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大远小》教案
(2016-03-08 14:48:51)教案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教学策略 |
1、初步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初步掌握画出透视效果的技巧。 |
了解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 |
|
掌握对比观察的方法,运用透视规律 |
|
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教具制作材料,水粉、油画棒、有色卡纸等绘画工具。
五、课时安排
一、照片观察,感知近大远小,点明课题(约4分钟)
1.
2.
3.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让学生从观察中发现近大远小的规律。
二、尝试练习
板块一:直观体验近大远小,揭示原理
1.
取一叠大小相同的绿色彩纸重叠,在重叠的纸面上剪出一棵树的形状,用毛衣针从中间穿过,等距排列开。然后从侧面(横向)和正面(纵向)观察比较——侧面(如图①)看相同大小的树排列整齐;将树形正面微侧面向学生(如图②)再观察,产生近大远小的视觉效果,如不明显还可以将教具一端靠近学生的眼睛,以产生明显的透视效果。
师(梳理提问):这些树大小一样肯定没错吧?看来可以肯定树木的尺寸没有变化,可是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树却是近大远小的,这究竟是什么原理呢?(生:讨论为什么出现这一现象)
2.
师:物体反射的光透过瞳孔投射在视网膜上,人的视觉有一定角度,靠得近的景物能够遮挡的视觉角度大,离得远的景物能够遮挡的角度就小,因此,会出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其实物体本身的尺寸并没有发生变化,是我们的眼睛带给我们的错觉。(板书:错觉)
3.
(1)师:为了让同学们更简单的理解,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臂一前一后,睁开一只眼睛,用你的小手掌遮挡住观察的视线,看看手掌离眼睛的远近与观看的结果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你的手会不会真的一大一小?其实是我们的“眼睛”欺骗了我们呢,其实很简单,靠眼睛越近,物体越大,离眼睛越远,物体越小。
(2)师:下面考考你们,看下老师这里的两个小朋友,我们是从哪个角度看他们,才会看到这样的形象?(俯视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理解近大远小现象产生的原理。
板块二:图片观察,验证透视规律,学习表现
1.
师:原来近大远小的现象是我们的眼睛带给我们的错觉,那么只要是我们视线里的事物就应该都存在这样的规律。跟老师来找一找,这些图片中你找到这样的规律了吗?在哪儿?
②林荫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路面、树木梳理出“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处的清晰,远处的模糊”等同原理的透视规律。
③学生在园林中写生的场景。请学生找找画面中的“近大远小”。(包括人物、墙壁、格窗、长廊、柱子等。)
师:像这样近大远小的现象同学们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明显的例子?
2.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我们确定近大远小的现象无处不在,那么怎样能准确地表现出来呢?先跟老师来看一看透视分析图。带领学生观察示意图,简单了解消失点、视平线以及水平面和垂直面近大远小的规律示意线。
3.
师:有了这几个法宝概念,表现一个林荫道就容易多啦。(正立面林荫道)
教师示范:在四开淡绿色卡纸上用蓝色粉笔画出视平线,确定消失点,确定路面宽度透视示意线,确定道路两侧树木的透视示意线。然后迅速的用水粉色(或者炫彩棒)铺出路面、草地天空的大色块。
师:现在谁来帮我在道路两边种上树?请学生上来用大笔调色确定道路两侧树木的位置,画出主干,充分体现垂直面透视示意线的作用,教师帮忙快速表现枝叶,完成风景速写。
师:瞧!一条幽静的林间小路就展现在眼前了,简单吗?现在请同学们在你准备的小卡片纸(或厚的有色便利贴)上,用炫彩棒或彩色笔快速地把你看到的林荫道简单勾勒出来。(时间要控制好,二至三分钟即可。过程中提醒学生只要画出示意图就可以了。师挑两三幅速度较快且表现准确、画面有明显的纵深感的小纸片放在投影下点评。)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近大远小现象产生的原理;二是学习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一原理来帮助绘画,使对透视画面的表现变得更加简单;三是学生补充范画,解决“垂直面”透视表现难点。第一次作业用小纸片做画快捷又易于学生操作,“林荫道”题材容易成功,在检测目标达成度的同时保护了学生的作画热情。
板块三:作品赏析,巩固透视规律,拓宽视野。
课件展示风景名胜摄影、中外名画、生活中的设计、同学的画四组图片。
第一组:风景名胜摄影(天安门,长城,引导寻找近大远小现象,展示示意图。)
第二组:中外名画(中国画《大漠之舟》,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引导观察不同角度的近大远小的表现。比如油画那幅可以设计提问:这幅画里近大远小的透视线和林荫道有什么明显的不同?纤夫们在往画面的哪个方向走?画家站在纤夫们的哪一边看到这样的情景?)
第三组:生活中的设计(建筑上的巧妙设计,课本中展示的两例墙画。引领感受近大远小的巧妙利用,可以产生奇妙的效果,以实例展示拓宽学生的视野,发散思维)
第四组:同学的画(《门前的路》《小巷深深》,从奇妙利用回到表现目标,明确今天的作画内容)
设计意图:带领学生再次寻找不同角度的近大远小,感受透视规律的无处不在;典型图例的欣赏变枯燥规律为奇妙利用,激起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欲。
板块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作业要求,表现近大远小,评价总结
1.
(1)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画画你生活中的景物,画出纵深感;
(2)用你擅长的画法作画,提倡用色彩直接表现,可以选择水粉色或者炫彩棒、油画棒。
2.
师:老师搜集了一些在生活常见的景象,可以给你们的画面作一些参考。
3.
将学生的作业布置成展,师生共同点评,侧重画面的纵深感、景物的正确透视。对角度不单一、色彩表现大胆有层次,特别是在近大远小的基础上还表现出“近清远糊”的作品要善于发现并加以褒赞,给学生正确的色彩表现方向的指引。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设计
本课设计有两次学生作业。
第一次作业:在小纸片(便利贴)上用彩色笔迅速的画出《林荫道》的透视示意图。
第二次作业:用色彩表现一幅风景画,体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画出纵深感。
六、教后反思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