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其实是教自己
(2017-03-01 13:15:3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正面典型 |
转载
长沙市南雅中学的青年教师范韵,为我们带来了她对自己在教师、班主任岗位上成长的思考与体会,原标题为《学习与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殷殷之情,溢于言表。一起来读吧……
在一次省班主任研讨会上,王昌盛老师提出:“现在是后喻时代,长者应该向年轻老师学习!”我觉得说得很对,学习与成长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事情,学习与成长也是长者的事情,学习与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
为什么说学习与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呢?
教书其实是教自己。
前年暑假我拜读了万玮老师的《教师的五重境界》。他将教师职业划分成五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教知识。第二个阶段:教方法。第三个阶段:教状态。第四个阶段:教人生。第五个阶段:教自己。我想第五阶段是最高的境界。因为教育不是说教,而是影响,是感染,是熏陶。所有那些对学生提出的要求,首先是对自己的要求,自己做到了,才有可能要求学生去做。“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这个职业不是教,而是学,教师应该是一个永远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人。
记得曾经在微信中读到一篇这样的文章《直到遇见你,我才知道如何做老师》。文章讲的是一个上课睡觉、邋遢、格孤孤僻、不受大家欢迎的孩子,在老师的尊重、关心、帮助下成长为一位出色的医学博士的故事。当他感谢老师说:“你是我一生中遇到最好的老师”时,他的老师回了一句让我感同身受的话:“直到遇见你,我才知道如何做老师”。我们常常会关注我们老师的作为在孩子身上所起到的变化,往往忽视了一个特别的孩子对我们老师的影响和改变。当我们抱怨身边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孩子的同时,其实我们没想到,这也许是上帝送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他们身上的问题、特点、甚至是毛病无不是在锻炼我们、成长我们、完善我们,教我们做更好的老师,更好的自己。
班主任工作让我懂得了终身学习必要性。
我想告诉年轻老师,如果学校安排你当班主任了,你应该感谢学校给了你更多的成长机会;如果学校没有安排你当班主任,你应该感谢学校给了你更多的时间来发展你的专业。刚刚毕业的前三年,我没有当班主任。我把所有的经历都放到专业发展上,每个学期的听课本总会要写几本。第四年开始,我主动到教务处申请当班主任。那一届孩子很单纯,我用威严把他们恐吓住了。
第二届班主任,我接了一个特色班,我的恐吓已经不起作用了。特色班的孩子个性强,我放下几个月的儿子,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但每一次月考,成绩科科在年级上倒数第一,有个孩子递给我一封信,写了一句话“飞到大洋的彼岸我都不会想起你!”这一句话,深深的刺痛着我。那个时候的我天天都过得很痛苦,我萌生过辞职的念头。但我知道,如果我就这样屈服了,那我就承认自己是弱者。为了改变自己的工作状态,我开始反思自己。
有人说“校长不好好学习,会跟不上老师的发展;老师不好好学习,会跟不上学生的发展”,我知道自己的问题是缺少学习。于是我开始了学习。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怎样让爱智慧,怎样做一个学生喜欢的班主任。自己工作状态的转变得益于学习,我想我会把学习与成长当做一辈子的事情来做。
其次,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学习成长呢?
