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游戏活动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与研究(十)
(2019-05-21 15:31:56)
标签:
教育 |
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语言教学对于幼儿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极大的影响。《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活动的组织形式来帮助幼儿学习语言”可见,如何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渗透游戏因素,将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促使幼儿进行语言交流和运用,成为摆在我们幼教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的幼教实践中,认真学习关于教学游戏化的理论,不断探索语言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的方式和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幼儿园语言教学游戏化的理论依据
幼儿园教学的“游戏化”是针对克服幼儿教育“小学化”提出来的。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是指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资源、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以灌输知识为主,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导致幼儿对学习产生厌倦和畏惧情绪的错误教育倾向。语言环境;游戏,本身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游戏不仅能使语言理解深刻化,而且能使语言的交际功能和调节功能获得发展。另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幼儿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曾指出,语言游戏是儿童刚开始使用语词的形式,他强调,语言是一种以词语为工具的活动,是一种充满生机和情趣的活动。语言活动就应该是一种游戏,这恰巧符合幼儿年龄特征以及幼儿语言教育的原则,为幼儿园语言教学游戏化在理论上提供了哲学依据。
二、实现幼儿园语言教学游戏化的影响因素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们一直在努力尝试运用游戏化的教育方式,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许多不可控因素影响着游戏化的效果和进程。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
1.幼儿园大班额的局限。班级人数过多,导致教师难以开展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教师畏惧游戏化的组织方式,怕幼儿过于兴奋,担心教学场面难以控制,怕出不安全事故,只能望而却步。
2.教学游戏资源不多。这主要是与我们过去教育中不重视游戏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不重视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也很少有人把心思放到创造设计游戏上来,教师大多喜欢选取现成的游戏资源,缺乏自主进行游戏创造的能力,不积极主动创造或者改进游戏,这也是造成游戏资源短缺的原因。
4.教学活动中游戏模式化。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游戏时,教师的地位总是超出了幼儿的地位,教师扮演着游戏规则的领导者,幼儿在游戏中只是被动跟随老师,为配合老师的要求进行游戏,幼儿在活动中缺乏了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活动游戏化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5.教学游戏化缺乏相应的指导策略。教师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已经习惯于教师问幼儿答的教学方式,不愿意再去思考改变,对于开展游戏化语言活动也缺乏策略和方法。
三、幼儿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游戏化的实践
幼儿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是同一时间内全班幼儿以同样的速度学习相同的内容,教师难以顾及幼儿的个别差异,关注每个幼儿的实际学习效果,教师也往往按照预先计划好的教案展开,所以这种活动极易演变成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式教学。
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就是要求教师采用能够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参与的适宜教学方法,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将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或是把游戏活动的因素(如:游戏语言、角色扮演、模仿性动作、材料操作、比赛、说唱等)渗入集体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集体教学活动的效果。
基本部分是语言集体教学活动的主体部分。教师期望通过这个部分的活动让幼儿理解和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游戏因素或通过预先设计的教学游戏等来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幼儿理解新的词语、句子或角色之间的关系,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等。在大班语言教学活动中,我们就引入竞争比赛的游戏因素,开展“晴天好还是雨天”的辩论赛活动。模仿辩论赛的真实场景,设立正方、反方,安排观众和裁判,建立辩论赛的游戏规则,使幼儿沉浸在紧张而热烈的辩论情境之中,思维敏捷,语言流畅,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语言教学活动的结束部分可以根据语言活动的类型及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结束集体教学活动。如中班儿歌教学活动《布娃娃,别生气》,在结束部分既可以让幼儿抱着布娃娃朗诵儿歌结束,也可以两人一组,其中一位扮成布娃娃边表演边朗诵,增添情趣和乐趣。
四、游戏活动与语言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
林菁在《关于幼儿园游戏与教学整合的几点思考》中指出,当前,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游戏活动与教学活动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分离式、插入式、促进式。我们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侧重于插入式和促进式,因为这两种方式强调的是游戏与教学的互相补充、互相融合、互相促进,游戏与教学呈现出来的是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