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美术 版面设计
(2015-10-13 19:44:20)
标签:
杂谈 |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感知版面设计在生活中的实用意义,初步了解版面设计的基本原理。
2。操作目标:通过欣赏、思考、分析、实践等系列化的学习,知晓版面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并运用形式美等法则,使之设计的版面主题突出、个性鲜明、图文并茂。
3.情感目标:在版面设计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锻炼动手实践的能力,提高个体的审美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准备
五、课时安排
一、合作布展
1.
设计意图:教师给两个组分别提供10多幅习作以及“学学构图习作展”几个剪制好的文字图片,另有一块KT板,大头针若干个。教学伊始,利用上一课的作业布置一个作品展,使前后的美术学习有个互为贯通的效应,也使学生在布置的过程中对版面设计有初浅的感知。版面设计选择用KT板和大头针,便于学生操作并随时可以更换作品和主题摆放的位置等,在短时间内达到表现出设计构想的目的。
2.
3.
4.
5.
二、欣赏讨论
模块一:1.
(PPT)对比赏析: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④
图⑤
小结:剪纸作品虽然精美,但是没有合理的展示布置却会使作品黯然失色,影响作品的效果。在生活中,成功的版面设计往往会吸引大家的眼球,使其中的内容更加具有欣赏价值。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往往容易发现问题。以三个不同风格的剪纸版面设计,使学生直观地了解版面设计的作用,为进一步地学习版面设计知识激起积极的学习兴趣。
模块二:2.
(PPT)展示学校黑板报、橱窗宣传版面、世博会展览版面、班级评比栏等,了解版面设计在生活中的运用和作用。
模块三:3.
(PPT)引导学生浏览生活中的版面设计,发现版面内容一般是由文字和图画组成的。板书:文与图。
以一个版面为例,具体分析版面中图画与文字的组成。
文字:主题(大而醒目)、小标题、各版块文章内容(小)。
图画:报头、插图、尾花、花边。
(PPT)欣赏一组主题板报,了解构成这些版面的基本元素的作用,以及这些组成部分依据设计的思路在版面中的运用。《剪纸作品展》没有主题和文字,但是一幅幅剪纸作品已很好地表现了版面的主题。《快乐的海洋》根据版面的需要,用花边来间隔版块,美化版面。除了美化版面之外,尾花和插图还可以用来填补版面的空白。
这些版面的组成部分,并不是在每一个版面中都必须具备的。按照设计的意图,可以重点使用某些部分。有一些版面图片多些,有些确实着重于文字。不过,赏心悦目的版面设计一般都会是图文并茂,而且主题突出、版块分明、和谐统一。
设计意图:运用直观的版面设计范例,在浏览式的欣赏中,引导学生自己来提炼构成版面的基本元素。以此巩固版面组成的知识,加深新知识学习的印象,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模块四:4.
①对称式:《关于味觉的知识》《世博会展览版面》
②均衡式:《生活中的数字》《一只妖怪》
小结:版面活泼,版块穿插自然。
《生活中的数字》版面中有5个小版块,内容很多。但作者运用了1-5个数字图形变化为版块底色,把看似凌乱的文字和图画巧妙地串联成整体。报头和主题都很醒目,色彩也十分鲜艳,与学生的审美倾向很吻合。各版块的小标题排列十分随意,横的竖的,但始终是紧紧围绕其版块内容的,随性但不散乱。
6.
三、尝试练习
1.
布置练习任务,明确设计主题,收集小组成员提供的素材。
设计意图:每小组在课前已收集准备了小组成员的多种作品,有绘画、剪纸、硬笔书法、美文摘抄、才艺表演的靓照等。每一组以这些素材为主题版面设计和制作的内容。教师在课前为每一组准备对开大的色卡纸或铅画纸。
2.
(1)甄选小组成员提供的素材,确定几个小版块,列出小标题。
(2)勾画草图,确定主题“我行我秀”的大小和位置,分割版面定出个版块的大小和位置以及小标题的位置方向。
(3)在各版块中摆放相应的作品,浏览大体效果并作调整。
(4)确定版面设计雏形。
(5)指导分工,认领任务,分头创作。
设计意图:学生创意、教师辅助的师生互动式示范,可最大化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因为这个小组的合作过程中成员间的分工或遇到的困难,老师都会及时地指导和化解。包括他们对版面雏形设计的流程,对于其他小组的设计制作都是感性的引领。
3.
(1)明确主题,设计构思
(2)勾画草图,确定版块
(3)分工合作,自主创意
(4)贴画结合,层次分明
4.
(1)指导学生的小组分工,明确每个人的职责,画草图、写主题、写小标题等。可以分头写,分头画,然后以剪贴的方式组合大伙的成果。
(2)指导在设计和制作中的小技巧表现。
三、训练反馈
1.
2.
3.
4.
四.板书设计
五.作业设计
1、用图画或装饰来充实美化版面,版面内容若过满是否能果断地舍弃一些素材,使版面效果能产生一定的美感。
2、教后反思用学习的知识,对版面进行合理的布局。设计时是否能大胆创意、突破陈规,做出既有美感又有创意的版面效果。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