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丁有宽与读写导练》有感

(2018-04-06 09:40:53)
标签:

杂谈

分类: 共读共写

文/陈香

带着分好奇与冲动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参加了“小蜗牛慢慢读”教师读书群。猛地发现,我真的是只蜗牛,爬得好慢!追其缘故:平时书读得太少,教学后思考得太少,还有就是得了心理学中说的拖延症。这次在群里老师的带领下认真拜读了丁有宽老先生的《丁有宽与读写导练》,虽说还是有些雨雾山谷,(丁老先生个中的博大精深,个中的深思熟虑,个中的精髓总结,是他一辈子的心血,不是吾辈几个就能领悟获得的。)但也有了一些浅显收获。
丁有宽老先生说:“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阅读和是个互逆的过程。阅读是理解吸收,写作是理解。只有吸收充分,表达才更有力。”这两句话深刻揭示出了读与写之间的辩证关系。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和写作的能力,进而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落实素质教育。孩子的写作总是先从读书开始的,读与写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这就构成了读与写的结合。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显然,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这两年教的是中年级,总感觉对于孩子们来说写比读难,孩子们害怕写作。丁有宽老师主张读写结合,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方法,通过模仿而实现写作知识的最直接的迁移,使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提高。我在上北师大版三年级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先让孩子们阅读课文,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课文写了杨梅的哪些方面?那么你在写故乡的特产,尤其是写故乡的特产水果时,你会怎么写?哪些好词好句你可以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呢?孩子们在阅读之后就写了《我爱故乡的桃子》、《我爱故乡的板栗》等作文,效果相当好。
习作是语文能力提高的重要层面,但现在许多班级出现了作文水平两极分化现象,有的
学生作文水平非常高,语句通顺,描写生动,谋篇布局都不错;有的学生则不然,整篇文章语句不通,空洞无物,经常是不知所云。作文本是我手写我心,有感而发,为什么仍会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无话可说呢?我想这或许和我们许多教师习惯于把作文教学过度独立有关。丁有宽老先生认为读写结合对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实用性。读写本就不是完全分离的,这两个过程既有对独立,又有密切联系。有了读的理解性吸收,才有写的理解性表达。记得我在执教北师大版四年级教材《草原》时,老舍先生描写到“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引导孩子们在想象中朗读,读完让孩子们交流:你愉快了又和作者有什么不一样的动作行为?同学们交流之后马上练练笔。有的孩子 就写了:“要是我来到这么美丽的草原上,我一定要在地上翻好几个滚,打几个倒立,直到我的劲儿都使不出来了,我才静静地躺在草原上欣赏着白云朵朵的天空。”孩子们的想像多么丰富,只有让孩子在阅读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融入课文情感,习作中才可能会更有可写之处,更有可看之处。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这本书的最后几页附录了丁老先生的主要成果与主要奖项,整整六页,让我汗颜!希望我这只得了拖延症的小蜗牛,能够像丁老先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坚守着属于我自己的那块教育园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