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设计分析
长安中心小学 陈小芳
很荣幸可以评为东莞市第三批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让我有机会可以成为这个优秀,好学,互助,分享的团队中的一份子,在大家的思维碰撞的火花中督促自己对英语教学这一块有更加深入的思考,才有了今天的分享。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思维能力?在解决这个how问题之前,相信大家一定对why这个问题感兴趣:
为什么要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明显的,但是我还是想通过两个教学案例来引发大家的思考:
一、故事引起的思考:
案例一:灰姑娘的故事
相信大家对网上流行的一个关于美国老师怎样教灰姑娘这个童话故事的帖子并不陌生。这个帖子的大概内容是:
美国老师和中国老师讲灰姑娘的故事。这就是差距! 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去留学了!
美国版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
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番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著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
老师: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象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老师: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番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 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欢呼雀跃。
此为美国一所普通小学的一堂阅读课。我们是几岁的时候才想到这些层面?
小学老师教的,终身受用!
中国版
上课铃响,学生,老师进教室。
老师:今天上课,我们讲灰姑娘的故事。大家都预习了吗?
学生:这还要预习?老得掉渣了。
老师:灰姑娘?是****童话还是安徒生童话?他的作者是谁?哪年出生?作者生平事迹如何?
学生:......书上不都写了吗?不会自己看啊?
老师:这故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学生:得,这肯定要考的了。
老师:好,开始讲课文。谁先给分个段,并说明一下这么分段的理由。
学生:前后各一段,中间一段,总分总......
老师:开始讲课了,大家认真听讲。
学生:已经开始好久了......
老师:说到这里,大家注意这句话。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是明喻还是暗喻?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学生:
(n人开始睡觉......)
老师:大家注意这个词,我如果换成另外一个词,为什么不如作者的好?
学生:(又n人开始睡觉......)
老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段话如果和那段话位置换一换,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我又不是你,我怎么会注意到啊? (又n人开始睡觉......)
老师:怎么这么多人睡觉啊?你们要知道,不好好上课就不能考好成绩,不能考好成绩就不能上大学,不能上大学就不能......你们要明白这些做人的道理。
案例二:愚公移山的故事
大家对这个故事也并不陌生,
一位教师教授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把握愚公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领会愚公的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该教师在大陆这边按照惯常的思路铺陈展开:整体感知----思读课文理解寓意----研读课文总结升华。教师通过丝丝入扣,层层推进的问题促进学生的理解。几个问题是这样设计的:移山这件事很难吗?这么艰难的事情愚公还是要坚持去做,他是不是很愚蠢?课文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通过这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寓意----有志者事竟成”这堂被认为是比较完整的,成功的公开课在遭遇香港的学生时,却遇到了无比的尴尬。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寓意环节,全班同学都认为愚公的做法很愚蠢,任凭老师怎样苦口婆心地说愚公移山的重大价值和意义,学生的意见也无法改变。有一个学生还提出:就算当时科技不发达,就算为了改善交通和信息交流的确有必要移山,可还是有更加简单可行的办法,如在山里凿隧道就简单很多。课堂的生成就在学生的七嘴八舌当中产生了,遗憾的是,大家可以思考,这位老师的反应会是怎样?他硬是要把学生的观点转变到愚公移山令人佩服上,还是大力肯定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孩子们坚持自己的思想呢?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教育在培养人、发展人的问题上,一向过分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和记忆,而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却始终存在着忽视现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想能力是多么的可贵,而可惜的是,我们现在的课堂在考试的指挥棒下教师过分看重了知识的讲授,而轻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过多了控制了学生的思维而剥夺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精神空间。我们的教育还是处于“知识本位”的状态之下,殊不知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知识在学不完的,即使学生真有可能学完了知识,而没有转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并对这些知识保持一种批判创新的态度,效果也是少之又小的。真正重要的不是知识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能否找到有用的知识,是否善于运用知识。唯有当知识被用来开启心智,知识被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时候,知识才真正能够转化成为人生智慧的力量。教学的最大作用,并不是知识的单一传授,而是培养懂思维,会独立思考的人,也就是为思维而教。而一些研究也发现,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更多的智力方面的刺激,他们则表现出对课堂更积极热情的参与。学生们普遍反映,他们喜欢能够激起他们思维的教师,这些教师不是直接告诉他们那些已经知道的东西,而是要求他们自己去思维,自己去发现,他们更加愿意上这样的课堂。
作为富有教育使命感的教师,我们都应该在这至今还不令人满意的教育现状中多问问自己,就自己的角色而言,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或者说,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教会学生思维呢?我个人认为,必须从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入手,这应该是每一节课都需要解答的问题,任何一门学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特殊的作用,要将思维教学渗透和体现在每一门学科的教学之中,各个学科不仅要注重专业的知识性内容,而且要大量融入有助于启发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材料,使教师在讲授学科内容的同时能够方便地进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今天,我想把范围缩小,先从我们的英语教学教学入手,谈谈我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希望能给大家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当然,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如形象思维,空间思维,数理思维,逻辑思维等等,由于篇幅有限,我也在这里对思维做一个比较笼统的理解吧。
我们现在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的一般步骤:阅读前,阅读中和阅读后三个环节。阅读前主要是开展激活学生相关背景知识的活动,为下面更好地阅读做铺垫。而阅读中主要是设计相关活动去帮助及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见活动是True
or False,
根据原文信息完成表格以及回答问题等。而阅读后则主要考察学生对信息和知识的转化和运用。本人认为,在阅读中和阅读后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提问高层次,开放性的问题,延长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教师如果只是为了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专门提问一些事实性的,记忆性的,却根本无须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表面上看去课堂热热闹闹,却是为问而问,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开展,没有体现追问和启发的精神。而开放性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受标准答案的限制天马行空,学生可以进行发散思维,如在教授Underwater
fun时老师提出疑问:Why does the boy says he goes to underwater every day?
