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情绪 画性格
(2016-01-13 08:52:29)
教学内容: 本课是运用点、线、面、色进行抽象表现的绘画课。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不同的点、线、面、色在特定性格、情绪中的表达方式,让学生从直觉反应到浅度思维的过渡中感知艺术,体验其内在的生命力和其中蕴含的情感。 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易被发现与感知,呈显性;性格是稳定而较为隐蔽的,需要长时间的感知,属隐性。情绪与性格在表现手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欢快明亮的色调使人联想到快乐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悠扬舒缓的音乐使人联想到沉静的情绪和文静的性格;折线能使人联想到紧张的情绪和坚毅的性格等。客观上情绪比性格更容易捕捉到,在卡通漫画等各种题材的表现中也经常见到,表现起来会相对容易些,但对于彼此相处了六年的学生来说,了解同学或者自己的性格并不困难。由于小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觉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因此在课时的安排上,第一课时《画性格》尝试运用点、线、面、色等多样元素来表现抽象性格;第二课时《表现情绪》尝试运用具象的场景、图形描绘,有意识地通过作品传达出自己的创作情绪或情感。 学生情况: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六年级学生处于少年心理向青年心理的过渡期,既具有少年的天真,又时常表现出青年人的成熟。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心理感知的深化,六年级的学生内心世界非常丰富。除了注意事物的外表形式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与主观体会。 在美术能力发展方面:六年级的学生已能运用不同的造型表现方法,如写实、抽象、夸张等,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元素和形式原理,描绘事物表达思想与情感。 教学方式、手段:
1.
2.
3. 教师准备: 1.
2. 3. 学生准备:绘画工具(油画棒、彩色笔、水粉颜料)或综合材料。 |
||||
教学目标 |
||||
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点、线、面、色表现的潜在意识,通过猜测、讨论、交流与启发,并结合语言与文字描述,提高辨析、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尝试运用点、线、面、色等多样元素来表现抽象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艺术大师“精神世界”的抽象表现,体验点、线、面、色表现过程中蕴含的情感,了解拥有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性。 |
||||
教学重难点 |
||||
教学重点:欣赏绘画作品,体验点、线、面、色的丰富变化,感受不同元素的艺术表现力。 教学难点:点、线、面、色的感受与组合,个性化地表现抽象的性格。 |
||||
教学设计 |
||||
第一课时 一、感受与交流 (一)谈话导入
师:今天的课堂上,老师请来了一位非常有个性的嘉宾,(教师点击课件,出示灰太狼图片)他是谁? 生:灰太狼。
(二)初步感受 师:我们以一位同学为例。(每一个问题请你简单说明理由) ①选择一个你认为适合他(她)性格特征的颜色送给他(她)。(理由) ②运用我们已经学过的“色彩对比与和谐”的知识,为他(她)配一个颜色。(理由) ③加上一些符合他(她)性格的装饰线条。(理由)
二、尝试与体验 (一)引导回忆 师:“性格”是一个很奇妙的词语,心理学认为:性格是人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人们已经运用了多种方式来表现它们了,不知道你们是否留意。 师:在文学词语中,有很多描写性格的词语,你能说说吗? 生:笑里藏刀、热情似火、嫉恶如仇…… 师:同学们的词汇真丰富,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做“连连看”。 (点击课件) ①不同的色彩可以给人不同的性格联想
②不同的色调可以给人不同的性格联想
③不同的点、线、面可以给人不同的性格联想
④不同的音乐可以给人不同的性格联想
