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人物画鉴赏——边复初撰
笔者己在拍卖业内任鉴定师约有五年有余,以前长期是以收藏战汉古玉、研究高古玉为主的。自从担任鉴定师后不得不面对大批(陶)瓷器的鉴定,自律静心思考、釆样归纳,在博物馆与市场中看实物辨感觉,在熟悉的店铺借些瓷器回家研究,再回到鉴定室向资深藏家与半瓶醋藏家,甚至不懂的藏家手中的藏品学习真伪知识,如此反反复复。10G容量的U盘逐步换成了60G的U盘,收集有从隋唐开始到晚清民国的气泡图片,全部都是通过500倍放大微观摄下的,把它们的气泡老化的(各窑)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细悟归纳这些釉下气泡氧化的过程。所以近二年在笔者的鉴定室里己对内外宣布:如有藏家讲这件瓷器是某某专家肯定的(包括有某某开的鉴定证书的藏品),进我的鉴定室都是无效的,实践证明了笔者是对的!藏家可以看到气泡与听到笔者对气泡的评估分析,因此完全得到了藏家们的认可,有人反复找笔者鉴定,知道他们要学习而笔者也在向东西学习。
在5年中,笔者在鉴定过程中见到无数个青花瓷,仅仅有件破盘子是元代真品,是见得极少了!但它提供的鉴别信息被笔者留下了(见图1)。
图1
对于元青花瓷器,笔者心中确实很纠结的,近十多年来大工程这么多,盗墓又这么猖獗,十墓九空己是不争的事实,难道笔者真与元青花瓷器无缘而不能得之?想想真无缘也没什么,因为笔者这几年研究收藏数十件少量瓷器,从唐青花、秘色瓷、青如天的柴窑及各代各窑的代表作略有收藏(对明清瓷器基本不收藏,只留气泡图片),可以不在乎!比如有定窑代表作品孩儿枕,底款是阴刻一个官字(见图2),等等。
图2
但近期笔者却意外地邂逅元青花瓷器,这次相遇使笔者同去的藏友见势扶着笔者(恐我有不测),笔者与藏友分得了这几件元代青花瓷器,回来再通过微观确定后,心中的纠结瞬间解开。
元代青花瓷一般都是大器,归纳起来:盖罐高度多在25-30厘米之间,梅瓶高度为35至50厘米之间,玉壶春瓶高30至50厘米之间。
元代早期是以花卉、鸟兽龙凤为主,中期后期以人物画为主,比如: 萧何月下追韩信(盖罐)、蒙恬将军(玉壶春梅瓶)、尉迟恭单骑救主图(盖罐)、昭君出塞图(盖罐)、三顾茅庐(盖罐)、西厢记(梅瓶)、陶渊明访友(玉壶春瓶)、周亚夫军细柳(盖罐)、百花亭(盖罐)、鬼谷下山图(罐)、锦香亭图(罐)、吕洞宾三戏白牡丹(玉壶春瓶)、还有如“王羲之爱兰”、“周敦颐爱莲”、“孟浩然爱梅”、“林和靖爱梅鹤”四个画面。画中人物或坐或立,属高雅闲逸的主题等等。总之由于宋元时期的戏曲杂剧非常流行,市井坊间津津乐道,这是由于前朝前代战争故事及文学艺术的通俗化普及化,特别是在元朝杂剧的广泛传播的情势下产生的。这时的瓷器也是载体之一,一个元青花人物画梅瓶(盛酒器),就是一个有嗞有味的故事,这真是高挡酒筵助兴之物。
此次笔者得到的也正是元青花人物画梅瓶等(见图3)
图3
元代官用的青花瓷器质地细腻,釉色白而匀称,清洗后似有玉光,着色所用的氧化钴料,应是进口的苏麻里青料,发色很纯正艳丽(蒙古族受波斯文化影响崇尚白色、篮色)。在绘画上表现的人物神情、体态、比例都比较准确,因人物绘画技法上要求比较高,故此,这就是人物画数量较少的原因,在公开己知的国内外博物馆与私藏元青花人物画瓷器曲指可数,民间散藏着有多少呢?谁都难料也难估,笔者个人认为应该是己知的博物馆数量的九倍至十倍以上。
元青花人物画梅瓶在总体构图形式上,如填衬铺垫的花纹都很相似变化。梅瓶一般颈口不算,颈肩以下分四层(圈),表现人物画都是在第三层(圈)内,是面积最大的一层(圈)。笔者的梅瓶上神采奕奕的人物名字是双枪将董平,有人会知道此名字(题材)的意义,也就是说以往的元青花人物画中从未出现过的水浒传人物画出现了,这个梅瓶人物画应是增补了元青花人物画题材上的内容。在它最底层(第四圈)有一个八思巴文字的字母红印章(八思巴文是死文字,笔者无法翻译,这几个字母可能是元代的某某部门,类似清代的御膳房,现在的礼宾司)。底款也是用同样数量形状的八思巴字母(见图3),釉层非常清澈能见到红印底色,也可见到红色印痕上面釉层中有气泡群,绝大多数的气泡明显对4灯光源没反应(见图4),极少数气泡有些反应,左上角有很自然的蛤蜊光(蛤蜊光可仿造,但也是可以辨别的),气泡的破裂雾化过程与元代中晚期相符近似,同时,也能见到刷子刷痕,这也是元代上釉的工艺作法。元代统一中原后,元中期才发现在景德镇范围内的瓷石麻仓土做胎不错,所以胎底也说明了问题(这是拿进来还没有刷洗的状态)。
图4
这些八思巴字母说明这壶琼浆玉液是蒙古统治阶级享用的,对北宋的农民起义、招安、宋江征讨方腊的故事必然就成了他们酒后闲聊的话题之一了。
笔者一向少文章怕唠吵了别人,这不是低调而是唯恐误导了别人,这次是笔者有了突然获得的惊喜,故快乐地让大家共享这种终于有缘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