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rinted fm.传播的BLOG
吉 州 窑
在古代黑釉瓷里,我比较喜欢吉州窑,所以在逛地摊和出入大小文物店时,对吉州窑产品时常留心,积年所得已有珍品十几件。
古代的吉州窑址,在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吉安县位于赣江西岸。北距南昌420公里,南距赣州280公里,离东北方的景德镇(古浮梁)将近800公里(这是我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出的直线距离)。这里水陆交通便利,具有古代瓷业发展的基本条件。
吉州窑创烧于晚唐(有研究者说是宋初),发展于五代,成熟于北宋,鼎盛于南宋,元初中落,后又复兴,终烧于明代中晚期,前后历经700来年。
吉州窑初创时都是由家庭副业的形态出现的。这种原始的手工业,如果没有官方的支持和市场的刺激,很难发展起来。两宋时期,因有几大官窑作榜样,刺激了各地瓷窑竞相发展。据史料所载,当时江西的吉州窑已经纳入官方管理,接受课税并被监督其生产与贸易,还要接受宫廷纳贡的任务。实际上这已经成为半官方性质。正因为有这宫廷的需求,给吉州窑的生产者打了一针兴奋剂,逼着你要不断开发技艺,提高产品质量。所以,吉州窑不停地出现创新产品并在当时的众多瓷窑中独领风骚,烧出开有先河装饰工艺的诸多名瓷并为瓷都景德镇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技术骨干,由此而流传:“先有永和后有景德”的一句古颜。
搞收藏也和搞其它事情一样,需要选好方向。如果方向走对了,就会有所收获;如果方向选错了,不仅不会收获,还可能带来不必要的损失。80年代初刚开始搞收藏时,也不单是经济实力问题,而是我发现一些人心态不对头:老想捡大漏,一夜暴富,所以,把目光和精力全用在假货最多的两宋官窑和明清珍瓷上面,结果是弄回来一屋子假货。我当时往后退了几步,选择了在当时不被重视的物品,反而小有所得。下面介绍几件当年所得之吉州窑古瓷。

五代花口注壶
此为五代时期吉州窑所烧之花口短流酱褐釉注壶,器高20CM。釉不及底。釉面有不明显开片,胎露浅淡的土红色,胎质有明显颗粒感,工艺不十分精细,这些都是吉州窑早期的特点。这种酱褐釉瓷到北宋已经很少烧制了,各窑场开始大批生产黑釉器。尽管此壶没有后来的吉州窑产品那样精美,但是五代时期吉州窑遗物甚少,有此一完整器已属不易。
此壶虽釉不及底,但釉层厚润,用50倍放大镜观察,釉下气泡较多,和廖若晨星的汝瓷相比,气泡多一些,但不密集,没有大泡,主要是中小泡。同时,在釉下可以清楚看到密如蜻蜓翅膀一般闪亮的银白色网纹,看上去非常漂亮。釉下泡是在烧造过程中形成的;而这些漂亮的网纹和前面讲过的银片一样,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后天形成的,这是鉴定古瓷真伪又一个重要的证据。这种银片和银色网纹,只有拿放大镜自己观察才能留下印象。去年,中国作协高洪波副主席领作协机关几个弟兄来家里看收藏,我拿出放大镜来一件件请他们观察,这才清楚是怎么回事,以后再遇到此类器物,也就知道怎么分辨了。

