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个明白--探讨处理“陡坡/冰面”的滑行技术的原理

标签:
体育资讯旅游滑雪体育运动 |
分类: 滑雪课堂 |
本来想在介绍 cross-throungh
技术是捎带把冰面和陡坡技术做个介绍的,但是后来发现想要写的内容太多,完全可以独立成篇,所以就单独拿出来了。cross-throungh
技术是转换技术,换刃的技术,而冰面/陡坡的技术是指的滑行技术是指的弯道内的技术,cross-throungh
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用的时机不同。
冰面,这里不是指的纯冰,我们是滑雪,不是滑冰,纯冰面用冰刀更好处理。我们所说的冰面,是那种发蓝色的,压的很实在的硬雪面,然后由于雪温变化,形成了很难刻得动的硬面。冰面的处理,总是很让人沮丧,一般我们碰到冰面都会战战兢兢的放平板过去,这是最安全稳妥的方法,但是一旦在carve过程当中遇到了冰面(注意,此时是在弯道中的情况,还不到换刃的三个转换技术的时候),特别是在雪板和滚落线方向垂直时遇到冰面,那么就会发生搓出去,扑出去的现象,似乎无论脚下如何使劲踩也无法将雪板控制住。这是有几部分原因存在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发力的方向和方法是不对的,造成压力积累从而打滑。冰面技术和陡坡技术一样,为了防止打滑,是要改变我们的发力常识的。
除了冰面和陡坡,还有一个经常困扰我们的滑行的问题就是,后刃的后半段很难控制,特别是我们采取 cross-over
的方式入弯后,身体重心下降给雪板施压的时候。后刃的后半段,指的是后刃入弯以后,弯道顶点过去一点以后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如果雪质不好,经常会发生雪板咔咔作响,并伴随着搓出去的现象,还有雪板的抖动往往也出现在这个时段。那么这个技术,也可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
下面我利用示意图配合分析一下其中的物理原理。
http://s6/mw690/004eC4tFzy6HXMOVC1n85&690
上面这张图是借用 Jack Michaud 的一篇讲Carving物理原理的文章里面的图。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http://s2/mw690/004eC4tFzy6HXMSdSNP21&690
cog = 重心
E = 板刃边缘接触点
m = 质量
θ = 立刃角度
V = 弯道速度
R = 转弯半径
在我们的滑行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如果我们的carve的刃痕呈 “S”
型,弧线半径较大,但弧线较短,雪板板头方向与滚落线呈一定的夹角,雪板在和滚落线垂直之前就已经换刃进入下一个弯道。这种情况,我们无论前后刃反而不容易发生打滑的现象,这种方法在缓坡和中级道效果很好,能够得到很快的速度,并且呈现相对稳定的状态。但这种情况,在陡坡上使用,会让速度变得越来越快,最后在感觉无法控制之前总会采取搓雪的方式来减速处理,从而造成打乱了滑行的节奏。但如果采取
“C”
型,就是我们的每个弯道的弧线都较长,雪板会完全横过来与滚落线呈垂直的状态,甚至板头会稍向山上方向移动。这种情况,前刃一般都可以控制,但后刃很容易在后半个弯道的时候,即雪板开始垂直滚落线时发生打滑的现象,特别是使用
cross-over
的这种引申方法的时候,用膝关节弯曲对雪板施加压力,在弯道的顶部完全达到压力的最大值,再加上用公园板一类的软板刻在硬雪上,即便是在中级道的坡度,速度稍快,处理不当就会发生这种现象,然而用
cross-under 的方法处理 “C”
弯,有时的效果就会好很多,注意是“有时”,这个下面段落解释。其实这种现象其实涉及到了的一个概念,叫做压力积累。
