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的理想人格讲座之五:墨子--侠士尚勇
标签:
文化 |
分类: 所学 |
第五讲:墨子--侠士尚勇
同学们:
今天我们进行《先秦诸子的理想人格》的第五讲:墨子--侠士尚勇。
墨子的学说虽然没有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但是在先秦时期却是一门显学,正如孟子所说:“天下之言不归于杨则归于墨”。天下的学说不是归于杨朱,便是归于墨翟。即使是到了战国末期,韩非子还认为,“世之显学,儒墨也。”
既然墨子的学说有如此大的影响,那么,它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用墨子自己的话说就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了达此目标,他不辞劳苦地游走于各国之间,扶危救困,仗义疏财,以侠士之勇,表现出一身肝胆,两袖清风。所到之处,如果这个国家昏庸混乱,就告诉它的国君尚贤尚同;如果这个国家贫穷落后,就告诉它的国君节用节葬;如果这个国家奢侈浪费,就告诉它的国君非乐非命;如果这个国家荒淫无度,就告诉它的国君尊天事鬼;如果这个国家喜欢侵略,就告诉它的国君兼爱非攻。
墨子的行为非常伟大,但是司马迁在他的《史记》里却没有给墨子单独立传,只是在《孟子荀卿列传》的后面写了二十四个字:“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这句话所提供的信息不过是:
姓名:墨翟;
国别:宋国;
身份:大夫;
特长:善守御,为节用;
生活年代: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从两个“或曰”的口气上看,墨子的生卒年代司马迁也说不大清楚,而且“善守御,为节用”虽然说是墨子的主张,但是肯定不是墨子最重要的主张,这也说明司马迁对墨子学说的了解也是很有限的。从战国到汉代时间并不算长,而司马迁对墨子的了解却如此之少,起码说明墨子在汉代已经没有多大影响了。
墨子学说的神秘消失,与他的学说本身有关,似乎也与这个学派的组织机构和活动方式有关。据汉代的陆贾在他的《新语》里说:“墨子之门多勇士,孔子之门多君子”,可见墨子的门徒大多都是勇士,勇士往往就尚侠,这一点在淮南王刘安的著作《淮南子》里也得到了印证:“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从人数上看,孔子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经常跟随在孔子身边的人也不过是十几人而已。而为墨子服役的人却达到一百八十人,可谓规模宏大。另外,每个人都能够赴汤蹈火,死不回头,可谓勇敢至极。
这里我们起码看出两个问题:一是墨子集团是有组织的,二是组织成员是勇敢任侠的。这种组织在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里是很难得以生存的。所以在汉代墨子集团的消失殆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作为侠士,首先应该具备的品质是“损己而益所为,以身之所恶(务),以成为人之所患”。牺牲自我以成就正义,即使对自身再不利,也要排除他人的祸患,所以梁启超先生评价说:“古今中外哲人中,同情心之厚,义务观念之强,牺牲之富,基督而外,墨子而已。”
那么侠士之勇,勇在哪里呢?
侠士之勇在义。
勇啊,它是一把双刃剑,用得恰当,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用得不恰当,好勇斗狠,伤及无辜。所以使用勇,应当慎之又慎。孔子就提倡勇,他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爱的人无所忧患,智慧的人无所困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可见他已经把勇提高到了与仁和义同等高的地位,成为儒家所谓的“三达德”,就是三种最高的德行。
但是这种勇必须要做两点限制:一是限于面对邪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之勇;二是必须在义的框架下运行。因为不是主持正义的勇就是血气之勇,而主持正义的勇才是道德之勇。所以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见到正义却不敢作为,就等于没有勇气。不过他还说:“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只讲勇而不讲义,君子也会作乱,至于小人,那就只能为盗了。
