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死亡气泡与古瓷器的年代判定

(2015-09-09 11:13:42)
标签:

转载

分类: 古瓷微观特征

(老科协2015年年度论文征文)

死亡气泡与古瓷器的年代判定

—死亡气泡在古瓷鉴定和收藏中的作用

郭洪连/文[转载]死亡气泡与古瓷器的年代判定

(图4)4倍放大镜套有照相功能的摄象机拍摄的唐代鲁山花釉拍鼓死亡气泡照片



[转载]死亡气泡与古瓷器的年代判定

(图6)4倍放大镜套有照相功能的摄象机拍摄的唐鲁山花釉拍鼓死亡气泡照片
[转载]死亡气泡与古瓷器的年代判定图五4倍放大镜套有照相功能的摄象机拍摄的唐鲁山花釉拍鼓死亡气泡照片

     一、什么是古瓷的死亡气泡

   (一)死亡气泡

    用高倍放大镜观察古瓷器你会发现,一些瓷器釉下那些原本无色、亮晶晶的圆形气泡,已经变成了暗红色或者黑褐色(图1)。有的气泡顶部,还有一条呈“一”字形或者两条呈交叉的“十”字形的短线条(图2)。

    这样的气泡,就是我们所说的古瓷器的死亡气泡。

    

   图1)300倍超眼拍摄的明成化年制鸡缸杯的釉下死亡气泡(黑褐气泡)

   (图2)300倍超眼拍摄成化鸡缸杯死亡气泡(顶部出现一字形线条)

   (二)、不同阶段死亡气泡的不同形态

    不同年代的古瓷釉下的死亡气泡,会呈现不同的死亡形态。也就是说,瓷器釉下的气泡死亡情况,有阶段性特点。

    大量的观察结果证明,通常情况下,清乾隆时期到明代的一些瓷器的釉下,已经出现了死亡气泡。不过,它们还处于初级阶段,死亡气泡的颜色,虽然已经开始由无色、亮晶晶的状态灰暗起来,甚至变成暗红色或者黑褐色,但是,气泡顶部,还没有出现“一”字形或“十”字形线条。图1就是处于初级阶段的死亡气泡图片。

    从明代中早期再到元代,一些瓷器釉下的死亡气泡,不仅暗红色或者黑褐色随时间向前推移不断加深、多数顶部已经出现“一”字形或者“十”字形短线条,有的死亡气泡顶部甚至还出现了圆形破口。这一阶段,可以称做气泡死亡的第二个阶段。图2就是死亡气泡处于第二阶段的照片。

    图3是我们在10倍放大镜下,使用带照像功能的摄像机拍摄到的唐五代越窑青瓷执壶釉下的死亡气泡照片:被开片片线穿越的釉中气泡,已经完全破裂为一个个半圆形大坑,灰色瓷胎显露无余。 (图3)宋代湖田窑生产影青釉薄胎碗开片片线穿越处的釉下气泡顶部已经完全破裂。

    图4和图5,也是10倍放大镜下,带照相功能的摄像机拍摄的唐代鲁山花釉拍鼓釉中死亡气泡的照片:这时的死亡气泡不仅已经完全变成一个圆形的坑,坑里还沉积满各种自然尘埃和陈旧的生活垃圾。

(图4、5)唐鲁山花釉瓷鼓釉下死亡气泡中的自然尘埃和生活垃圾。

 

    这说明唐五代和宋代的瓷器,釉中的死亡气泡的圆形穹窿形顶部已经完全破裂。我们看到的,仅仅是一个园形的凹坑,坑中,还沉积着黑褐色或灰白色生活垃圾(图3、4、5)。

    这时,气泡已经完全死亡。

    二、古瓷釉中气泡和气泡死亡的成因

   (一)瓷器釉中的气泡是怎样形成的?

    要明白古瓷釉中气泡的死亡原因,首先,我们应该明白瓷器釉中的气泡是怎么形成的。

   考古发掘证明,早在一万年以前,我国已经出现了由人工烧制的陶器生活用品。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已经掌握了瓷器烧制技术,烧制出了原始青瓷。观察发现,陶器表面,没有气泡。施釉彩陶和原始瓷器的釉下,也很少出现气泡。瓷器釉中大量出现气泡,是宋元以后,特别是元明清时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研究,人们近年来才弄清了其中的奥妙:陶瓷器釉中有无气泡,与胎质粗疏或细密、瓷胎所含水分、釉层厚度和烧制过程中,温度的上升速度等有很大关系。

陶器由陶泥加工成型。胎质疏松,胎土表面又没有覆盖釉层,晾晒和烧制时,水分很容易蒸发。而且成器温度低。所以,形不成气泡。

    釉下彩陶虽然陶胎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釉,但是,由于胎质依然疏松,在胎体晾晒和入窑烧制过程中,温度也是逐步达到成器温度的,薄薄的釉层也构不成对水分子的约束,因此,晾晒和烧制时,胎体中的水分子也充分挥发,釉中很难形成气泡。

    原始青瓷和宋代五大名窑中的一些品种,虽然都有釉层覆盖,但是,同样存在胎质疏松和烧成温度较低(800-1100度左右)等原因,胎体所含水分子在晾晒环节和烧制前期已经充分挥发,烧成瓷器釉下也很少出现气泡。

    为什么宋元明清瓷器釉下,会普遍出现气泡呢?