雪板压力积累的受力分析如下:一个是重力g,可以分解成垂直坡面 g1 和平行坡面 g2
的两个方向的力,其中垂直坡面的力被来自坡面的支撑力抵消掉;另外一个是由于雪板的圆周运动,根据惯性参考系,由于身体会产生离心运动,从而对雪板产生一个压力
f,这个力虽然在正常情况下很小,但是一旦发生抖动或者搓出去时,随着离心运动的增大,这个力就会显得很重要,这个作用力的方向虽然和圆周运动时身体的姿态有关,但是经过几次力的分解,还是可以分解成垂直于坡面的压力以及平行于坡面的向下的力
f2,垂直方向的力还是会被支撑力抵消;再有一个就是我们刻意的施加在雪板上的压力,特别是在使用 cross-over
技术的时候,身体重心下降,膝盖弯曲,腿部用力会对雪板产生额外压力 p,这个力经过分解也会产生一个平行于坡面向下的力 p2,如果是用
cross-under
技术往外蹬雪板时,如果雪板垂直于滚落线方向时还在继续这个蹬伸的动作,那么也会产生一个类似的力。那么此时雪板在平行于坡面向下的方向上就会收到三个合力的作用,g2
+ f2 + p2
。这个就是压力积累,当雪板垂直于滚落线方向时,压力积累会达到最大值,也就是平行于坡面向下的压力会达到最大值。如果此时雪板板刃能够正常的嵌入的雪里,切入雪面的产生的支撑结构能够承受住不崩塌,那么来自雪面的反作用力会抵消掉这个积累的压力,同时这个反作用力还是提供让我们完成弧线的运动的向心力。所以在雪况好的情况下,就算坡度稍大,即便我们雪板打横垂直滚落线,只要雪板能够切入雪面,那我们对雪板施压就能够持续完成弧线,因此雪况好的时候是我们感觉最好的时候,无论怎么滑怎么切都不会有搓出去的现象,而且雪况好的时候,我们如果加强对雪板施压,并加强立刃,弯道就更稳定顺畅,弯道半径就更小,弧线就越圆,弧度就越大,这是因为切入的雪面帮我们消除了压力积累的造成的后果,同时还提供了足够的向心力供我们做圆周运动,我们施压越大(这个施压要被分解成向下的压力和向着坡面下的压力,向下的压力的大小也影响了切入的深度,所以施压的用力角度很关键),只要支撑结构强度够大,那么我们获得的向心力也越大,我们的弯就越凶猛,此时是最爽的时候,但是这种时候并不是一个完全正确的发力状态,过多的依赖了雪质,造成过度的发力,这不是一个能普遍适用的方法。当坡度很陡或者雪质较硬,甚至是冰面的时候,雪板板刃无法嵌入雪面或者部分嵌入雪面,嵌入不深,嵌入部分结构不够支撑强度,支撑结构发生崩塌,那么我们就无法获得来自雪面给我们的雪板的反作用力来抵消积累的压力,也没有足够的向心力来维持弯道,特别是当雪板垂直于滚落线时,压力积累达到最大,此时如果无法刻入雪面,而且还按照身体的惯性以及本能的施压方法继续给雪板压力,那么就会发生搓出去的现象,弯道的速度越快,搓出去的能量越大。所以,碰到这种情况,我们要学会释放和消除平行于坡面向下的压力,这就会用到三种技术,一种技术叫做吸收,一种技术叫做抽拉,一种叫做提前转换。
首先来看看吸收,吸收技术是我在去年的几个帖子里反复强调过的技术。当时我的理解不够深刻,只是认为是用来消除公园板刻滑时产生的抖动的。现在回头看吸收动作的物理原理,其实就是为了停止施压,减小压力积累,恢复正常刻滑状态的一个方法。吸收技术在应用的时候相对简单。当我们产生失控的压力积累时,表现为板底开始打滑,雪板开始咔咔作响,或者雪板马上要进入横向的状态,此时我们如果使用的是
cross-over
技术,那么我们要停止身体向下的施压,反而要将身体略微的向上升,减掉脚下对雪板的压力,同时膝关节放松,吸收掉雪板的抖动带来的不平衡。当抖动过后,雪板又可以切入雪面的时候,再恢复身体向下的施压过程,维持雪板的压力,如此反复这个过程,直至完成弯道。如果我们使用的是
cross-under 或 cross-throungh
技术,使用下身蹬出雪板进行施压,那么在此时就要停止蹬伸的动作,同时稍微收腿拉回,减小对雪板的压力甚至释放掉这个压力,同时膝关节放松,吸收掉雪板的抖动带来的不平衡,当抖动过后,雪板继续切入雪面时,恢复蹬伸施压的过程,直至完成这个弯道。因为吸收技术只是消除了合力里面的