孔子还是敢于提倡勇的,至于老子,对勇就更加戒备。老子说:“勇于敢者杀,勇于不敢者活”。勇敢的人会被杀死,不勇敢的人反倒能活下来。孟子呢,把勇的危害更深化了一步,他说:“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一个人喜欢勇,不但伤害自己,还要危及父母。为什么呢?你死了不要紧,父母该有多伤心。荀子似乎更不喜欢勇,他批评纵勇者说:“忘身,忘亲,忘君,狗彘之不若也”。纵勇的人不但忘记了自身的安全,还忘记了父母的感受,你斗死了,谁来孝敬父母,同时忘记了君臣间的道义,你斗死了,谁来侍奉国君,忘记了父母和国君的人,不就猪狗不如吗?所以《国语》中把血气之勇称为逆德,《吕氏春秋》则秋之为凶德,而墨子的勇,则是勇于自我牺牲。
《墨子.备梯》里面说,墨子有个弟子叫禽滑釐,三年里紧紧跟随在墨子的身边,以随时听从调遣,他不辞劳苦埋头苦干,以至于面色黧黑手足生茧,他整天埋头做事,却从不向墨子提任何要求,甚至于有问题都不敢向老师请教。墨子看他如此辛苦就想犒劳他一下,于是约他同登泰山,上山以后,找些茅草垫好坐上,便拿出些酒菜来请禽滑釐喝酒,禽滑釐对墨子的盛情颇感意外,为什么,因为他从来都没有享受过如此的待遇,于是他一再地施礼感谢,却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墨子见禽滑釐如此窘迫,便主动地问他,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吗?禽滑釐这才拜了又拜,说,老师,我想问问守城的方法。
另据《墨子.耕柱》一文记载,墨子推荐耕柱子到楚国去作官,墨子有几个弟子去探访耕柱子,按理说师弟们远道而来,应该热情款待才是,可是耕柱子请师弟们吃饭的时候,每餐只供给他们三升米,别的什么没有。这几个人回来以后跟墨子说,耕柱子在楚国好象没有什么收益,我们几个人去探访他,他每餐只供给我们三升米,招待地非常不好。
墨子说:“我们还不能轻下结论吧。”果真没过多久,耕柱子从楚国回来了,见到墨子,一次就送给墨子十镒黄金,还说,弟子不敢贪图财利,违章犯法以送死,这十镒黄金,请老师您使用吧。
我们看看禽滑釐,再看耕柱子,就知道墨家学派是多么富有牺牲精神。
不仅如此,墨子还勇于维护正义。同学们都知道公输盘(班)的故事,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要想攻打宋国,墨子听说以后立即从齐国出发,走了十天十夜才到达了楚国的都城郢(影),一见到公输盘,墨子就说,北方有一个人欺侮我,请你帮我杀了他。公输盘很不高兴啊,墨子说,我愿意出十镒黄金。公输盘说,我奉行道义,绝不杀人,墨子说,好,你奉行道义是不是啊,你既然奉行道义,不肯杀一个人,那么为什么要制造云梯攻打宋国,去杀害众多的人呢?公输盘只好认输。不过他说,虽然如此,我已经答应楚王了。墨子说,能不能让我见见楚王呢?公输盘说,行。
墨子见了楚王,费尽口舌,好歹说得楚王理屈词穷,但是楚王还是说,你说得虽然有道理,但是公输盘已经为我造好了云梯,我还是想攻取宋国。于是又叫来公输盘,墨子当场就解下腰带围做了一个城池,用小木片作为防守的器械,公输盘九次用器械攻城,墨子九次成功地抵挡了公输盘的进攻。公输盘的器械用尽了,墨子守城的战术还没有用完。公输盘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楚王没想到啊,楚王问,什么办法?墨子说,公输盘的办法意思是杀了我,不过我告诉你们,我的弟子禽滑釐带领二百人,已经用我的守城器械在宋国的都城上做好了防御的准备。即使杀了我,守城人也知道该怎么对付你。楚王说,那好吧。我放弃攻打宋国的计划。墨子从楚国回来,路过宋国,正赶上天下大雨,他要到闾门去避雨,守门的宋国人居然因为不认识墨子而拒绝了他,墨子什么都没说,就默默地走开了。这就是墨子,这就是司马迁所说的“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
我们常说“勇敢”,勇和敢应该分开来看,如果说勇还多少带有一点冲动意味的话,那么敢就相对理智得多了。墨子敢什么,墨子敢于挑战权威。
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权威啊,就是儒家。墨子起初对儒家学说也是顶礼膜拜,据《淮南子》说,“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为什么他改弦更张,另辟蹊径了呢?因为他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儒家有许多弊端,“其礼烦扰而不说(悦)...厚葬靡财而贫民...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儒家的礼仪过于繁杂,并且讲究厚葬浪费财力,使百姓贫穷,墨子对此很不喜欢。于是他另辟蹊径,他放弃了周道而选择了夏政。那么,墨子是如何挑战儒家学说的呢?
