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罐作为人类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盛贮器,早在新石器时期即已有陶罐制作,经过数千年的沿用,陶瓷罐在不同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采和文化内涵。瓶之无颈者曰罐,也称为坛,有盖无盖者均有,各种形式名称如下:
四系罐(四鼻罐)、三系罐(三鼻罐)、双系罐(双鼻罐)和四系双耳罐早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罐大都是较圆的球形腹,大撇口,肩部贴烧捍制的而条形系或者削制的方棱系用以穿绳,有的肩部贴印凸兽而耳。这类早期的罐形与陶器青铜器的瓮罐、鼠形式上没有很大差别,可以称为罐也可称为鼠罐的用途极为广泛,在此后历代的烧造中都占据重要位置罐的体形和系耳的制作风格逐渐复杂,若有刻花、绘画,则可以称之为几系几耳刻花罐、花鸟罐、人物罐等等
鸡心罐因倒过来像鸡心故名。通体为圆形,和截去颈部的胆式瓶一样,下腹较阔,向上逐渐内敛,无颈,形成一个收缩的小圆口,无盖,圈足。始见于宋代钧窑的小品器物,其后制作绝少。
人头罐通体为高圆形,圆肩内敛,短颈无釉,圆口可容拳,下腹微瘦,底部为卧足。多为圆形无纽平顶盖(凡是罐或坛口上无釉的必有盖),罩盖于头部之外,后来也有凸腔馒首形盖以其似人头而得名人头罐,其小品也称"一把抓"。始见于清代康熙时期的青花和五彩器物
皮球罐通体为圆形,腹和盖皆似人头罐形式,口颈有釉,属于一种小品器物,略大于一把抓。周身绘画斗一彩皮球状的圆团花,有的一个为一组,有的两个为一组,或者三个为一组,因此也称之为一、二、三皮球罐。始见于清代雍正官窑斗一彩器物,乾隆、嘉庆、道光的官窑器都相继烧制。
冬瓜罐通体为圆形,较人头罐高三分之一。圆肩,圆形卧槽口,平顶盖,盖进槽口内,盖顶竖装一个枣形小圆纽(抓头),底部为卧足。因形似冬瓜而得名。始见于清代道光时期民间妆奋瓷品的红窑变和粉彩器物,同治、道光时期相继烧制。
楼瓜罐通体为矮圆形,腹周有几道卧棱圆肩,圆形卧槽口平顶盖,盖进槽口内,盖顶有瓜系钮,形似楼瓜,其小品器物亦称"柿子罐"。始见于清代道光以后民间妆奋瓷粉彩器物
一颗珠通体和天球瓶的腹部一样,肩、口、盖、足部分和冬瓜罐一样,像一颗特大的珍珠,因以得名,其小品也称"一把抓"。始见于清代乾隆时期民间妆奋瓷器的粉彩器物,乾隆以后的粉彩和窑变器物烧制尤多。
壮罐体高如瓶,腹部为高圆筒形,直颈,窄肩,肩部微敛,盖有板缘,中央为渐凸形,上有钮,内有子圈,盖进口内,板缘突出口际,与腹部互相配合,腹下微敛,相若底部有圈足,器型因上下粗壮,口底故称"壮罐"
来源 www.365chaju.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