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明宣德款洒蓝釉暗花云龙纹钵

标签:
转载 |
分类: 馆藏品 |
国家一级文物:洒蓝釉钵的故事‘下面是关于洒蓝釉钵的各类故事和鉴赏评论’
摘要:工作人员以80元的收购价,当作乾隆年间的瓷器从老太太手中收购了此碗。但是此后,经包括耿宝昌、付大卣等瓷器专家在内的北京市文物局鉴定组和国家文物局鉴定组多次鉴定,这只大碗是创烧于明代宣德年间景德镇的“洒蓝釉钵”。
洒蓝瓷亦被称为“雪花瓷”,虽然在明代宣德年间就已经出现,但真正成熟和大量的生产,还是在康熙年间。它是在烧成的白釉器上,以竹管蘸蓝釉汁水,吹于器表,形成厚薄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再上一层薄釉高温烧制而成的。洒蓝瓷器型多是盘、碗、笔筒、花觚、观音尊等等,除盘、碗之外,胎体一般较厚重,坚细紧密。
洒蓝釉瓷器属于个性极强的品种,相对于单色釉,洒蓝釉跟富于变化,变化之中又不失沉稳和内敛。工艺上洒蓝釉不是简单的蘸釉,而是采用管子吹上去的。《陶冶图说》记载:“截径过寸竹筒,长七寸,口蒙细纱,蘸釉吹。吹之数遍,视坯之大小与釉之等类而定,多则十七八遍,少则三四遍。”
据说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一位老太太拿着一只蓝色的大碗来到北京文物商店,说是想卖掉他换些钱。工作人员拿来仔细观看,只觉此物比较奇特,釉色浓淡均匀,胎体厚重,碗里的釉色有些磨痕和污垢。据老太太说,这只碗在她家中存放了很多年,有过很多用途:喂过鸡,装过盐。老太太只知道这个十分结实的大碗有一定的年头,却不知道这是哪朝哪代的,工作人员以80元的收购价,当作乾隆年间的瓷器从老太太手中收购了此碗。
洒蓝釉烧制工艺较为特殊,在瓷胎上先上白色釉,随后在烧成的白釉上用竹管蘸蓝釉,吹于器表,遂形成薄厚不均,深浅不同的斑点。因其在浅蓝地上有水迹般的深蓝色斑点,犹如洒落的蓝色水滴一样,故称“洒蓝”;而所余白釉地如同飘落的雪花,因此洒蓝釉又被称为“雪花蓝釉”。
洒蓝釉瓷器为明宣德时期景德镇创烧。景德镇从元代以后,主要在明清时成为我国的“瓷都”。明代设立在景德镇的御用窑场烧有釉上彩、斗彩、五彩、素三彩和各种单色釉瓷,并创烧出许多精美的瓷器品种,如成化的斗彩、永乐的甜白釉、宣德的洒蓝釉等。其中传世的宣德时期洒蓝釉瓷器极为少见,全世界现已知仅存三件,除去天津博物馆的此件明宣德款洒蓝釉暗花云龙纹钵以外,另外两件,一件藏于首都博物馆;一件原收藏于侨居瑞士的仇焱之老先生手中,1980年11月25日,在苏富比拍卖行于香港举行的拍卖会上以370万港元被香港赵氏所得。
天津博物馆的这件明宣德款洒蓝釉暗花云龙纹钵,胎体厚重,器形规整,内施白釉,有隐约可见的云龙纹,外施洒蓝釉,釉色沉着,内底楷书“大明宣德年制”款。明代传世洒蓝釉器很少,而此钵不仅胎釉俱精,更有暗花云龙纹,极为珍贵。
洒蓝釉瓷器于明宣德时期创烧后,其后停烧,到了清代康熙时期又恢复生产。由于烧造时的工艺复杂,成功率比较低,因此洒蓝釉瓷器在当时也是比较珍稀的一个品种。清代的洒蓝釉瓷器以康、雍、乾时期的制品为最佳,呈色稳定,做工精细,很多辅以金彩装饰,也有少量辅以五彩和釉里红装饰。进入清代后期,洒蓝釉瓷器的烧造水平有所下降,胎和釉等方面都无法与清早期的器物相比。
清康熙时期的洒蓝釉描金开光仙禽神兽纹棒槌瓶目前正在天津博物馆《国瓷华彩——中国古代瓷器装饰艺术陈列》中进行展出,观众可以近距离观赏这件清康熙年间洒蓝釉与描金技艺相结合的瓷器精品。文/李君
它的釉面犹如洒落的蓝水滴,故称“洒蓝”;又因透出的白釉地斑像雪花飘洒在蓝色的水面,故而又称“雪花蓝”。这是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