If he is not in the sea, why can he say there are many things to
see/ to touch/ to …? 又如在教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B部分的let’s read
时,学完文本后我们可以问一个开放性的问题,Alice and Ann are twins, but they are very
different. If you want to make friends with one of them, who whould
you like to be your friend and why?
学生根据文本提供的两个人的性格特征和爱好和自己的特色发表自己的看法,值得一提的是老师每次提问这种开放性的问题的时候要延长提问后等待的时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对于学生讲出来的不同的答案特别是没有按照老师的预设去思维的答案要保持一种宽容开放的态度,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大大的提高。
二、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发问
我们经常看到的阅读课堂是老师一直在提问题,学生一直在忙于回答各式各样的或事实性或开放性的问题,一节课下来,表面上教师完成了各类教学任务,但是学生却是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从来没有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回答这么多的问题,如果我们可以把提问权交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被迫主动去思考对文本的解读,他们也乐于挑战自己和同伴,从文本中找到自己疑问的地方,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如笔者在教授PEP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B部分My
favourite season的阅读课时,
我在阅读后环节解决完学生的课文理解后请学生再次研读文本,就文本提出问题考考自己和你的同伴们,学生们的表现实在出乎老师们的意外,他们提出的问题不但数目多,而且质量高,如,有学生问道:Why
do Zoom and Zip eat a lot in fall? What can they
eat? Why Zoom and Zip sleep a long time in winter? Why does Zip
like to sleep a long
time?等开放性的问题,在同伴中激起了思想的浪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我们知道,当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时,他的思维也一定是处于最活跃的阶段,他的思维也被最地激发了,此时的课堂则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孩子们思维的乐园。
三、要善于引导学生批判性的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21世纪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一个人只有抱着不人云亦云,对任何事情保持独立的见解,并敢于质疑的人,才符合独立思维的创新性人才的标准。因此,我们在英语阅读课堂上也应该允许和鼓励学生对事物提出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如在教授I
am a good helper这篇文章中,原文如下:插入flash
老师提问:Is Peter a good helper? Why or why
not?大多数孩子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因为他会帮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情,但是有少部分同学提出了质疑,I don’t think he
is a good helper,because he helps his friend do homework. I don’t
think a good helper should help people do homework.
话语一出,引起了孩子们的热烈讨论,孩子们进行了辩论式的讨论,到底主人公算不算地上一个good helper.
其实他到底算不算一个good
helper我们都不会很在意,我们看重的人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不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四、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的重组
信息重组对培养学生对信息加工及知识建构继而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整体感知语言都有着极大的作用。如我在教授Four
Seasons这个文本时,邓老师建议我们可以把文章的句子分开,让学生做一个句子与四季的匹配,学生在读句子的过程就是速读的体现,同时考察学生对信息的重组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在教授PEP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B部分Let’s
read内容时,我们也可以类似这样的操作:打乱文章顺序,
五、要善于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归纳信息
形象地说,思维导图就是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从中央主干向四周放射关联的分支,并用关键词或图形对分支进行标识,再充分利用色彩和字体的变化将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可视化。这一思维工具虽然看起来非常简单,但是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是符合人类大脑思维方式的,是一种使大脑的思维过程可视化的工具。思维导图的核心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起来,将你的思维痕迹用图画和线条形成发散性的结构(欧阳苹果、陈清,2008)。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阅读。问题如下:When is Halloween? Why
is Halloween special? What kind of holiday is Halloween? What's the
symbol of Halloween? 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与上述问题相关的关键词,如Halloween、When、Why
Special、Symbol等,这些词就构成了本课思维导图的中心主题和第一层次。
学生在这个思维导图的指引下对于建立知识网络以及培养思维的严谨性都有这促进的作用。
当然还有很多教学手段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如根据文本的内容利用多元智能策略,给文本配音乐,绘图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只有充分分析文本的特色,也就是我们在写教学设计的强调的学情分析,教材分析,首先自己做一个善于思考的老师,在课堂中培养思维文化,营造积极的,鼓励思考的课堂氛围,使思维明晰化,开发一种讨论思维的语言,重视高层次知识,教会学生思维迁移等,一定可以让自己的阅读课堂成为思维的乐园。
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火焰!---
苏格拉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