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义”

(2016-05-17 15:58:14)
分类: 课本资源

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出了“仁”,后来孟子又提出了“义”。

孔子在回答他的学生关于“何谓仁”的问题时说:“仁者爱人。”爱什么人呢?孔子曰:“泛爱众。”但根据又是什么呢?孔子又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孔子把“仁”作为一个最高的道德原则。“仁”不仅是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的核心,而且是他道德思想的起点和归宿。他在《论语》一书中,谈到“仁”的地方大概有一百零五处之多。

“仁”是爱人,爱天下之人,因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那么,如何去实现呢?

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意义是说,你不喜欢的,你讨厌的,就不应该加在别人的身上。孔子又说:“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意义是说,你要存在,你要取得成就,你就要关心别人的生存,关心别人的成就,你要发展,要建树,你就应该关心别人的发展、别人的建树。这里也贯穿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那种精神。

“仁”是孔子的道德原则,他认为,在必要的时候,应该捐弃生命来维护它,这就是“君子杀身以成仁”。以此为本,从“仁道”扩展到“政道”。这就是“仁政德治”。

孟子则认为,如果能够体现“仁”的精神,就会产生巨大的威力,这就是所谓的“仁者之师无敌于天下”。

孟子在孔子“仁”的基础上,发展为“义”。

“义”贯穿了孟子的全部道德观。如果“仁”是爱人的话,那么“义”就是助人;如果“仁”是博爱的话,那么“义”就是广利;如果“仁”是尚慈的话,那么“义”就是豪举。

在孟子的“义”里,凝聚着广利天下的高尚精神、高尚行为、高尚事业的思想。

孟子把“义”看得比生命还要珍贵,他在他的《鱼与熊掌》文章中开宗明义地写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他说鱼与熊掌都是我喜欢吃的佳品,但当两者不可同时得到,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候,那么,我就会放弃鱼而选择熊掌,因为我认为熊掌比鱼更名贵。

接着,孟子又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活是我所需要的,义也是我所需要的,二者不可得兼,在必须作出选择的时候,我就会舍弃生命而去实践义的要求。

以上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由来。

当孔子的“仁”和孟子的“义” 提出来以后,仁义就结缘了,成为一体,对我们几千年的文明道德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人心,可谓行之弥远、存之悠久。

人们总是把那些高尚思想、高尚行为的人称之为“仁人义士”;人们总是把不惜自己的一切力量贡献给社会、帮助别人的人称之为“仁至义尽”;人们总是把那些勇敢地为共同利益承担义务、勇于负责任的人称之为“当仁不让”、“义不容辞”;人们总是把那些为祖国,为崇高事业而牺牲的精神,誉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而不仁不义或假仁假义的人,总是被人鄙视。正所谓人而不仁,非禽兽何?人而不义,非盗贼何?不仁不义的国家政权呢?是强权霸道的暴政。而“苛政猛于虎”,人民会反抗,历史证明,难以长存。

比如西汉初贾谊在他的名篇《过秦论》中总结了秦始皇的“万里江山、二世而亡”的原因,所下的判词是赫然四个字:“仁义不施!”秦始皇所实行的重徭苛敛、焚书坑儒的暴政惩罚了自己,梦想“万世江山”,结果“二世而亡”。这难道不是足以引人深思的历史教训吗?!

在孟子看来,执着于仁义,就会产生一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那种惊天地泣鬼神、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

正是这种巨大的道德力量,不知培养了、熏陶了我们多少中华儿女啊!所以,对我国古代先进的思想,符合人民和社会需要的道德观,我们应该坚决地予以发扬光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