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长生果”》一课点评
(2014-11-22 10:37:11)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课前,照例是我们教育局要求的课前一歌活动。这是一种常规的举措,目的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传递正能量。
上课环节:导入
授课教师以问答的形式,来导入的。老师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长生果吗?同学们纷纷摇摇头。老师由此引入本节的教学内容,板书课题:《我的“长生果”》。
点评:这样的导入,是低效的,或是说几乎是无效的。良好的导入,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紧扣本节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而且,更要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烈的求知欲,以及探求新知的迫切兴趣。
上课环节:新授
老师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学生就课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
点评:这一环节是很好的,老师能够就课题,引导学生提问,以问题切入。“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是一个不容置疑的论断。亚里斯多德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而且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这是我们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学生提问得好,会大大地促进教师的教学,引用西方学者德加默的话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
上课环节:学生形成了很多问题,老师在下面的环节,没有引导学生梳理所提出的问题,而是直接进入了下一个环节,即指名朗读课文前的框格内的一段文字,一般我们称之为“阅读提示”。
点评:学生就课文提出问题,按照正常的教学理念来说,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所产生的问题,归类、合并,排出杂芜,理出精要的新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就新产生的问题读书、思考、解决。而本节课的老师没有这样做,显然是处理不当。
另外,在上课的时候,我翻看了一下学生的课本,发现《我的“长生果”》一课带星号(★),而且编者在课本的目录后面,特别的注明:带星号的课文,是略读课文。
那么,我就在想:略读课与讲读课是要有不同的授课方法的,不能二者不分,略读课也上成讲读课。这种作法是违背编者的意图的。讲读课,是教师在授之以鱼,是扶着学生走,要突出一个“扶”字;而略读课,是教师在授之以渔,是放开学生的手脚,要突出一个“放”字。混淆讲读课与略读课的不同,从小的方面说是没有领会编者的意图;而从大的方面说,则是不相信学生,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没有解放学生。如此一来,学生在讲读课上所学习的方法,或规律性的知识,又怎么能得以巩固促进呢?讲读课要得法,略读课要用法。
引领学生通晓、理解课前的“阅读提示”,是很好的作法。“阅读提示”不容忽视,“单元提示”也同样重要。我们在教学一篇课文的时候,要熟知语文新课程标准、本年段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年级的课程标准的具体的细化要求,以及本册书、本单元的要求。只有这样多方面的统一,我们才能深刻的领悟到编者的意图,真正做到编路、教路、学路、文路的四者统一。
上课环节: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而学生却都在大声地朗读课文。
点评: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学习合作体的首席,教师的指令性的语言一定要明确,让学生听明白,并按照要求去做。小学五年级要巩固在中年级所学习的默读的本领。新课程标准关于默读在小学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要求的第二条明确写到: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要求的第二条写到: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制文章大意。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要求的第二条写到:默读要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从语文的新课程标准对默读的要求,我们可以看出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默读的阅读方法是有着一定的灌输、强化的意识,不足的是对学生大声的朗读置之不问,任由所为了。我们要对自己的课堂负责任,要对自己所发出的一切指令性的要求负责任。
而且,朗读,大声的朗读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好处,而是不利于思考问题的。
上课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学习本课的感受,学生夸夸其谈。
点评:学生在谈感受的时候,我发现学生的表达能力真的是很好的,说明教师对学生的训练是有效的,学生的语文素养正在积极的形成。不足的是,我在想一个问题:那些脱离文本的感受不知道究竟有什么意义。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扎根文本,没有文本的语文教学,就像鱼儿离开了水,花儿离开了土壤一样。一切脱离文本的谈论、感受,都是不足取的。这是语文走向误区的一个佐证。感受也好,谈论也罢,不能偏离文本。我们的学习风气很重要,今天是一种学习风气,明天就将成为一种人生的习惯。坚决抛弃那些清谈的陋习,要逐渐引导学生养成有根有据地说话、谈论,决不养成捕风捉影的作风。
一种教学建议:
《我的“长生果”》有一点很突出的地方,就是引号运用的比较多,而且各有不同。建议在本节课,充分的引导学生巩固引号的用法。所以,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对本课的引号进行小组学习探究。文题的一处引号——我的“长生果”;第一自然段——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第三段——我最早的读物是孩子们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这些印着“水浒”“三国”故事的小画片,是我最早见到的连环画;第六段——
我又发现了一块“绿洲”;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第七段——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第八段——教师读了一段范文之后,当大多数同学千篇一律地开始写“秋天来了,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飘到了地上”时;以及后面几个自然段的——于是,我的作文得到了个“甲优”;这小小的光荣,使我悟得一点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引号用法这么多的课文真还不好找,我建议教师完全可以充分的利用《我的“长生果”》一课来巩固学生对引号的学习。引号的学习虽说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写作中提出,但在第三学段也完全的可以温故知新,彻底地夯实学生对引号用法学习的基础。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遗憾,所以,才更加的充满了无穷的魅力。没有好的课堂,就不会有好的教育;没有好的教师,也就不会有好的课堂。
我们作为教师的,在教育的大路上,要且行且研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