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央美院教师陆亮——油画作品

(2012-09-20 17:26:36)


图片
【煤库】布面油画 285cm×480cm  2007-2010年(未完成)

图片
【砖堆】布面油画 200cm×360cm  2007-2010年(未完成)

图片


【焚】布面油画 250cm×140cm  2005年



图片


【松阳三老】布面油画 90cm×120cm  2009-2010年



图片


【追逝】布面油画 320cm×245cm  2008年



图片
【南湖电影院】布面油画 50cm×85cm  2006年

图片


【高宗夜奔】布面油画 245cm×310cm  2010年



图片
【出走】布面油画 300cm×245cm  2008年

图片
【非典时期的闪电】布面油画 120cm×120cm  2003-2006年

图片
【老男孩】布面油画 235cm×175cm  2007年

图片
【天涯海】布面油画 80cm×80cm  2005年

图片


【夜牧】布面油画 280cm×210cm  2006年



图片
【月初光】布面油画 140cm×140cm  2005-2006年

图片
【庄子寓言 ? 子言无用】布面油画 250cm×145cm  2005年

图片


【惊蟾】布面油画 160cm×140cm  2004-2007年


 


夜游者


                                         ——陆亮访谈


 


 


                             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


 


我在中央美院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陈文骥老师的素描课与教学方法,对我影响挺大。曹力老师在本科三年级时才正式接触,他是一个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他在艺术上的趣味可能跟我不太一样,但在为人处事上经常给我启发,也是给我很大影响的一位老师。陈文骥与曹力两位老师也是我研究生阶段的导师。


我在大学学的是壁画,古典油画技法东偷西学,陈文骥早已放弃传统具象语言,甚至突破架上,模糊了具象与抽象绘画与装置的概念,了不起!曹力老师画想象,玩线造型,形式语言和光色,虽然曹老师早期画过一些细腻写实学院味十足的小素描!他们在风格取向上该都是学院中的异类,比较特别的。我在他们的指导下在研究生阶段做空间装置,画表现性的狂放素描,到最后突然归结到古典写实的技法,我觉得自己也蛮怪的。  



 


                              坚定的写实、现实之路


 


我在上中学时期,看到老师从法国拍回来的幻灯片,他告诉我们怎么表达质感,怎么谨慎地运用高光,直到最后形成特别实在的视觉的假象,我一直觉得自己在骨子里就喜好那种感觉。上大学后又接触到陈文骥老师,他的素描画得很细,很拼命,使劲往里抠,我当时觉得心里挺契合。陈老师有张很小的画,是一张小白萝卜,画得特别到位、特别感人。将日常的东西突然抽离出来,跟它周围环境割裂开,给它一束光,它一下就有了自己的意义。


我比较喜欢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她在文章里谈到:“写实主义、现实主义是永远有生命力的。”我还喜欢一个当代的画家洛佩斯,他的画是反复的,一张画画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我觉得自己好像也倾向这种不断的破坏再建立,再破坏,再建立,在画面里面折腾,现在的作品《煤库》好像折腾的还不够,最好能再厉害一点,折腾的程度再深一点,可能会更有力量一些。


美术在社会中是上层建筑,它要获得生命力,一定要扎到生活中去。现在的中国社会变化那么剧烈,有很多具有生命力或象征意义的景象,比如刘小东老师画三峡移民,他与现实发生关系,作品就会很有力量。


《庄子》里有句话讲过:“大路上没什么人走,那些小径反而熙熙攘攘人头窜动。”我当时走写实这条路的时候,突然觉得,如果你真正很坦诚、很认真地去表达、描绘这个时代的时候,你身边人也不是很多,挺像《庄子》描述的那个情景,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在路上走也挺好,反正我自己经常会有一些反向思维,不往人堆里扎。但我觉得,观念、行为等形态也是这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和面貌,也挺好,世界需要各种事物的对立面。 



 


                            读老庄哲学的启发


 


中国绘画史最早有六个字“成人伦,助教化”,历代佳作都是有功能作用的,它给作品一个基点,像珍珠的核,光耀华彩是后来自然生发出来的。老庄哲学是关乎性命之学,三十岁才读有点晚了。我们都是断裂的一代,学问底子很差,但读了很爽!


