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陪北京市文物局去了趟赵家台村,觉得古朴非常,现将调查报告摘录如下,后来人如有兴趣可一探究竟:
赵家台村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镇西北部,四面环山,平均海拔在350米左右,村落位于其中较平坦的山坡上,北高南低。沟通王平镇与潭柘寺镇的谭王古道由赵家台村东山坡上穿过,沿途贯穿多处古村落,如阳坡园、赵家台、十字道、瓜草地等,现已在古道基础上修建潭王路,仅在部分路段保留原有古道。赵家台村成村年代不详,虽然村民传说村子早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但根据村内保留的建筑和铭文碑刻等,一般认为该村形成于明代。
![[转载]一点点认识北京——潭柘寺镇赵家台村 [转载]一点点认识北京——潭柘寺镇赵家台村](//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赵家台村卫星图(来自谷歌)
村落整体为西北-东南走向,村内两条主干道呈十字交叉,街道以不规则的石块铺就,至今犹存,保存较好。房屋沿街道两侧展开,均为民居宅第,多数保留原有建筑格局及风貌,样式统一。院落一进二进不等,坐北朝南,院门可见砖质小门楼和如意门样式,门内多为座山影壁,少数采用一字影壁。正房三间或五间,厢房可见一间、二间和三间的做法,南侧还建有倒座房。房屋均为硬山顶皮条脊,石板屋面搭配合瓦或筒瓦,其中将天然开采的石板用作屋面是本区乡土建筑的特色。正房明间多开隔扇门,此间使用支摘窗,常见步步紧和灯笼框窗棂,门联窗亦为常见做法。房屋地基为砖石砌筑,前出台阶二到三级不等。房屋主体为砖木结构,抬梁式屋架搭配青砖槛墙或山墙。山墙多开小窗,饰以瓦面和屋脊,也是本区乡土建筑的特色之一。
村内街道
据村民介绍,村中原有五大宅院,现以街道最北端一处宅院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俗称“后台”,现已登记为门头沟区不可移动文物,名称为“赵家台村四合院”。该院为南北两进,院门位于院落的西南角,大门朝西,面阔一间,进深五檩,北侧接厢房二间,屋面为石板搭配合瓦,大门采用如意门做法,部分残损,门框、门板、门槛和门簪犹存,门板上保存门联一副,底层为红底黑字,内容为楷书繁体“岁新绵甲子,德厚富春秋”。有趣的是,在原有字迹之上,后期又叠压了新的门联,内容为“走大寨之路,学大庆精神”,颇具时代特色,只是颜色多以褪去,只能依稀辨别。门内为一字影壁,一进院北侧为二进院门,采用砖砌小门楼样式,屋顶采用筒瓦屋面搭配皮条脊,檐下为仿木结构砖雕,墙身饰以精美花卉砖雕。二进院门两侧墙面做影壁墙形式,中心和岔角也雕刻花卉。二进院门内正对一字影壁一处,青砖砌筑,形式简单。二进院正房五间,明次间做吞廊,其中明间屋面坍塌,门窗倒伏于地,损毁较严重,山墙开小窗。东西厢房各三间,建筑风貌统一,屋面均为石板屋面搭配合瓦,门窗采用隔扇门搭配支摘窗的装修样式。地基为条石和杂石混合砌筑,前出台阶。《据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记载:“该宅院建于明朝崇祯年间(1628),它分为前后两院,前院为两间(作为下人的居住所),后院有上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宅院的门楼两侧有一对龙石鼓把门,影壁墙上写有“一村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失掉无处寻”的劝诫语,提示后人要珍惜时间,勤劳致富。该院的建材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都是上好的木料;房屋的砖腿,是经过工匠们精心磨制的,砌上砖腿后,砖缝细腻均匀,非常考究;屋顶为仰瓦扣瓦合瓦;滴水檐瓦的图案为狮子头和富字。据村民回忆老辈人的说法,建此宅院时长达一年有余。此宅的原主人是一位乡绅,在当地赫赫有名。他家有煤窑数座,并专门从事为穷人打官司的诉讼业,靠经营煤窑和为人打官司成为当地首富。村中老人说,他家还有日行一千,夜行八百的宝马良驹。”现有院落规模也证实此院主人应在村中地位较高。
“后台”俯瞰
“后台”大门
一进院影壁(来自勤业斋新浪博客)
二进院门(来自勤业斋新浪博客)
二进院(来自勤业斋新浪博客)
二进院正房(来自勤业斋新浪博客)
