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6—2017年第一学期第三次小科备课组活动

(2016-11-16 12:36:03)
标签:

教育

科学

分类: 备课活动记录

20162017年第一学期第次小科备课组活动

活动时间20161111   

活动地点 :行知楼314

参与人员 陈悦杨帆陈琳李想瞿南芳张莹洁彭子涵郭梦轩闵杰金胜男何心怡,侍冬扬,张倩

指导老师:陈凯老师,胡婉芳学姐,朱玉洁学姐

活动形式:讲课,说课

活动主题:吸热和散热 认识常见岩石

 

第一讲: 吸热和散热

主讲人张倩

活动形式讲课

主要内容

、引入

通过自己去海边游玩经历,引入海水温度白天夜里的差别。

二、研究水和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预测,实验:水和油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较

记录:加热时的温度变化,停止加热后的温度变化。得出结论。

对比实验

纸板和金属片的吸热和散热性能比较

小结:两组对比实验说明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不同。

四、实验:同一种物质,表面颜色不同,吸热和散热性能比较。

预测 实验设计 得出结论12

实践应用

为什么冰箱后面散热板漆成黑色?

活学活用

设计一个保温杯,比一比谁的最保温。

 

点评:

胡婉芳:以简单快速的情境进入主题,不要重复。

        讲完注意事项再做实验或采用错误教育的方式。

        一节课时内容太多,突出重难点。

        重复实验多,探究课要精而简。

朱玉洁:实验让学生自发设计说想法,预测再探究得出结论,联系生活实际。

        注重情境的创设,带领学生入境自发进行探究。

端木守拙:回顾什么是热。

          感受吸热和散热的存在。不限于一个例子。

          吸热和散热的利弊。正反两面。

          吸热和散热能力存在强弱。如何知道。

          如何探究吸热和散热能力的影响因素。

          小学教学课件要生动。

          图多字少。

          能讲的就不要放文字。

         背景要统一,配图要清晰。

 

: 认识常见岩石

主讲人金胜男

活动形式讲课

主要内容

、引入

通过几张图片展示,提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石头

师:在科学上,我们称它为岩石。

师:下面图片哪些是岩石?

生:

师:岩石是天然形成的

二、岩石在生活中的用处

师:同学们知道岩石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吗?

生:

师:花岗岩...板岩...大理岩...

三、观察岩石

:同学们有哪些观察岩石的办法呢?

:

:老师在这里总结了几种办法.

用放大镜观察

放入水中观察是否有气泡

敲击

滴稀盐酸,判断是否含有某种物质

四、岩石分类,

师:地质学家呢是按岩石的生成方式给岩石分类的。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板书)

我们首先来看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形成的岩石。地球内部的岩浆有时会在地下深处慢慢冷却,有时又会从地表喷发出来后冷却。这种由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叫岩浆岩。岩浆岩又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板书)常见的岩浆岩有哪些呢?花岗岩、玄武岩等等。

再来看看沉积岩,由泥、砂、岩石碎屑沉积形成的岩石。岩石碎屑经过风、流水的搬运,然后沉积于陆地、河湖及海洋,这些沉积物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后也会形成岩石,这种由泥、砂、岩石碎屑沉积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沉积岩往往具有明显的层次。常见的沉积岩有哪些呢?石灰岩、砾岩和页岩等等。

沉积岩里常有化石。同学们知道化石是什么吗?

生:是古代动植物的遗骸或痕迹。

师:没错。想一想讨论一下小虫子是怎么钻进去的。

生:思考,讨论。

师: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球上曾经生活过无数的生物,这些生物死亡后的遗体或是生活时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被当时的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生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殆尽,坚硬的部分如外壳、骨骼、枝叶等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经过石化变成了石头。

我们今天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也是经过了千万年的沉积形成的。

最后看看变质岩,在高温高压下变化了的岩石。当地球表面的岩石被深埋于地下时,往往会在高温和高压下发生变化,由这种方式形成的岩石叫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有大理岩、片麻岩和板岩等等。

同学们可以用橡皮泥来模拟一下变质岩的形成

1准备一些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把它们搓成大小不同的圆球,堆在一起。

2把橡皮泥放在两块塑料垫板之间,压。

3观察不同压力下橡皮泥的状态。

 

点评:

胡婉芳:通过什么方式观察岩石,要以学生说为主,老师补充.

