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探秘郴州古堡群

(2016-04-18 14:45:09)
标签:

杂谈

http://ww4/large/e724a656gw1f30u7mct2rj20hs0akq5f.jpg▲安贞寨东门侧立面

郴州古堡群规模大,内涵丰富,极具特色,保存较为完好,在全省乃至全国均极为罕见,为研究郴州古代政治、社会、军事防御体系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郴州古堡群分别位于郴州市北湖区万华岩镇、桂阳县正和乡、临武县汾市乡、土地乡、武源乡、汝城县城郊乡、马桥乡、土桥镇。有寨堡、洞堡、碉楼。寨堡以桂阳安贞寨、汝城上古寨为代表,洞堡以北湖区万华岩、莲花洞、汝城连珠岩、厚坊岩、桂阳狮子岩洞堡遗址等为代表,碉楼以临武汾市、土地、武源碉堡为代表,万华岩还遗留有哨卡。

安贞寨、上古寨等古堡位于湘南地区古代交通要道上,依山势建在山顶上,四面悬崖峭壁,异常险峻,寨堡规模大,非常坚固,颇为壮观。

万华岩、狮子岩、厚坊岩、连珠岩等古堡利用湘南天然的喀斯特溶岩加工建成,悬崖峭壁,险峻异常,固若金汤,易守难攻,是当地民众理想的避难场所。

临武碉堡是湘南乡土建筑中少有的一种乡土建筑,雕堡多兴建于村口、水塘间、古道旁,形成前呼后应的布局格式,有对抗外来势力防范,保护村落安全之意。碉堡采用“ 印鉴”式的建筑格式,上下四方竖立。一般高三至五层,布局规整,四壁封闭坚厚、坚固无比,内外结构各异,均有一个共同点,建筑四壁上下布有射击孔,带有明显的军事防御性质。

万华岩古堡

http://ww2/large/e724a656gw1f30ubkj4ouj20hs0c076c.jpg▲万华岩古堡遗址石城墙

位于郴州市北湖区万华岩镇万华岩风景名胜区,始建年代不详,清咸丰年间维修加固。万华岩溶洞出入口建有太平天国时期的防御工事,前洞的防御工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前洞口立有清咸丰十年记载太平天国历史的《坦山万华岩叙》碑。万华岩后洞、天坑、和尚岩出口修建的古城墙及天坑出口顶部哨卡保存完好。在万华岩风景区天坑出口顶部建哨卡,上部已倒塌,尚存约1米高石墙基。和尚岩遗址位于和尚岩出口,东南至西北走向,城墙为石砌,城墙上部射击孔已倒塌。东南端尽头下方有一暗洞可与外部相通,西北端尽头为一天然小洞,可容二、三十余人。墙内地形起伏较大,穹顶高耸,怪石嶙峋,空间宽敞,可容数千人。

安贞寨

位于郴州市桂阳县六合乡复成村和源头村交界的金龙岭。始建于北宋庆历三年(1043),初为抵御瑶民入侵而筑,后为宋、元、明、清等朝廷所用。清咸丰二年(1852)、九年(1859),太平军入攻桂阳时,太平军石达开部在此受挫西行。同治元年(1862),浙江巡抚陈士杰率领群众改土墙为石城墙。城门前修筑护城河,河宽约20余米。寨内建有房屋两栋,每栋房屋高两层,三进。房屋左侧有泉水塘上下连接两口,塘水清澈,四季常流不断。寨东门处建昭忠祠、积谷仓。现寨堡石城墙大部分坚固如新,似长龙盘踞,蔚为壮观。

上古寨

http://ww3/large/e724a656gw1f30uftot36j20hs0aj0uu.jpg▲上古寨远景

http://ww2/large/e724a656gw1f30ugb1pvij20hs0afwgz.jpg▲上古寨山顶碉楼

http://ww1/large/e724a656gw1f30ugpdq8yj20hs0ahadi.jpg▲上古寨西面雉堞

位于郴州市汝城县马桥乡石泉村。寨堡依山而建,南北走向,四面均为悬崖峭壁,非常险峻。上古寨东西长150米、南北宽44米,占地面积6600多平方米。峭壁边沿上用大青石、青砖砌成厚1米、高3米、长2000多米的围墙。从山脚到寨顶仅有西向一条狭窄的青石小径可上,计有281阶,在小径每处转折处建有碉楼以扼守,易守难攻。沿上山石阶和寨顶四周筑有9座碉楼, 最高的碉楼高5层, 寨堡有大小炮眼400多个, 营房100多间。

据《胡氏家谱》记载:此寨为胡氏世代避乱之所。明朝年间,下湾(今石泉村)人于峭壁边凿石为径,垒土为墙,依山建室,墙筑峭壁,城墙上安有炮位。清咸丰十一年(1861),为避“长毛”(太平军),上古寨规模进一步拓展,石砖结构的房屋达16栋,上古寨不仅成为了村民的避难所,更是村民们举办各种仪式的场所。

大塘水楼

http://ww3/large/e724a656gw1f30uklka96j20hs0bx76g.jpg▲大塘水楼全景

位于郴州市临武县武源乡大塘村水塘中。水塘长150米、宽80米左右。水楼坐东南朝西北,平面略呈方形。建筑整体印鉴竖立式,二层、高十余米,砖木石结构,小青瓦,围式护风墙置顶不见瓦面。墙基全部由青石条砌成。主体正面为方形大门,其三面为封闭式墙体,均有三十余个内宽外窄条形射击小孔。内部结构为天井、中厅和对称式偏房,因年久失修大部分瓦面破损,两层梁架、木质构件腐朽严重,墙壁因办学开了数个方形窗户,地面残砖烂瓦凹凸不平。水楼偏房正面有一小门,为整个水楼的出入口,门外建一条长21米、宽1.8米、高1米的青石条砌成的石桥、石板路连接水塘岸边。

南宋初期,大塘村艾氏先人自江西太和县逸居临武尧兰堂(今大塘),据艾氏族谱记载,水楼始建于南宋末期,古称“ 书院松风”,为当地私塾学堂。清咸丰四年(1854),水楼连接塘边的木桥改建为石桥石板路,并在水楼前增加了对称马头墙廊式左右偏房,改右偏房正面为水楼出入口。民国时期至解放后一直为小学学校。上世纪六十年代曾维修过一次。1991年曾作鞭炮小作坊。

朝泉阁

http://ww2/large/e724a656gw1f30umv1c6aj20hs0a4q3u.jpg▲朝泉阁正面

位于郴州市临武县汾市乡南福村。坐东北朝西南,平面呈四方形,整体建筑如长方印鉴竖立式,五层、高二十余米,砖木石结构,小青瓦,围式护风墙置顶,不见瓦面。四面墙体由下至上布满了排列有予的射击孔80余个,射击孔内宽外窄,内砌拱形射击台。四面墙体除正面有门和一至三层有窗户外,整个墙壁封闭式,内外体厚达80厘米。阁楼正门为粗大灰青石条拱门,门上石灰壁框内有书“朝泉阁”三大字。

据“重修朝泉阁记”碑记载,“为百年之前古建筑”,曾于清同治年间重修。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为南福大队粮食储存库房使用。八十年代,曾一度为当地武术学校。2007年12月,省、市文物专家考察了朝泉阁,认定为乡土建筑,“地方特色古建”,是重要新发现。

(来源:郴州新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