挂满每张脸庞,车驶到凉水井,遇上堵车,一堵就是三个小时。
午饭在印江县城吃的,当急匆匆赶到梵净山半山腰入口时,已是下午13:40。
与入口处工作人员交谈,语意告诉我们,无论如何6:00前是回不来的,我们自己的团队中,在上山与否的问题上,争论不休,直到14:15才统一意见上山。
先乘车7.5公里,再徒步登山。
雾在半山腰緾绕着,不像轻纱,而是浓乳,能见度极差,当我们到达徒步登山点,雾却在我们脚下,站在观云台前,仿佛就身处仙境,远处的山峰在一抹抹的雾气中时隐时现,微风轻吹,雾气飘动,山峰也似飘起来,我们的心情一片阳光,几位年轻人拢到我身边,掩不住内心的欢悦对我说:“蒙校,如果不上来,将遗憾终身”。我只笑不说话也就算是回应他们。
我们说笑着欢快地上山,时间留给我们的只有4个小时,从登山图上看,徒步路程单程有近15公里,可我们的团队,有年长的,还有7位女老师,其中三位穿着小根鞋,大多数人平时是缺乏锻炼的, 我心里一直在嘀咕,不说出来,随着大家上山。
一路上都是行进在山脊的小路上,路边尽是生长多年却很矮的杂树,很是美观,抬头极目远眺,尽是雾茫茫,团队的成员,充分发挥了自家的爱好,有摄红叶的,也有摘树叶做标本的,有择地选景做各种自认为个性化的姿势照相的,同样有找干树枝做拐扙的,一路笑语,一路打闹,不经意间过了大、小尖峰。
过了大尖峰,小路还是向上,甚至有时是上百多级的石阶,这时团队中,有人开始掉队了,团队也分成了几个小组,参差不齐的爬山能力开始显现。山在我们脚下慢慢升高,除了雾气,还挟杂着小雨,此时大家均 显出疲惫态,话语少了,笑声偶有响时,但分贝都是低度的,大家都在极力调整着力气朝着自己心中的蘑菇石行走着。
艰难行至黑巷子,有人在买茶叶蛋,买了几个,每人一个不够数,大家分着吃,不敢停留,边吃边赶路。遇到四五位从山顶下来的游客,问及路况,回答是“怕你们今天回不来了”,我等面面相觑,心中自知,谁也不愿讲影响群体兴致的话。黑巷子,是徒步起点到山顶的中点。
从黑巷子向前走,一路上再也看不清山峰,也看不到什么云海了,白雾茫茫,能见度不到20米,越往上,小雨的颗粒渐渐变大,衣服也渐渐淋湿,仅有的三把雨伞也早已撑开,这时每行进一步,都将是意志和毅力的考验,体内能量的释放,内衣被汗水湿透,寒风一吹,舒服片刻便成为冷意,好不容易到休息台,都不能久留,刺骨的寒风和雨点时刻将体温变热的能量化为乌有。
往上向前走,大家互相鼓励着,风景在疲惫和寒冷中,暂时与我们无缘,这是一段非常艰难的路段,有的用绳子、木棍互相牵拉往山顶慢慢挪步。
尽显疲惫的团队,经过了万千台,万千台离顶峰还有0.4公里,指路碑上标画的比例不标准,我们不相信,只有埋头赶路,到此时,已走了两个多小时,时间在大家心中是再清楚不过的了。
到达观望台,有人在整修路面,顺便问路,得知不用五分钟就达到目的地,很是高兴,几位年轻人一口气冲上去,争着去看蘑菇石。
大家在蘑菇石的四周,变着方位不断地拍照,拍单照,拍合影照,不停地向着雾中大喊“梵净山,我来了”,荡回的颤音和着雨声交织成一支在舞台上从未听过的心舒音符,这,就是登山极想得到的收获,我们得到了。
山顶上能见度更低,气温也低,雨比刚才还大,不敢久留,匆匆享受登顶的喜悦,就匆匆往回赶。
上山难,下山也不易,我嘱咐李志韦、欧维平、杨再吉、吴娟等几位身强体壮的老师尽自己最快的速度到徒步起点与旅游区的接送车取得联系。下午18:10,我们的先谴人员赶到联络点,18:35,我们的最后一个人顺利到达徒步起点,在天尽黑之前完成了从没有过的旅程。
晚22:20在印江县城的名牌川菜馆结束晚餐,也结束了愉快、疲惫、又冷又饿的梵净山之旅。
美丽的梵净山,留下了黎平二中数学组全体教师不畏困难的足迹,梵净山之旅,将永远铭刻在每位黎平二中数学人的心头。
让时空记住当时有信心与无信心但最终走完自己认为不能走完旅程的人们:罗锦东 松秉良 田景亮 顾学明 艾建香 蒙翔 孔德英 吴顺斌 曹一哲 李志伟 杨再吉 陆育高 罗大凤 陆梅花 欧维平 吴娟 石群昌 段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