设计意图:知识的游戏化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将性格的深入认知巧妙地设计到游戏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即满足了学生愉悦身心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发展身心的需要,使课堂焕发出无穷的动力和生命力,达到自由和谐的教育状态。 (二)教师示范 师:真想不到,性格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我们邀请几位小助手一起来探讨性格的奥秘。(出示教具动画片《哆啦A梦》中的小主人公:大雄) 教师示范:以大雄为例,用明快的黄色调表现他的积极乐观,用粉色的大小不等的圆表现他的善良,用小段的波动的线条表现他的调皮…… 师:能再给老师提提意见么? 设计意图:教师的示范,为学生运用点、线、面、色等造型元素提供了很好的启发与借鉴作用。 (三)学生练习 师:(出示教具动画片《哆啦A梦》中的几位小主人公:小夫、静香、胖虎、哆啦A梦)请同学们自由选择,挑选一位作为小组的研究对象,探讨一下他(她)的性格特征,并尝试运用点、线、面、色块进行表现。
胖虎 学生初步练习(3分钟),师生适当点评。 三、欣赏与提高
①比较,同样是蓝色调,点线面的表现区别。
②比较,纯色与灰色调的表现区别。 四、创作与表现
五、展示与评价 学生作品展示,为自己的作品取名,自评、互评为主,教师点评。 六、拓展与延伸 1. 2.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自然与生活的关注,学会真实的情感与思想倾诉,体会美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第二课时 师: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发现艺术之间的关联与相通,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情绪、表现情绪。 板书:表现情绪 一、从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感受情绪 师:情绪是人对外界刺激的一种主观的感受与体验,例如手舞足蹈表现的是(生:喜)的情绪;咬牙切齿表现的是(生:怒)的情绪;茶饭不思表现的是(生:忧)的情绪;痛 心疾首表现的是(生:悲)的情绪。 1. 师:(点击视频)在这些卡通形象的表情上,我们可以形象地感觉到情绪的表达。结合你的认知说一说。 师:其实在我们的脸上也可以再现这些表情,传达情绪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来叙述,请一位同学根据我的叙述内容做出相应的表情,谁能大胆地尝试一下? 叙述内容:天空中我惬意地乘坐着热气球,突然热气球爆炸我跌落下来,幸好地面上有高高蓬松的稻草堆,突然发现草堆上有根长长的针正对着我,幸好我落在了针的边上…… (学生相应地表演)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学生与抽象情绪认知的距离,为更深一步地感知情绪、表现情绪铺下前奏。 2. 师: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性格与艺术的很多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情绪也不例外,拿出你们的练习纸与绘画工具,跟老师做个绘画小练习。(播放压抑、低沉的音乐)请你们认真听音乐,将你自己的感受,快速地用线条、色块表现出来。 (学生练习) 师简单小结:同学们都用线、色表现了对这段音乐的感受,有的同学用了灰色、黑色,下面再做一个小练习,命题画《有乌鸦的麦田》,要把刚才听音乐的感觉也加入其中。 (学生再次练习) 师展示2-3位同学的作品,从构图、创意、表现、融入音乐感受等方面简单评价。 3. 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可圈可点,现在让我们来欣赏一下画家凡·高的《有乌鸦的麦田》,从画面的笔触、色彩与景物的描绘上,谁能说说感觉到什么样的情绪?有丰收的喜悦么? (教师点击课件,凡·高的《有乌鸦的麦田》,并配上刚才的低沉的音乐)
荷兰画家 生:不是,不安、动荡、压抑、恐怖…… 师:同学们的感觉非常地敏锐。虽然绘有金色的麦田,却没有丰收的喜悦,相反强烈对比的色调、跳动的笔触、压抑的云层和乱飞的乌鸦无不传递出压迫、反抗和不安的情绪。 二、运用不同的造型元素表现情绪 1.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色彩直接影响人的情绪,红色让人(兴奋),蓝色让人(沉静),不同的色彩搭配,会引起不同的情趣感应。例如(教师点击课件莫奈的《睡莲》和凡·高的《向日葵》)同样是表现花,色调的选择与笔触的运用不同,传达的情绪情感也不同,你们在这两幅画上感受到怎样的情绪呢?(小组讨论)
荷兰画家 生:热情与沉静的感觉……
师:(小结)同样是表现花,色调的选择与笔触的运用不同,传达的情绪情感也不同,即使是同样的色调,不一样的纯度和不一样的表现形式,传达出的情绪也是不同的。(教师点击视频