        关于稀盐酸的使用,老师要告诉学生注意事项.

        在岩石分类后,老师介绍的方面.建议学生可以把自己观察的内容与书上科学家发现的内容作比较,结合一下.哪些是自己没想到的.

提供更多的工具,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端木守拙:

http://s7/mw690/004e9uoKzy76suvrSfQ06&690


个人小结

1.瞿南芳

结合两位主讲人的备课,反思自己的预备课方案,觉得我们都还是参考网上资源的多点,而没有形成自己的备课思路,或者说是独特的风格。这是在下次的备课当中要注意的。课堂中的设计宜精不宜多,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我觉得端木老师说的挺对的,先用思维导图把一堂课要讲的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它框架架构好,然后再进行备课填充,这样的话才会有效果点,所以最近自己也在尝试着用思维导图去架构整个框架。特别珍惜这样的机会,能有这么一个环境,可以让自己有一个锻炼成长的平台,感谢小科备课组里的每一个人。

 

2.杨帆

这次活动让我感触很深的,是对于素材的获取。我们的思维已经太死了,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国内这个圈子里的,还应该看向国外的教材,只有这样,我们自己的视野才会打开,而我们的课堂才会更精彩,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开阔。这点不仅是当下适用,在未来更是如此,作为老师就应该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同时,我看到端木老师的思维导图,我觉得这种形式很有趣,也很直接。我觉得是个可以提升自己的一种方式。

 

3.陈悦

阔别一周,再次参与小科备课组的活动,整体上还是蛮不错的。两个课题,《吸热与放热》、《认识常见的岩石》,也都各具特色。

不多对主讲人的表现再多加评价了,只想针对这些课题再谈谈我的想法。《吸热与放热》中,是物理与化学知识的体现,讲课时不能与学生涉及太多的学科知识,同时也需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安全,所以课本上亲自用酒精灯加热液体变得不切实际。我倒是觉得,从学生切实体会入手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先,采纳端木老师的建议,让学生自己说说什么是热以及自己对热的直观感受(比如,冬日的暖阳照的人很舒服,夏天柏油马路特别的烫人……);其次,教师再做总结归纳以及适当的拓展,让学生感受吸放热的存在;然后,就此现象的利弊给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初步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最后才是思考如何探究吸放热能力的影响因素等等,这是就可以适当的用到教材上的内容了。

关于《认识常见的岩石》,由于我对地理这方面了解的不够深入,而那一天主讲人的课又过于科普化,专业词汇太多了,导致我跟不上节奏,不过我对这节课如何上,这个思路还是有不少的。我首先想到的是角色假设,在一上课,教师就给学生一个特定的情景——假设你们都是考古学家,现在到了某一地区,该地区历史悠久,有着许许多多的宝藏,现在,我们开始寻宝。说完这个,教师给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发一份考古玩具(里面藏有恐龙化石玩具、一些典型的岩石等等),让学生对这些石头初步的产生兴趣。这之后,再进行一系列的岩石教学,可能就会顺利些。总之,我的感觉是,《认识常见的岩石》这节课可讲的内容太多,可能分成三课时,循序渐进的讲下去都不成问题。老师的思维导图很是发散,也是给了我不少新的思路,这些还需我再多琢磨琢磨。

 

4.李想

本学期的小科备课组接近尾声,因为自身课程的关系,我无暇准备备课并上台,但我仍从其他同学的讲课中受益匪浅。 职前教师的体态仪表、说话艺术这些基本功自不必说,这原本也是我参加小科备课组最想锻炼的一项技能,我认为现在的我已初具模样,本学期最让我受益的还是STEM思想的渗透,在大三之前,这对我来说还是一个很陌生的词,但现在我明白了STEM是对现代小学教师的新要求,STEM的科学教育理念也对我颇有启发,以学生为主,引发学生思考,倡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思想必定对我以后大有裨益。 我仍将认真对下一次的备课活动进行预习,珍惜这学期参与小科备课组的时光。

