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明代青花瓷器的青料及釉面特征简述

标签:
转载 |
分类: 古瓷宏观特征 |
一、洪武青花鈷料及釉面特征
1、釉面呈青白色,是元明两代瓷器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异。常见的洪武民窑器,胎体因淘洗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在厚润的青白釉汁的映衬下,釉面显示出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灰白色。而官窑器虽然也为青灰色,却较民窑器白润肥厚,玻化程度较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
2、有进口、国产两种青料。进口“苏麻离青”料呈色鲜艳,国产料青花发色大多呈淡灰色,没有铁绣斑。
二、永乐青花鈷料及釉面特征
1、釉面肥厚、光润、细腻、干净,绝无桔皮纹,有肥亮感。釉色多数为白中泛青,但较之元代,清白度有所减弱。白釉器的口边和底角,釉薄处多白色和黄色,釉厚处呈水绿色。
2、鈷料多用进口“苏麻离青”料,青花发色浓艳,有铁锈斑和晕散现象,后者宣德少见。
三、宣德青花鈷料及釉面特征
1、宣德中期,瓷的釉面非常突出的特点为桔皮纹。宣德早期釉面与永乐一样,尚无桔皮纹,而后增多,晚期出现洁白釉又少见桔皮纹。青花器釉面多泛青,称作“亮青釉”。前后期釉面稍白,中期为青白。有的青花器釉面气泡密集,大小不一,显云雾状、称“朦釉”,俗又谓之:“唾沫釉”。清仿宣器,多此云雾现象。大器,足不施釉、露胎处多为“细砂底”,并有浅红色涂抹痕,且无旋痕,如有即为后仿。中小器,足多施釉,但器身与器足釉面往往不一。
2、宣德青花有三种色料:(1)苏料、(2)国产料、(3)混合料。国产精料已广泛使用。
四、空白期(正统、景泰、天顺)青花鈷料及釉面特征
1、大部分出土瓷器均表现为釉面肥厚润泽,胎面白中闪青,有洁白胎和灰白胎。少数釉色泛黄,釉面开裂片。
2、正统期多用浓艳型国产鈷料(石子青),铁锰提炼不清,发色与宣德所用苏料无异,青花明艳,色浓处有铁锈斑入胎骨。后期同景泰、天顺一样,青花发色蓝灰或黑蓝,也有见偏灰淡者,色泽淡雅,几近成化。不同呈色似与官民窑有关联,又与其国力和国情有关,三朝官仿民、民仿官情况突出,不宜区分官民瓷器。
五、成化青花鈷料及釉面特点
1、青花瓷在成化时风格为之一变,其呈色由浓艳变淡雅,是由于进口的苏麻离青料几乎已经用完,把“苏青”料改用“平等青”(又称“坡塘青”)所致。所以成华青花瓷用的都是国产的平等青。这种青料含铁较少,含锰较多,呈色蓝中泛青灰,没有了铁锈斑,发色稳定,淡雅柔和。
2、成化瓷器胎质细腻纯净,白釉如脂,又肥又透,胎体轻薄,修胎规整厚胎者美如玉,薄胎者玲珑透体在光线透视下,显现微弱肉红色。没有白中泛青的感觉。
六、弘治青花鈷料及釉面特点
1、弘治器物釉面演变过程为:白中闪灰(早)——灰中闪青(中)——青亮(晚)。底部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色。底部闪青色,是与成化瓷的重要区别之一。
2、青花延用“平等青”,色泽一般为青中偏淡,发色淡雅秀气。
七、正德青花鈷料及釉面特点
1、早期延用“平等青
”,呈现青色淡雅、青中闪灰的色泽。
2、圈足底部为亮青釉,是正德特征之一。而民窑器底多为浆白釉。 器物口沿部釉厚处,特别呈青色。
八、嘉靖青花鈷料及釉面特点
1、胎釉为明代釉中最厚,称为“亮青釉”。施釉不均而显波浪状,抚摸时有凹凸不平感觉。常在器口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特征。器物的透明釉一般均为灰青色,而底釉却都为亮青釉,这是一个很有特点的标志。
2、早期有用“平等青”,后使用配比正确的回青料,青花发色既不同于成化的浅淡,又不同于正德的浓灰,而是蓝中微泛紫红的浓艳色彩,即“幽青可爱”。如配比不当,即呈色不一。
九、万历及后期青花鈷料及釉面特点
1、早期用回青料,呈色蓝中泛紫;中期用回青加石子青,呈色蓝中泛灰,发色渐浅;34年后至天启明末用浙江料,除了少数发色鲜艳外,一般清淡无华,呈色蓝色灰暗,有晕散;末期更加浅淡。
2、釉面早期厚润有玻璃质感。中期呈乳白色或青白色,晚期多为淡青色,釉层稀薄,常有漏釉,所谓“贴骨釉”。无论何种釉,施釉都不均匀,厚薄不一,聚釉处多在脚、底足和口沿处,抚摸给人以不平感觉。
文内插图均为我会馆藏品。交流联系:j905395987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