北宋吉州窑小梅瓶
入宋以后,吉州窑黑釉瓷在晚唐和五代连续烧造的基础上,有了长足发展,无论是烧造水平还是装饰技艺都已步入成熟阶段,特别是黑釉瓷因其精细程度和使用价值的提高,使黑釉瓷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遍的日用品。此为北宋吉州窑小梅瓶,高16cm,是个相当小的梅瓶。现在管这种器型叫梅瓶,是因其肚大口小,只可插一支梅花而得名,其实这就是古时候的酒瓶子。我用量杯试了一下,这么点的小瓶竞然能装酒520克,一斤多了!装满二锅头,能把一个大汉醉倒。
此瓶釉不及底,但所剩不多。瓶身有二十几条装饰弦纹,煞是好看。釉层不是很厚,但在积釉处都显深黑色。瓶身满是肉眼可见的细密开片,一上手便觉其古扑喜人。用放大镜细察釉下多有汽泡和发现密集的银亮的蜻蜒翅状网纹,这些网纹是漫长岁月留下的痕迹。
此瓶得于南昌。有一年去江西萍乡出差,回来路过南昌,正赶上周六有市,抽空去古玩一条街转了几小时。第一印象是吉州窑东西不少,但满地假货,看了若干摊位,进了不少小店,都没有见到一件可心的东西。后来在路口一家小店发现此瓶,一上手就认出是北宋开门正品。问价格时,店主说只要100元。这样开门的东西怎么会100元呢?店主笑着说:南昌在个怪现象:假货特别贵,真货没人认,所以,真的比假货便宜。有很多卖家特别会编瞎话骗人,但发现此店的店主很实在。细察架上物品,又发现几件开门东西,便一起买了回来。很多次出差都一元所获,像这样一次发现几件真东西的机率是很少的。


南宋黑釉木叶纹茶盏
此为南宋黑釉木叶纹茶盏,呈收口斗笠型,口径15.5cm,器身满釉,有开片,盏内底部有一鸡心状凸起,盏内有一片树叶醒目异常。器底为小圈足。底足可见拉坯时留下的轮指痕。露胎处呈米黄色。
此茶盏最为动人处就是盏内那一片木叶。木叶整体呈紫褐色,卷起的部分呈米黄色。在通体漆黑的釉色中,得见如此清晰的一片木叶,叫人惊喜得不可名状!这看似个简单的工艺,却让人感觉到生命与自然的万般美好。难得我们的先人,用他们的智慧,把我们带入如此美妙而神奇的境界!
这种黑釉木叶茶盏,是日常实用器,因存世量太少,已成国内外收藏家争购的珍品,其价格一路走高,到去年北京台王刚主持的《去伪存真》节目时,展示一件南宋木叶盏,专家们给的价格是一个整数100万元人民币。这只是参考价,如果有人竞争,还不知抬到多少钱。

南宋吉州窑玳瑁斑十二楞小赏瓶
这对玳瑁斑十二楞小赏瓶,是多年前,我从一位藏友手中以重金请回来的。
此器成对,高有18.5CM。从南宋至今这么多年依然亮丽如新,完好无损实属难得。我在前面已经讲过,南宋时期吉州窑已是半官窑性质,不仅接受官方管理,还要向宫廷觐献贡品,这对赏瓶就是当年的贡品瓷。由于瓶子小却精美豪华,主要用于宫中后妃和公主闺房中的陈设摆件。这两件东西是传世品而非明器。据朋友们说,这么精美的南宋吉州窑传世精品,两宫博物院都没有,世面上更是难得一见,所以益发显得弥足珍贵。

元代吉州窑8楞双系玳瑁斑小水盂
此为元代中晚期吉州窑玳瑁斑八楞小水盂。工艺上由两节连接而成,从外面尚能看见接茬的痕迹。全器施满釉。黑釉下有乳白色不很透明的气泡和形态美妙颇有流动感的银白色亮纹。外面的黄斑下面,随流痕拉长出现蓝颜色的窑变,这与元代创烧天蓝釉有直接关系。此器表面没有南宋时期玳瑁斑那样艳丽,但出现一种矇胧感,让人感到神秘。
元初吉州窑曾一度绝烧。其原因长期未能搞清。近些年,专家已经拿出准确说法:南宋末年,元兵南侵,杀到吉州境内,遭到文天祥(吉州人)带领的义军奋勇抵抗。但元军势不可挡,抗元义军失败,文天祥被捉,其余将士和当地民众遭到血腥屠杀,使正兴旺的吉州窑遭到毁灭性打击,这是吉州窑停烧的主要原因。等蒙古人江山坐稳,经济逐渐复苏,吉州窑也恢复生产,虽有所发展,但和南宋辉煌时期的产品相比,不可同日而语。这个小水盂就是一个见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