 

5.郭梦轩

1.在设计课程导入部分要思考与课程的联系。
2.对于课程的时间要安排要合理安排课程内容。
3.实验过多时,要注意提醒学生实验安全。
4.相同实验,可以减少重复,节约时间。
5.思考是否能让课堂变得有趣。加入stem教育活动。

 

6.何心怡

这次活动主题分别是吸热和散热和生活中常见的岩石。主讲人事先准备充分。可还有些小细节并未注意。
比如吸热和散热,实验设计很多,又重复,时间考虑不充分,且实验安全存在很大隐患,不适合小学生操作。我们是否可以找出一个简单的,易于学生直观了解的实验?
岩石部分,主讲人的课程引入存在有些强硬。主题学术性较强,内容较多,完全是高考必备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缺少趣味性。
老师的总结突出,针对性很前,思维导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受益匪浅。

 

7.金胜男

用简单快速的情境让学生尽快进入主题,提问具体,不能做无效提问。

做实验前强调注意事项,注意安全。实验时把流程写下来告诉学生,让学生一边对照一边做实验并记录,有针对性。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预测探究之后联系生活中的应用。

注意一节课时的量,强调重难点。

情境的创设,带领学生入境自发进行探究。

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老师一旁指导。

 

8.闵杰

这次的活动主题分别为吸热和散热和认识常见岩石。

很遗憾这次的主题基本都围绕书本,所以显得没有新意。生师学姐一开始的导入我觉得是不错的,但是这个问题上的分歧比较大。最后还是认同不合适,的确课堂中每一个方案设计都应该连接有逻辑。除了讨论中我们发现的一些问题外,我觉得对比实验一词有些不妥。对比体现在控制变量,书上的四个实验并没有体现出对比的含义,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做了实验。这里对学生的思维逻辑训练有很大的意义。

其次,作为主讲人需要对自己讲授的内容有热情。金胜男同学本次主讲的内容有些许混乱,不过要点还算清晰。可能是有关知识比较缺乏所以我自己也不是很会这样的主题设计。老师最后提供的思维导图很有意义,在某些地方增加了创新点。

科学课程融入STEM是大势所趋,如何使得课程更加有趣是值得每位科学教师思考的问题,学姐的想法也提醒了我设定适当的情景来引导学生。

 

9.侍冬扬

因为前两次上党课请假的,所以这次可以说是第一次参加备课活动,我的感触还是很多的。生物师范的学姐讲的吸热和散热,我个人觉得她的语速不错,如果我上台可能会很紧张。听她们授课时还没什么太大的感觉,但是当我们讨论时就发现了很多我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
例如《吸热和散热》中有很多实验要花很多的时间,并且要考虑到实验的安全、天气等,开头的导入语最好要贯穿整个课程。我自己在预习的时候基本上也是按照课本来设计课程,想不到要如何结合STEM来授课。讨论《认识常见岩石》时,授课要充满趣味性,知识点太深,导入时的用语等都要注意。
现在的我对于如何上好一门课还处于摸索状态,备课活动给了我很多帮助。教师的提问要有引导性,不能说出无效提问;实验要把握好时间,要注意实验安全方法;课堂的主动性要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老师给的思维导图中岩石鉴别应该就是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究岩石的构成;小学生的科学课堂应该是非常好玩的,要注重科学课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生态环境;教学的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认识常见岩石的教授的知识就有点深了,会让学生听不懂,不想听;这学期的活动要结合STEM和小学生读写,我们在平时就要多积累这些科学知识,授课时就可以进行一些拓展,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http://s4/mw690/004e9uoKzy76suazXJ9a3&690


http://s11/mw690/004e9uoKzy76sud43227a&690

http://s11/mw690/004e9uoKzy76suet6GKaa&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