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孩子,你做对了吗?

(2015-06-08 17:53:12)
标签:

董进宇中学生训练营

董进宇

育儿

分类: 董进宇的书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具有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大家有谁相信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观念。不论你的孩子现在是十六岁,还是八岁,还是三岁,还是一岁,只要这个孩子是正常的孩子,不是生下来就遗传有问题,是个畸形,只要不缺胳膊少腿,是正常人,潜能都是无限的。只要你能把它开发出来的话,孩子的教育都是没问题的。

孩子不会说时就已经能听、看和感觉了

胎教研究的进展,已告诉我们这一点。只要是一个身体健康的孩子,他的眼神就能告诉你,他对于胎教音乐的记忆。3岁以前,孩子的语言感觉是发达的。这时你可以抓住机会培植他的语言感觉。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人的“神性”。人必须是在人的环境里才能成长为人。

面对陌生世界,没有技能,没有自信,一切都得学习

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世界就如一个绝对黑暗的屋子。这个屋子里有钉子,有碎玻璃片,你不能去动这些,否则就得受伤。在这个黑屋子里,惟一的光明是爸爸妈妈的爱,是这爱让孩子有了足够的安全感。孩子向父母学习,学习所有的东西,他们培植了自我观念,自信和责任感。在人的能力中,只有学习的本能不是学习来的。

人是一个有机体,按“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模式来运作

当孩子某件事上拥有了快乐的感觉,沿着这个方向,孩子的体内就激起了做下去的兴趣和动力。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需要千方百计地把事情变成孩子的快乐。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孩子,任何事情都可能是游戏

在孩子的眼中,一切都可以是游戏。孩子并不知道打扑克有意思,绝对不知道。让孩子一岁来打扑克,每打完一次扑克,你就打他一次。在他的情感体验中,打扑克等于痛苦。这样,在他打扑克的过程中,你总说:“你怎么这么笨。”打他一个耳光,“再打,好好打。不好好打,我就揍死你。”以后,孩子一见到打扑克不发抖才奇怪呢。设想一下,就和你学习一样。他打扑克你就揍他的话,教他他不学,你就打他。你让他学,并告诉他:“你要是不学会赌博,我就揍死你!”你的孩子要是一到那个场景,他不发抖就奇怪了。在孩子的眼中,他怎么知道打扑克是游戏呢?他怎么知道打麻将是游戏,会很有意思呢?他怎么知道学习这么痛苦呢?

如果学习变成一种游戏的话,那简直太轻松了。

孩子从出生到现在,在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好奇与恐惧

在孩子眼中,一切都是好奇的。如果一个家长不把孩子的好奇心发扬光大,却把好奇心泯灭,你的孩子可能会培养成日本电影《追捕》中的横路敬二。孩子的好奇心是他人生最宝贵的资源。他有无穷无尽的好奇心,想要试这个,想要试那个。由于好奇心可能要做各种各样的事,由于好奇心可能会做错很多事情。做错事,你就打,最后,好奇心就被打没了。好奇心是求知的原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原动力也没有了。

一切都会存储在大脑中

孩子的发育首先是耳朵,然后是眼睛。人是通过多种渠道接受信息的,看用眼睛;听、触,通过身体的感觉,还有动作、体育运动是通过动作来学会的。那么,孩子在开始状态的时候,这些功能都有。他已经记住,像录音机一样,录音的时候,你的录音机没有显示器,也没有显示灯。你按一下录音按键,因为没倒过来听,你就认为他没录上。有两种可能性:一个是录上,一个是没录上。

其实对于孩子,他的大脑是容度的智能。由此推断,他会把所有见到的、听到的、触到的全都存储在大脑里。人脑的这个功能是已被证明为科学的,不是空谈。这一些东西并不是我看见什么就反映出什么,他是经过有意识的存储规则,得到记忆。什么叫记忆?不是说这东西没存进去就没记住。是记住了,而是在没有意识的时候,提不出来。在脑海里,像是一大堆糟乎乎的东西,都放在里面了。没有意识提取的东西是提不出来的。人的学习过程是有意识记忆的过程,就像是大脑被“格式化”的过程。