我2005年前后画庄子寓言系列的确有主题植入的问题。跟宋晓霞聊过一次,她说文字和形象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思维体系,她说你要再读读庄子可能就不那么画了,她说更喜欢我画的没有人物的那些画,我有同感。


  



                               怀念渐渐远去的记忆


 


    我在作品中不止一次画过碎砖,它是建筑物不断拆毁留下的痕迹,也是人类文明活动的一些痕迹,还是一个记忆的终结。只要自己生活过、看见过的环境与地方,当你再去找时,往往都已经不存在了,无论是我读附中时的那栋老楼,还是更早一点的上海郊区的巷子,如今都变成这样的碎砖了。


《煤库》是一个大院的煤库,那时在燕郊生活,有次去朋友家玩,正好路过,瞥了一眼,那种气氛一下子吸引我停下来,走进去,然后开始体会,去了一次不行,又去第二次,那种空荡荡的感觉很吸引我。我们平时总在说环境的问题,比如节约能源,这都很抽象,倘若你真正走进那种大的场面和环境的话,个人就会显得很渺小,可是人的欲望却又那么大,这个矛盾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煤库》这幅作品反映更多得是我对当代能源和环境状态的焦虑,作为一个画家,应该对社会起到一点积极作用,我觉得应该把这个主题挖掘出来。


 


                                  夜与光的革命  


             


我在读附中时非常迷蒙克,当时租房子住在杭州植物园桃园岭,每天晚上,月色下的园子色调竟和蒙克笔下的一样。我进了小屋,坐在窗前是否就像蒙克另一张夜窗前的男子?月光如水照缁衣,夜是如此充满色彩丰盈变幻。那个时期好像是第一次尝试画夜景,很容易就能画出蓉蓉夜色下村庄明明亮亮的黄灯光,没想到后来围绕着夜画了那么多。


杭州因为西湖总是明丽的,无论白天黑夜,相比现在,我觉得自己画的太沉闷了,但表达光线一直是自己的兴趣,所以后来看陈老师的日光灯就非常共鸣,包括后来看到弗里德里希的一些夜景。


其实看整部西方艺术史,全是围绕着光展开的。罗丹教我们看古希腊雕塑要点着蜡烛看,达芬奇的笔记中深入地探讨了空气与光色的微妙变化,到提香卡拉瓦乔伦勃朗戈雅,到印象派都是光的革命。


 


陆亮
1975年生于上海
199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
199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获硕士学位
现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个展   
2007年“夜游者”(北京苏河艺术)
2003年“被杜撰的空间”(中央美术学院)
1998年“关于小井的生活”(中央美术学院)


展览
2010年“造型——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教师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     
      “学院力量——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教师作品展” (广州/时代美术馆)
2009年“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8年“第三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
      “未来天空——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家提名展”(今日美术馆)
      “中国油画写生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同道——中央美术学院教师联展”(台北/长流美术馆)
2007年“融合与创造”  (首都博物馆)
      “观物——首届写生双年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学院联展——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西五艺术中心)
2006年“今日中国美术大展”(中国美术馆)
2005年“面孔的位移”(北京 / 震旦画廊)
      “同事.同道——中央美术学院教师联展”(中央美术学院陈列馆)
2004年“上海青年美展”(上海 / 刘海粟美术馆)
      “第十届全国美展”(广州美术馆)     
获奖  
2005年 获“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展” 一等奖、“王嘉廉油画奖学金” 一等奖
1999年 获“中央美院毕业生作品展” 一等奖


 


【老猫*爱画家园】-腾讯博客http://517290975.qzone.qq.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