p2 这个力,不能抵消重力分解 g2 和离心运动产生的压力 f2,g2 + f2
这两个力还得靠来自切入的雪面的反作用力来克服,但如果是一般的硬雪面,此时也基本能刻住不至于超过浅刃痕造成的反作用力不足边缘无法支撑的问题。但陡坡的冰面光使用吸收技术还不够用,因为陡坡的冰面,重力的g2要更大,并且速度也快,因而离心运动的压力
f2 也更大,所以光消除了 p2,在陡坡冰面还不足以消除搓出去的可能。这就要用到拉回技术。
抽拉(外国人叫做 Pumped
carve)这个技术是一种高级技术。吸收技术只能用来减少压力积累,不能完全消除。抽拉技术是可能消除更多的压力积累的技术。为什么说可能,因为这个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的时机非常的重要,只有应用得当,才能获得完整的效果。拉回技术只能应用在
cross-under 和 cross-throungh
技术状态的时候(其实在这个时候,两个技术就很相像了,除了重心高度和腿部屈伸程度不同,道理是一样的)。cross-over
技术状态是无法使用拉回技术,因为此时cross-over
正好处于身体下降,膝关节弯曲到最大施压的过程中,无法迅速的拉回(因为需要上升身体再拉回,否则没有拉回的空间),也没有拉回的空间和时间。所以对
cross-over 来说不适用。在吸收技术中,当使用 cross-under 和 cross-throungh
时,我们上身保持高度,下身有停止蹬伸和稍微拉回的动作,从而减小了 p2
这个压力。而抽拉技术,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此时不仅要停止蹬伸,还要用力的拉回雪板同时保持立刃的角度的身体姿态同时将上身上升。说白了就是拉回的同时有往坡上窜的意识,还要尽量保持住延展的程度,这个更像是
cross-throungh
的拉回上升准备换刃之前一瞬的那个感觉。凭借这种强烈的拉回动作,可以抵消大部分离心运动产生的压力和一部分重力产生的压力,但是这个时机的掌握和技术的应用非常的考究。这个就不能再等雪板已经开始抖动的时候使用,或者雪板快要横过滚落线,或者雪板已经进入陡坡的冰面后才开始使用,一定要有预判和提前量,不能等待压力积累出现失控,因为当现象出现的时候,再使用这个动作,已经没有可以发力拉回的雪面条件了,当然发生抖动后也可以用吸收动作配合拉回动作,用吸收动作稳定后,再做拉回,但是这个对于动作的时间和身体的反应要求就更高了。拉回的这个技术,如果使用到极限,就可以产生G型弯。因为抽拉技术,除了可以消除压力积累的问题,如果雪面条件好,还能够提供额外的向心力,从而使弯道的半径猛然减小,进入螺旋的状态,弯道就会呈现G型,如果算上下降的坡度余量,会比C型更加接近正圆。那么线路就会非常的漂亮。但是,抽拉技术不是一个稳定态的技术,因为它会改变你的转弯半径,而且抽拉技术也不能持续时间很长,是一个很短暂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有可能会打破你的平衡状态。
提前转换技术,其实是一种比较取巧的方法,但是很有效,它的目的就是在产生最大的压力积累之前,提前减压换刃。这个其实是
cross-throungh 技术的一种应用,就是在雪板还没有到垂直滚落线的方向,压力积累还没有达到最大的时候,提前启动做
cross-throungh
换刃的动作,拉回雪板,横过重心,提前减压,这样利用减压同时换刃,进入下一个弯道,同时避免了搓出去的现象。但这样的弯型既不像C型,也不像S型,比C型稍小,比S型要大,这也是使用
cross-throungh
技术攻克陡坡的方法之一。于拉回技术不同的是,拉回技术不是为了换刃,而是单纯的就是为了减压维持住弯道,完成C型弧线,而提前转换技术则是在减压索性把刃也换了,这样解决问题更加的干脆,也更加的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