主要是生产水平提高,生产工艺得到改进,用于制作瓷器的矿土研磨得更细,胎体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结构更加密实,覆盖在胎体表面的釉层也加厚,胎泥所含的水分子在晾晒过程中大部分得以充分挥发。但也有一些水分子被密实的胎体裹胁在胎泥深处,仅靠太阳、风吹难以挥发出来。在烧制过程前期,也有部分水分子得以挣脱瓷胎的约束,成功逃逸挥发。但是,还有部分盘结在胎体深处的水分子,在达到一定温度后,才被逐步升高的温度驱赶,分解成气体,从胎体中逃逸出来。这时,覆盖在胎体表面的釉液,已经完全溶为粘性很强的粘液状包裹体,紧紧地包裹在胎体表面。从胎体中逃逸出来被分解为气体的水分子,因为无力挣脱粘液状包裹体的约束。最终成为粘液状包裹体的俘虏而悬浮于胎体和釉层中间。当瓷器烧成冷却以后,这些气体状水分子便以圆形晶亮的空心球形状,保存在于胎体和釉面之间。这种如珍珠一般,存在于釉中的空心状球形物,就是我们所说的釉中“气泡”。它们经历了高温的洗礼,以无色的球状体形态而存在。没有釉下颜色映衬,它们会以亮晶晶的球状无色气泡体存在。有釉下青花映衬,它们就变成亮晶晶的球状蓝绿色气泡而存在。

   (二)瓷器釉中气泡是怎样死亡的?

    瓷器釉中气泡为什么会死亡?这和瓷器烧制成型以后的使用、流传和保存状态有密切关系。

    通过对瓷器气泡的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通常情况下,瓷器釉中的气泡,有大中小之分。大气泡的大小,又受到釉层厚度的制约。一般来说,整体而言,釉层厚,气泡就大。釉层薄,气泡就小。而那些自然死亡的气泡,都是圆形气泡顶部接近釉面的大气泡。因为瓷器釉面开片被片线穿越而死亡的气泡,则大中小都有。

    自然辩证法认为,物质总是处于运动和变化状态之中。用矿物质烧制而成的瓷器也不例外。这种运动和变化,又受到自身因素和外部原因两方面的影响。

    刚烧造成器的瓷器,釉面的分子结构处于活跃期。分子活动产生的能量聚集在釉面,会发出一种很刺眼的光。人们把这种光称为“贼光”。常听人说某件器物火气太重,这个“火气”,指的就是这种“贼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器变成老器。器物釉面活跃的分子逃逸出去,带走了部分能量,使釉面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完成了新的组合,由烧造成器时的活跃状态变为稳定状态。

    这是内因的作用。

    温柔的阳光照射、如丝轻风的吹拂,人类手指的盘磨等等,使接近釉面的大气泡顶部逐渐被磨破,原来处于真空状态的气泡内部,出现了肉眼难以观察到的“漏气”现象。空气带着尘埃进入气泡,悬浮在气泡内。原来晶亮的气泡变得混浊起来。那种刺眼的“贼光”逐步减弱。进入雨季,干燥的空气被湿润,体积原本很细微,很轻的尘埃也被润湿。悬浮的空气再也无力承受尘埃的重量,它们坠落到气泡底部沉积下来。于是,浑浊的气泡被生活尘埃“染”成黄色、赭红色、灰色或黑褐色。

    这便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这时候,气泡已经完成了死亡的初始阶段。

    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气泡顶部的破口逐步变大,成为一条线、再扩展为十字形完成了气泡死亡的中级阶段。

    以后,圆形小孔进一步变成大孔,最后成为一个圆形的坑。完成了气泡死亡的全过程。

    在气泡死亡的过程中,刺眼的贼光完全消失,釉面变得温润、柔和。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老化”和有了“包浆”。

    据资料披露和笔者观察,“大清乾隆年制”款的单色釉鹿头尊的釉中已经出现死亡气泡。

    明代款的瓷器中,有死亡气泡的古瓷器比较普遍。笔者收藏的“大明宣德年制”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碗、青花豆、青花龙纹十楞洗、“大明成化年制”斗彩鸡缸杯、斗彩天字罐、“大明万历年制”五彩罐,宋代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碗、壶,唐五代越窑青瓷执壶、罐、唐代鲁山窑花釉拍等等,釉中都有死亡气泡。

    观察分析这些古瓷死亡气泡的分布和变化,可以得到一些气泡死亡的基本规律:

    1、年代越久远,釉中死亡气泡的分布越密集;

    2、年代越久远,死亡气泡顶部破裂出现“一”字形或“十”字形线条的越多;

    3、宋代以上的古瓷的死亡气泡,基本上已经破裂为一个圆形坑。坑内还沉积着很多生活垃圾。

    4、元青花和元代釉里红瓷器中的死亡气泡,不是以气泡破裂的形式出现,而是在釉中出现一些白色的棉絮状结晶斑。它们夹杂在釉中气泡群里,象天空中的云团一般,呈自然分布状态。

    并非所有古瓷都有死亡气泡。

    龙泉青瓷中,就没有发现死亡气泡。这可能与龙泉青瓷采用多次上釉工艺,包裹在胎体上的釉粘度很高而且很厚有关。

    一些釉面很温润、底部露胎处明显老化、有土蚀痕迹或出水痕迹的瓷器,也很少发现死亡气泡。这可能和它们长期被掩埋在密闭的环境中,没有得到阳光照射、流动空气的抚摸,自然老化速度缓慢有关。

    三、利用古瓷的死亡气泡原理鉴别古瓷

    瓷器的气泡死亡现象跟时间密切相关。目前,现代人做假的手,还伸不到瓷器的釉中去。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观察和总结气泡死亡的规律,来识别和挑选古瓷器收藏品,提高自己的收藏水平。这就是研究古瓷器死亡气泡的现实意义。笔者收藏品中,受到古瓷器鉴定专家丘小君肯定的十数件古瓷器,就是运用这种方法,从古旧文玩市场中挑选入藏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