第一、“虚心学习”。
我们经常说“虚心学习”,要学习,首先我们得虚心。因为虚者,空也。虚心就是先清理掉自己的成见、偏见,把心灵空出来,然后你才能够装得下别人的意见、观点、做法和先进经验。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谁也不能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而趾高气扬。作为年轻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虚心。只有虚心我们才能欣赏到别人的优点,只有虚心我们才能赢得别人的帮助。
比如我们办公室的一位年轻老师,他带的班各方面在年级上是都是名列前茅,但他在办公室里总是谦虚的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各类问题。我们年级的老师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他后来被学校调到高中带生物竞赛听说成绩斐然!他成长得这么快,我想肯定与他的谦虚有关。
第二、做一位有心人。
做一位有心人,多向我们周围优秀的同事学习。以前我们学校有个成长不烦恼工作室,工作室里有一位李慧英老师!她其实是我们学校的一位家长,她弃商从教,在车祸伤残的情况下仍全身心投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志愿服务工作,写下了上百万字的教育日志,帮助我们学校很多青少年顺利度过叛逆期。我想一位有爱心的人都那么用心的为孩子们无私的付出,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没有理由不用心工作,没有理不去关心自己班里的那些叛逆的孩子!我一直用李老师的故事来激励自己用心去做老师。左江红老师, 她是我们学校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但她的包里总有一本的书,外面的讲座、培训她都会积极的参与,她的那种好学上进的精神也深深的打动着我!只要有心,你会发现周围很多人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做一位有心人,多向我们的网络学习。我的手机里收藏了各类公众号,有教育类,有专业类,有亲子教育类…在外面洗头发、坐公交车、陪崽上培训课时我会读里面的各类文章。有很多充满正能量的文章我会把它放到收藏夹里,班会课的时候和孩子们一起分享。本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和孩子们分享了湖北随州二中王桂兰校长的开学演讲《不读书,不吃苦,你要青春干嘛》,最近还和孩子们分享了《一碗汤面》《半分钟的犹豫》等。同时网络上的好视频好电影我也会拿过来和孩子们一起分享。现在微机排位后家长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这个学期开始我每周和家长分享一篇亲子教育有关的文章。只要有心,你会发现到处都是教育资源。
第三、积极的参加各类培训。
记得五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长沙市的骨干班主任培训。在这次培训上我认识了李镇西老师、钟杰老师、郑学志老师等有名的班主任。这次培训让我意识到原来当班主任有这么多的智慧,原来当班主任有这多的技巧。这也让我认识到不是我的学生不好,不是我的学生不够优秀,是我自己没有找到方法,自己对班主任的认识不够。从这以后我成了长沙市的骨干班主任培训的常客。因为培训的名额有限,为了不占用学校的名额我总是一个人悄悄的来到会场,找一个空位坐下来,不为学分,只为学习。
每次听课总让我收获满满,知道自己在班主任的路上并不孤单,让我知道有很多人做得比我好。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机缘,我也与湖南省班主任论坛相识。第一届在长铁一中举行没有参加,从后来的师大附中到长郡中学、雅礼中学、到去年的麓山国际,后来的每一届我都参加了。几千人的会场座无虚席,很多老师都是坐几个小时的车程从各个地州市赶过来。有的老师头发都花白了还在听,想想自己真是天时、地利、人和。每次的培训都会让我收获一份份感动,收获一份份惊叹。很多老师在班主任的路上是做得那么有滋有味!他们的执着让我敬佩,他们的优秀让我看到自己的差距。每去一次都是一种心灵的洗涤,让我在班主任的路上继续前行。
第四、阅读是最美的成长。
五年前,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我失落、无奈,逐渐失去了工作的热情。为了拯救自己,我开始了读书。近几年,我阅读了许多的有关教育类的书籍。
张勇贵的《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对我影响很深。这本书介绍了于永正、窦桂梅、李镇西、程红兵、王崧舟、闫学、华应龙等12位名师,他们的成长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几乎所有的名师,都在持之以恒地做一件非常普通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读书,大量的、范围广泛的阅读。
李镇西的成名作《爱心与教育》, 让我明白 “当你走进学生的心灵后,嬉笑怒骂皆成教育” 。
郑学志老师的《做一个会“偷懒”的班主任》让我们明白了怎样用制度治班。
张万祥老师主编的《做一个幸福的班主任——16位知名班主任讲演录》让我明白了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钟杰老师的《治班有道》让我明白了什么样的教育生活才是精彩的。
闫学老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让我明白了“课堂是触及心灵的地方”,“每个教师首先是个语文老师”。
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让我明白了要让孩子们喜欢就要把自己先变成孩子,遵循教育的规律,要时刻以身示范。
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了什么》让我知道我们应该用思考来点亮课堂。
李红霞老师的《创造一间幸福的教室》让我明白了只要用心,教室里可以创造很多的传奇故事。
刘波老师的《教师阅读力》让我看到了一个年轻了老师是怎样通过阅读成长起来,最后成为阅读的推动人。
常生龙老师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让我知道怎样通过阅读来提升自己。
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对孩子的尊重。
最近读的周春梅老师的《一间辽阔的教室》让我明白了教室里除了知识外,还应该有真善美。
因为自从读书以后,我不再因为学生出现问题而恐慌,我会运用从书中学到的方法和他们沟通;我不再因为学生不遵守纪律而无奈,我会用平时读书的积累制定出各种策略。记得以前我会因为和学生的关系紧张而焦虑,现在的我和学生相处的更像是朋友,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他们都能够心领神会,日常的工作轻松了许多,让我享受到了读书带来的幸福。
