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戒尺进课堂”是一种教育警示
(2018-04-29 07:40:06)
标签:
戒尺教育警示 |
分类: 是非论 |
“班主任老师双手捧着一把戒尺,缓缓走进教室,全班学生见到戒尺后集体起立,自觉向这把戒尺行拱手礼。紧接着,戒尺'入座'讲台,班主任也向这把戒尺鞠躬行礼”,这是达州市大竹县第二小学校“戒尺进入课堂”活动的一幕,全校36个班级每个班都配备了一把“戒尺”。“戒尺”作为教具,似乎只存在影视剧当中,现实中难得一见。很多时候,戒尺的存在是教师“惩戒权”的一个物质载体。
我认为,教育需要惩戒。“惩者,以正其心也”,教育的本质就是“正其心”。惩戒是让学生知道犯错误应该承担责任,帮助他们自己成长、自己作主、自我负责,独立面对各种挫折与惩罚,如此,“戒尺进课堂”可视为是一种教育警示。
首先,戒尺是批评教育的辅助手段。让戒尺进入课堂,既是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载体,也是对德育工作的一个大胆创新,更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约定。况且,对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戒尺、谁可以动用戒尺、启用戒尺的注意事项等,学校都作了细节规定和纪律要求。这是一种批评教育与轻微惩戒相结合的手段,戒尺的作用主要是轻微惩戒和警示,是批评教育的辅助手段。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戒,并非是因为他们犯了过错,而是为了要使他们不再犯。”教育惩戒就是为了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犯错后,应该承担责任,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法纪观念。
其次,戒尺是鞭策自律的一种工具。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是由“他律”向“自律”过渡的过程,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学生自控能力和是非辨识能力都不成熟,经常需要“他律”来调控其行为。因此教育惩戒作为“他律”力量将有助于学生分辨是非善恶,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教育惩戒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同时,戒尺这个特殊的教育工具,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警示,也对老师的教学行为和育人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教学双方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显然,戒尺并非是教师的‘尚方宝剑’。教育的惩戒权说到底不是教师需要,而是学生需要。换句话说,惩戒权并不是给了教师什么权力,而是给学生正常成长以保障。而且,戒尺进课堂,班主任也要向其鞠躬行礼,可见戒尺之“戒”不仅对学生有效,教师亦然。
当然,戒尺的使用还得有一套完整的规则。一方面,惩罚不是体罚,即便学生犯错,我们也应该把握好原则。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犯错的情况要有科学的判断,要冷静的分析原因,不要动不动就用戒尺去惩戒学生。如学生因特殊原因上课迟到等。只有这样戒尺的警示教育才会发挥作用。
其实,“戒尺进课堂”为教师的工作和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手握戒尺的老师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的育人理念。否则,“戒尺进课堂”就会失去原本的意义,因此,戒尺警醒着学生,也约束老师做到为人师表,鞭策老师积极营造生动的有效课堂。戒尺的存在是为不存在而设立的,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