一切取决于信息输入,一切都是学来的

一个人关于人世间的一切事情的理解:爱、同情、感动、宽容,都是别人对待他的行为中形成的。孩子在一岁左右对你说:“妈妈我要吃饭,我要……”你怎么待他:“等一会儿,快走开。”从这些话语中他学了什么?他学会了冲撞,学会了傲气。卢梭说:“人对别人的态度最初的形成是别人怎么待我。”当你很有耐心地说:“宝宝,等一下,现在还早。”他学会了讲道理。“不行!”他就从中学会了粗暴,学会了自己利益必须满足。孩子十来岁了,为什么不懂事?那肯定是父母教育的结果。十几年没在你身边生活,你难道可以逃避教育的责任吗?在他最初对待别人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别人对待他的态度。

孩子具有利己本性

孩子作为一个小动物来到世界上,第一个是要吃。生命的早期,他会用尽一切办法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孩子在生来时,他是不懂利他的。利他是把苹果给别人吃。如果父母在一定关系状态中,没有教会他利他,他完全按利己本性来做。父母按利己的本性,把他教育成自私的人最容易,他所有要求都满足就可以了。他到了成年人以后,就变成一个极端自私的人。利己是人的动物本性。所以最初,父母是一方面要满足孩子正常的本性,给孩子以关爱,从小就培养他利他。另一方面在心理上把利他和快乐结合起来,让他觉得快乐。这个孩子就是充满善心的人,就会去帮助他人。

模仿是孩子基本的学习方式

事实上,学校教育也是让孩子模仿的教育。这里的模仿有有意识地模仿和自动模仿之分。在孩子面前,父母的行为举止,都是他模仿的对象。

撒谎的模仿,做事情的模仿,孩子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

孩子与生俱来的矛盾是:精神上的独立与肉体上的依赖倾向

父母对孩子没有所有权,他有独立的人格。把孩子当财产,当作自己的,那是不尊重法律。孩子不是财产,他是一个人,人有精神上的独立性,肉体上的依赖性。他没有办法自己来生活,这样,他就委曲求全。不要觉得孩子,他是我女儿,是我儿子,就不敢反抗你。他和你是两个生命,如果把人的亲情去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生命,是处在一种抗争的状态。孩子想独立,精神上想独立,可没有办法,肉体上要依赖你。

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精神供氧者”

我们把任何一个人分成两个人。一个是肉体上的人,另一个是精神上的人。我们的孩子不是植物人的话,就应该是两个人。任何一个人都是两个人。植物人是肉体上的人,植物人能吃,能正常地新陈代谢,却没有精神不能思考,不能说话。

只要家庭夫妻之间有一个成功地扮演了孩子的精神供氧者,就能有效地克服孩子的精神疾病。

孩子并不真的懂道理,而是按照让父母高兴的原则来做事的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挑了件胭脂,就成了后人笑谈的由头。其实,孩子五岁以前是不可能按道理作事的,他不懂,他只是想让父母高兴。这在情感层面,我们已有诠释。给我们的启示是,父母“夸张”的快乐是这时孩子做事的动力。

这十三条,是孩子生命之初的基本理念。有的家长在教育过程中也许会很顺,我孩子十五六岁了,你给我讲这些干什么?你以为十五六岁了,这些问题就没有存在?二十五、六岁,三十五、六岁,四十五、六岁都会存在各种不同问题,这是人成长的基本规律。如果人的这些基本规律不掌握,我们就不知道。就像我们说开车的基本性能你不知道,那么你就没法把车开走一样,这是教育人的基本规律。

------------------------------------------------

博瑞智家长学习QQ413414115进群即可获得:

家长网络课堂免费收听权限一名

专业教育顾问免费一对一指导服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