一,以“兼爱”挑战“仁爱”。
儒家讲爱,墨家也讲爱,但是二者却有很大的区别。
一是儒家讲的是仁爱,而墨家讲的是兼爱。仁爱一定是发自内心的爱,是人性的外化,是天赋的秉性,与生俱来;而兼爱呢,是博爱,是协调人际关系所需要的关爱,是外在的,是后天习得的。
二是仁爱是“差等之爱”,是由近及远的爱。爱父母,爱兄弟,爱堂兄弟,爱表兄弟,再爱一邻,爱一乡,爱一县,爱一国,依次展开。爱的程度也呈降幂排列,用孔子的话说叫“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由爱父母而爱百姓,由爱百姓而爱万物。用孟子的话说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墨子讲究什么呢?讲究“均等之爱”,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兼爱,看来是非常之好。那么,能实现得了吗?墨子说,能。“夫爱人才,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在墨子看来,“兼相爱”与“交相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了互利,人们必须相爱。同学们请听明白,为了互利,人们必须相爱。这就是外在的爱。
问题是如何相爱呢?墨子说:“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免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有力气的以力帮人,有财物的有财分人,有学问的以道教人,这样就会“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那既然如此,以治理天下为己任的人怎么能不禁恶劝爱呢?
那么如何能够在天下推行兼爱呢?墨子的理由很简单,“上有所好,下必从之”。因为“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嘛。只要国君提倡兼爱,并且国君自己能够做到兼爱,天下百姓就一定能够做到兼爱。
二是以“尚贤”挑战“亲亲”。
儒家主张“亲亲”,这里边的亲,一个意思是父母,另一个意思是指父系血亲,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是以血缘为纽带展开的。按照这种关系来构建社会制度,就是“封建制”,所谓“封建”就是分封建国,比如周朝,采取的就是这种“封建制”。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自己的叔伯兄弟或儿子,让他们做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位,其他的儿子分封到各地当大夫,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大夫位,其他的儿子没有土地再分,这些人就成了士了。
分封制的特点是什么?是任人唯亲。只有极少数的开国功臣才能得到分封。而墨子的尚贤则是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至少是在士以上的人群中选拔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来担任国家的管理人员,按照这种办法去构建社会制度的话,通常会选择郡县制。比如,秦朝实行的就是郡县制,天子不按血缘的亲疏关系分封土地,土地归中央所有,在全国建立若干个行政区,就是郡县,然后选拔贤者担任郡县的行政长官,由他们对这一地区实施治理。这些人凭才能上岗,凭官位理事,凭劳作行赏,按功绩取酬,如此,整个社会就形成了这样一种状况,“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当官的不能永远富贵,为民的呢,不能总是贫贱,有能力的被选举,无能力的被拿下,标举公平正义,避开营私埋怨,这就是“尚贤”的好处。
第三,以“非乐”挑战“礼乐”。
孔子的理想是恢复周文化,而周文化的核心是礼乐文化,据《礼记.乐记》上说:“礼辨异,乐统同”。意思是说礼是用来区别等级的,而乐是用来和谐关系的,所以儒家特别重视习礼奏乐,并以此为内容对贵族展开教育,这就是所谓的“礼教”和“乐教”。
墨子对儒家的这一套并不认同,他认为音乐不但不能起到和谐的作用,反而会消耗大量的财力,导致百姓的贫穷。对此,墨子提倡“非乐”的主张,在他看来,“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饥饿的人吃不上饭,受冻的人穿不上衣,劳作的人得不到休息,这三种状况是老百姓最大的祸患。这三大祸患通过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这些音乐活动是不能得到解决的。更何况做这些事情,经费从何而来?还不是来自老百姓吗?这叫做“厚措敛乎万民,以此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无补也。”所以墨子说:“为乐,非也”。