因为自己尝到了读书的甜头,所以很想带着我们家孩子,我的学生,我们家长一起读书。去年暑假逛朋友圈时,无意中发现了天心区的亲子共读一百天的活动,觉得这个活动很好,当场就报了个名。其实心里还在犹豫,一百天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也不知道孩子能不能坚持。我抱着试试的态度,每天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和我相互提醒相互督促。现在孩子已经能够坚持每天阅读,他已经找到了读书的快乐,一有时间就看书。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爱读书的种子,关键看我们怎样的去培育。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我们的阅读还在继续,我们已经把“100天”改成了“1000天”。我相信,阅读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孩子会因阅读而优秀。
在学校里,班上孩子生日的那天,我会送上一本自己精心挑选的书,写上自己的祝福和期待。在每次大型考试后,我会给孩子们奖励书。这个学期我们班专门开设阅读课。我发现一个平时调皮的、不爱看书的孩子也开始静静的坐在座位上看书了。我旁边的一位优秀的同事陈列老师有一次和我讨论,说孩子成长过程总会出下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能不能介绍孩子读不同的书来解决这些问题。我想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还需要自己的大量阅读。
在家长会上我也会给家长介绍不同的书,初一的家长我会给他们介绍刘称莲老师的《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初二的家长我会介绍家长们阅读《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初三的家长我会推荐他们阅读《陪孩子走过初三》和《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对于个别特殊的孩子我会推荐家长读贾容韬老师的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通过读书,我懂得了教育是以心灵感应心灵。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
为了自己,为了学生,为了孩子,我想我们应该坚持阅读。
第五、反思是最好的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他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因此,教师只有养成对自己教学行为进行不断自觉反思的习惯,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写教育日记让教师终身受益。”对于反思这点,我做得不好,我希望自己以后能够把自己的身边教育故事,通过教育叙事的形式写下来;把自己读过的书,通过读后感的形式积累下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想我不会停留在过去与当下,而是与大家一起努力,不断的刷新自己,不断的挑战和超越自己,永远去寻找下一个“更好的自己”。
第六、勇挑重担,多上公开课。
作为老师,我想课堂是我们立身的地方。窦桂梅老师说:“公开课,生命试炼的地方!”确实,上公开课是我们年轻老师专业成长的最快方式。我记得2013年我第一次承担省发展中心的送课下乡的任务时,我足足备了一个月的课,每天都是12点以后睡觉,第一次试课,来了很多教研员和指导老师,从头到尾都是批评,但我收获很大。2014年送课到衡阳我觉得自己备课就轻松一些了。2015年送课到茶陵,2016年送课到张家界,我都欣然接受,我知道一次公开就是一次历练一次成长,专业成长没有尽头。2016年长沙市中考研讨会在我们学校召开,学校要求我上《试卷讲评课》。
初三班主任和两个班的数学,实验插标,孩子接送,婆婆住院,一堆事情已经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了。但我想平一堂公开的试卷讲评课,上吧,这是对自己的挑战。上网查资料,找视频,出试卷、分析数据,试课,在大家的帮助下成功的上完了。这次公开课让我对试卷讲评课有全新的认识。一次次公开课让我专业扎实了不少,这也让我明白了“苦从来都不会白吃!”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老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的,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老师说:“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像这位历史老师那样,让听课的人都忘记记笔记了呢?我想仅有几节公开课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这应该是一辈子的事情。
第七、对自己狠一点,很多事情是逼出来。
人生就是一段历程,重要的是发现自己,认识自己。有的时候不对自己狠一点,你不知道自己的潜能有多大。字写得不好,普通话讲得不好,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可以把公开课上好。但从2013年到2016年每年一次的省“送课下乡”的公开课自己还是坚持下来了。从来没有认为自己可以写好一篇文章,但是去年自己的文章《孩子的成长,你我同在》发表在长沙教育公众号,点击量超过十万次,被中国教育、班主任等公众号转载。格力董事长董明珠曾在《开讲啦》讲过一期“对自己狠一点”的演讲,我想正是她的这股狠劲才让她从一个普通女孩走到商界女强人;从基层业务员走到格力老总。她说“只有经历过奋斗,在你回味的时候才会觉得你的人生有意义。”
作为老师,我们的人生意义又是什么呢?我想那就是对自己狠一点,用自己的优秀去成就学生的优秀。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难以把握的,但是成长是可以把握的,这是对自己的承诺。我们虽然再努力也成不了刘翔,但我们仍然可以享受奔跑。可能会有人会妨碍你的成功,却没人能阻止你的成长。换句话说,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脚踩大地,仰望星空,希望我们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享受教育别样的幸福与温暖。我坚信,只要把自己开成花,就会永远走在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