除地上建筑外,赵家台村还有贯穿于全村的古地道,已被纳入门头沟区不可移动文物。据《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记载:“地道分东南西北四个入口,依据地势,地道从坡下一层一层一直通到坡上。”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调查人员对其中保存较好的两处进行了走访。据现场调查,地道入口均紧邻房屋后墙,以条石或杂石垒砌出长方形洞口,高约1.5米,宽约0.7米,
洞口内以杂石垒砌墙壁和券顶,石间填充泥灰。洞内高约2米,宽约1.6米,空间较大。墙壁和地面还开有边长约0.5米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洞口,与他处地道相通。据第三次文物普查登记表记录,“在地道拐弯处有放置油灯的平台,地道深处设有机关。”此次调查并未发现。
地道建成年代不详,据门头沟区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编撰的《京西军事遗址》记载,村中既有古地道(年代不详),也有20世纪60-70年代新挖的地道。其中古地道,由南宅刘家入口,相连的有3间、2间、1间大型洞室(即地窨子),地道向东,再转向北,穿过北宅,转东到碾子及东后台,再向北、向东到原供销社旁出口,总长约200米,此为主地道,沿途各家均有入口和分支地道与主地道相通,有的户建有地窨子。据说抗日战争时期,古地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村民因此躲避了敌军多次袭扰,因此村中流传有“铁打的赵家台,纸糊的北京城”一说。
20世纪60-70年代,按毛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最高指示,赵家台村在古地道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新地道,并增建了碉堡、地堡一类的设施。新地道位置一是由南宅刘家,接古地道往南,一直到孙长在房前坡头碉堡;一是由十字街口西接古地道,再沿街往东再往东北至东井沟西。这两段新地道,加上与各家相连的支道,总长约300米。除此之外,现有对赵家台地道的历史、分布、结构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有待深入开展。
赵家台村北及西北山坡上原建有朝阳庵及圆通庵,现原址仅存碑座,圆通庵石碑和朝阳庵铁钟现存放于赵家台新村。其中石碑与铁钟已被纳入门头沟区不可移动文物。
碑座为方形,下半部埋于土中。圆通庵石碑立于万历三十年(1602),高180cm,宽75cm,厚
26cm,碑首高56cm,无座。碑身汉白玉质,方首圆角,浮雕云纹,碑额楷书题刻“重修碑记”。碑文记载了万历年间重修圆通庵的事宜。本次调查未见碑身,保存状况不明。
碑座
碑身(来自勤业斋新浪博客)
拓片(来自勤业斋新浪博客)
朝阳庵铁钟铸于崇祯元年,高156cm,直径100cm,口径周长3.14m。螭钮,花口,上部铸如意莲花纹饰,下部铸八卦图案。钟身铸有:“法轮常转、佛日增辉、黄图永固、帝道昌遐、大明崇祯元年三月三日造,崇祯皇帝万万岁”等字样。部分铭文记述了铸钟缘由:“京都顺天府宛平县赵家台村居士恩荣官孙公朝福看得本村朝阳庵经声朗朗,佛声浩浩,缺少钟磬,孙公发心捐资,兴募缘僧克念同造种磬,天启七年孙公宾天,崇祯元年有孙公 孙万春、孙万东、孙万景、孙万钟、孙万化造钟完矣。”本次调查未见铁钟,保存状况不详。
铁钟(来自勤业斋新浪博客)
铁钟局部铭文(来自勤业斋新浪博客)
赵家台村中有古井一口,也已被纳入门头沟区不可移动文物,根据《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记载:“井口直径为60厘米左右,井深3米,在东面距离井口约1米的地方,有一长约1米的仙堂。堂里供奉着龙王爷的神像。每当大旱时节,人们便在仙堂内摆上供品、烧上香,以祈求龙王爷下雨。说来也巧,每当人们求雨后,都会在两三天内降下一场大雨。这口井很奇特,即使在最旱的年头,井底也会有一湾清水,总也舀不净。距离井口4到5米处,有两个石槽,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是村民们用来洗衣、洗菜的。80年代以后此井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仙堂已堵,井里的水质也不像以前那样清辙、甘甜了,全村人从此只有依靠新打的机井生活了。”本次调查未见古井,保存状况不详。
古井、水槽(来自勤业斋新浪博客)
![[转载]一点点认识北京——潭柘寺镇赵家台村 [转载]一点点认识北京——潭柘寺镇赵家台村](//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古井(来自勤业斋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