第四,以“节葬”挑战“厚葬”。
儒家重视死亡,讲究厚葬,目的是谨慎地对待死亡,思慕祖先的功德,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这叫“慎终追远”。孔子曾经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把死亡放到与活着平等的地位上来对待。墨子呢,与之正好相反,主张节葬,以便节用利民。墨子认为,评价厚葬好还是节葬好应该有一个标准,就是能否符合“富、众、安、治”四种利益,若厚葬确实能够使贫者富,寡者众,危者安,乱者治,这就是仁义的,否则就是不仁义的。因为厚葬消耗财力物力致人贫穷,与事无补,所以是不可取的。
第五,以“非命”挑战“定命”
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是相信天命的,孔子就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的弟子子夏也说过:“吾闻之,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墨子也强调天志,认为天是有意志的,他是能够扬善惩恶的,但是墨子主要是出于约束天子或国君滥用权力的考虑。天子或国君一旦失去约束将无法控制。所以在天子和国君之上必须安上一个有意志的天来加以约束。但是,墨子同时讲“非命”,告诉人们不要相信命运,而要奋发图强。
我们暂且避开“天志”与“非命”的逻辑关系问题,单从墨子善良的愿望来考虑,墨子主要是想通过“非命”告诉人们应该努力作为,用奋进来改变现状。他说,古时候夏桀搞乱的,商汤治理了;商纣搞乱的,武王治理了。世界并没有改变,人民也没有改变,君王改变了政令,民风就发生了变化。在汤武时就得到治理,在桀纣时则变得混乱,安宁,危险,治理,混乱,原因在国君所发布的政令,怎么能说是“有命”呢?如果确实相信有命,那么王公大人一定懒于听狱治政,卿大夫一定懒于治理官府,农夫一定懒于耕田植树,妇人一定懒于纺纱织布,果真如此,天下一定会混乱不堪。所以不要相信命运。
墨子不但敢于挑战权威,还敢于砸碎旧制。
尧舜禹时期实行的是禅让制,夏商周时期实行的是世袭制,在墨子之前从来没有改变过,也没有人想过要改变,更没有人敢想去改变。老子那么崇尚自然反对人为,但是他从来也没有否定过圣人,也就是得道的统治者的存在。庄子虽然否定过礼仪制度,但他否定的是制度的本身,而不是以此制度去代替彼制度。而墨子却非常大胆地提出,要砸碎旧的世袭制,建立新的选举制,这不但是一个大胆的设想,而且是一个伟大的设想,他是这样设计的:
“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为天子”。选择天下贤良聪明有口才的人,把他们立为天子。
天子已立,再选择考察天下贤良聪明有口才的人,推举他们为三公,天子三公已确立,再设立数以万计的诸侯国国君,国君既已确立,还要在他们的国内选择一些贤人,立为国君左右的将军大夫,以及远至乡长和里长。
这是多么好的选举制啊。可是由谁来选举呢?被选举权和选举权同样重要,而恰恰这个关键的问题,墨子没说,是他忽略了呢,还是他没有考虑好呢?我们不得而知。这样的选举肯定会不了了之,即使能够实行,其结果也不是我们所期待的那种民主。请看墨子的进一步论述:
天子,诸侯,各级行政长官既已确立,天子就发布政令说,凡是听到或看到善与不善的人和事,必须向上级报告,上级认为是对的,下属也必须认为对,上级认为是错的,下属也必须认为是错,当然,上级有过失,也可以加以规劝。与上级意见一致就会得到赏赐,与上级意见不一致就会受到诛罚。
如此看来,墨子的选举制的设计,也仅仅是个设计而已。愿望是美好的,结果是糟糕的,或许比原有的世袭制还有专制。
墨子在中国主流文化的淡出,使中国文化缺少了一点侠气,这令我们多少有点遗憾,但是,墨子留给我们的勇气,正义以及献身精神,将永远光耀中天!
谢谢。
------------------
李教授的这五讲反复听了多次了,终于忍不住将他的讲课一字不落地进行了文字化,不仅为了与众好分享,更是为了细细品味。喜欢他的条分缕析,喜欢他的旁搜远绍,喜欢他的深入浅出,喜欢他的抑扬顿挫,好的老师首先是一个好的引导者,用诗一般的意境做灯,用画一般的语言为杖,用明白晓畅的论述指路,警言惕语,快慢相和,让人徜徉于藕花深处,浑浑然不思归路,魏魏然得仰高山,这样的老师,是学生的偶像,是学界的楷模,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希望。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冀望李教授今后给予更多的精彩。
http://lywb.lyd.com.cn/images/2013-08/08/1375920351734xlj3871_b.jp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