西班牙画家 师生:欢快、愉悦、轻松的感觉(随意的圆点、明快的色调),躁动的线条、尖耸的树、漩涡状的夜空等充满了不安…… 教师简单介绍荷兰画家凡·高的生平简介,强化情感认识。 设计意图:直观性是美术学习活动的特点,通过分层次而典型的图片的欣赏,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渗透性地教给了学生如何审美的方法,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其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也为学生运用色调、笔触、图形等元素创作奠定基础。 2. 不同的构图、不同的绘画媒材、不同的表现形式等。 3. 作业:回忆、选择生活中的场景,结合自己所学,有意识地通过色彩、色调、笔触、构图的运用,以绘画形式表现情绪。 三、作品展示与评价拓展 生自评,生互评,师生从色彩、色调、笔触、构图的运用等方面去评价作业。 同学们展示作品,互相猜猜作品想表达的是什么情绪,看看和想表达的情绪是否一致。如果意见不同可以进行辩论,比较后看看谁的表达更准确。 拓展:生活中有积极的情绪,也有消极的情绪。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尝试用今天所学的方式把自己或开心、或伤心、或气愤、或后悔的情绪释放出来,还可以尝试用多种媒材与方式来表现情绪。 设计意图:绘画的过程是一种将感受付诸表达的过程,而“感受”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对对象的直观感受,它还包含了自身的理解,蕴含了独特的情绪与情感。将其与学生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有目的地运用绘画能力传递情绪,也是隐性地告诉学生:美术的实用性表明其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
||||
作业要求 |
||||
本课共分为两个课时,五次作业: 第一课时 第一次作业:学生表现动画片《哆啦A梦》中的小主人公性格特征,属于初步尝试。
第二次作业:在命题画基础上融入第一次的音乐感受,尝试进行情绪的表达。 第三次作业:回忆、选择生活中的场景,结合自己所学,有意识地通过色彩、色调、笔触、构图的运用,以绘画形式表现情绪。 |
||||
教与学的评价 |
||||
针对教师的教 因为是抽象画,所以你无法直观地去判断哪幅画更好。以学生熟悉的漫画人物为切入点,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表现。因为,创作出来的人物性格特点较为典型,为学生的具象表现降低了一定的难度,奠定一定的基础,才会有后面的创作。课堂上找出了一些与性格相关联的点、线、面,色调等,并不意味着这些就是抽象画,它们的作用在于丰富孩子的表现手法,供学生在抽象画创作时选择和借用。因此,我在教学时对此环节的定位是“感觉游戏”。 针对学生的学 本课中师生互动频繁,学生的参与度较高,积极热烈,表现出对美术学习的极大热情。 从“选择一个你认为合适他(她)性格特征的颜色送给他(她),说明理由。”“说说画家凡·高的《有乌鸦的麦田》,从画面的笔触、色彩与景物的描绘上,传达什么样的情绪?”有意地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到引导学生通过游戏、欣赏、辨析与教师的思维互动,再到学生的创作与对自我、同学、教师的评价,本课学生的三维目标均已达成。 |
||||
反思与总结 |
||||
由直观感受到思维认识 直观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感性认识,而思维认知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先有感知觉的活动,然后才会有思维的产生,它们是相互作用的。 一、学习内容的衔接与延续 本课中第二课时的学习是在第一课时学习的基础上展开的,在教学设计时已经按照教材分析将课程做了系统的安排,在教师的导语中又将之前的学习积累做了交待。从第一课时中通过师生互动式的谈话探究,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主动对生活中的多种艺术形式进行相关的联想表现性格,偏重于直观的感受;而在第二课时中,通过对艺术大师作品的初步认知,对细节、情景的感受,对蕴含情感的浅层体验,再回旋式地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最后达到情感深层体验,表现出对直观感受的理性认识。这里体现了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的衔接和教学活动纵深挖掘的延续。 二、多种感官的促进与启发 人的感知觉是整体作用下触发思维的。钱钟书在《通感》中描述:“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线。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在本课欣赏大师作品时,充分运用音乐感染,让学生听音乐、画感受、尝体验、找共鸣,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地走进美术作品的主观情绪世界。相较于传统的教师讲授法,无疑是学生的参与互动、主观感知学习效果更为理想,也更具有生成与发展空间。 |
||||
不同教学策略设计 |
||||
针对于不同的教学实际状况,由于情绪与性格在表现手法上的诸多相似之处,可以将本课设置为一课时,在教学内容上不做深度的拓展与挖掘;在表现手法上,可以鼓励学生大胆采用多种综合媒材,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也可以将二者融合,第一课时绘画表现情绪与性格,第二课时综合媒材,多种形式表现情绪与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