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湿气大涨,如何自测体内是否湿气过重?

标签:
健康 |
分类: 分享 |
这几天的天气,就是雨雨雨雨......夏季似乎就是下雨的季节,除了不断袭来的雷雨天气外,心情也跟着变得阴沉,身体也开始潮湿起来,各种症状层出不穷,湿邪的种子也开始在体内疯狂生长,成为困扰健康的隐患。
医学建议,对付“湿病”,祛湿是关键。
如何自测体内是否湿气过重
头部沉重、四肢乏力:湿性重浊,其特点就是头部昏昏沉沉、失眠、记忆力下降、易怒、烦躁。
口中发黏、舌苔厚腻:感受湿邪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口中发黏。
脘腹胀满、小便不畅:湿为阴邪,易滞留脏腑,阻碍气血运行致脘腹胀满,脾胃功能失常,会表现出胸闷腹胀、食欲欠佳。湿邪停于下焦,则小便短少而不舒畅。
下肢浮肿、大便黏滞:常表现为下肢浮肿,朝轻暮重,大便不成形,而且黏滞,便完后感觉不爽。
精神不振、人越躺越懒: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打不起精神来,而且越躺人越发疲软。
皮肤湿疹表现:常见四肢或躯干皮肤起皮疹,瘙痒,潮红肿胀,脚趾缝痒,起水疱甚至溃烂等。
但是盲目的祛湿不可取,祛湿也要分清寒湿和湿热,它们都具有脾虚湿盛的特点,表现为食少腹胀、肢体倦怠、头身困重、大便黏滞等,但寒湿和湿热二者又有所区别。起居、饮食注意与应对方法也不尽相同。
(1)寒湿
寒湿的产生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
一是过食生冷:各种生冷食品如冰淇淋、冰镇饮料下肚,直接攻击位于中焦的脾阳,引起脾虚湿盛。
二是外感寒邪:一些爱美女士在春寒料峭的时候就早早地穿上了薄丝袜、短裙、露脐装、露背装,殊不知,小腹为元气中心,腰为肾之府,颈背属于一身阳气之总管——督脉的位置,这些地方很容易受到寒邪袭击。
随着天气日渐炎热,空调使用不当也易导致寒湿。出汗本是一个散湿的重要途径,然而空调造就的凉爽环境,会使身体毛孔自动闭合,汗排不出来,湿气也就散不出去,只能聚积体内,引发疾病。
三是久坐不动:《黄帝内经》曰“久坐伤肉”,伤肉其实伤的就是脾,脾主肌肉,主运化水湿,缺乏运动可引起脾气亏虚、水湿不化、聚湿生痰、滋生痰湿。
祛除寒湿,应少吃寒凉、甜、黏、油腻的食品,适当吃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山药、芡实、红小豆、玉米、葱、姜、蒜、辣椒等。
(2)湿热
由于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下,或经常熬夜加班,过食辛辣、肥甘厚味的食物,过度吸烟饮酒所致。因此,平素饮食宜清淡,不吃辛辣油炸的食物,牛肉、羊肉等温热食物也应少吃。
宜食用具有清热化湿作用的食品,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红小豆、绿豆、鸭肉、鲫鱼、冬瓜、丝瓜、黄瓜、西瓜、白菜、芹菜、卷心菜、莲藕、空心菜等。
起居环境也要注意,居住环境宜干燥,多通风。尤其是初夏时节气候湿润,大家在防范家中物件发霉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湿气对人体的伤害,必要时可以使用加湿设备。盛夏暑湿较重时,要减少户外活动时间,不要熬夜或过于劳累。
分辨证候,区分寒湿、湿热
看舌苔:湿热者多舌质红,苔黄或黄腻,黄厚;寒湿者多舌质淡,水滑苔或苔白腻、白厚。
看排便:湿热者大便多黏滞不畅或干结;寒湿者多大便溏泻或不成形。
辨小便:湿热者多尿黄;寒湿者多尿色较淡。
饮食喜好:湿热者多喜冷饮,吃较凉的食物;寒湿者通常喜热饮,进食生冷的食物后容易出现多种不适。
可以根据上述证候简单辨证,分辨属于寒湿或是湿热,避免采用错误的祛湿饮食或起居方式。
参考资料:
[1]耿立文.夏季到来,祛湿也要分清寒热[J].祝您健康,2021(06):14-15.
[2]李艳鸣.夏季“湿病”多 祛湿有招法[J].家庭医学(下半月),2014(0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