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儿肠绞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2014-11-07 15:15:03)
标签:

杂谈

http://s16/large/004e1oh8gy6NqlvblxR7f

小儿肠绞痛是由于肠壁平滑肌突发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临床特点是突发突止的剧烈腹痛,不伴特殊体征,发作间歇期一切如常。临床以突然发作的阵发性腹痛为特点。《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云:“发时腹中摄痛,干啼无泪,腰曲背弓,上唇干,额上有汗,此名盘肠内吊之痛。”描述了本病的典型发作特点。关于本病的病因,《婴童百问•盘肠气》篇认为是“小肠为冷气所搏然耳”。《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亦云:“由冷气入脏所为也"。均指出本病由腹部中寒,寒邪搏结肠间引起。本病亦可由于乳食凝滞,气阻不通所致,或由于蛔虫扰动,刺激肠管而发。病位主要在肠。

腹部乃六腑所居,"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因此,腹痛的治疗原则应以调理气机,疏通经脉为主。结合病证的寒热不同,寒则温之,热则寒之,寒热错杂则寒温并治。分别采用散寒、清热、导滞、理气等法,使经络通畅。对虫积扰肠而致的腹痛,要配合驱虫,方可提高疗效。

一、辨证选方

1.腹部中寒

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养脏散加减。小茴香、当归、川楝各10g,川芎、沉香、木香各6g,槟榔3g。寒甚加附子、桂枝;兼呕吐加干姜、法半夏;兼腹泻加炮姜、煨肉豆蔻。

2.乳食积滞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方药:香砂平胃散加减。苍术、厚朴、陈皮各12g,白芍、山馇、神曲各9g,枳壳、香附、砂仁各6g,甘草3g。痛甚者加元胡、川楝;大便不通加槟榔、大黄。

3.虫积扰肠

治法:理气安蛔止痛。

方药:乌梅丸加减。当归、黄柏、党参各10g,乌梅、干姜、川黄连各6g,附子、桂枝、川椒各3g,细辛2g。若恶寒发热,苔黄腻去附子、干姜、桂枝,加大黄、枳壳、槟榔。

二、专方验方

1.钩藤钩膏:钩藤钩、茯神、云苓、川芎、当归、木香、生甘草、白芍各3g。合为末,姜枣煎服。3岁以下每服3g,3岁以上每服6g。适用于气滞腹痛。

2.小茴香散:小茴香6g,丹参12g,木香6g,白芍12g,台乌药6g,党参6g,槟榔6g,沉香3g,蒲黄6g,五灵脂6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适用于寒凝腹痛。

3.术附散:苍术、香附、良姜、白芍各1.5g。苍术、香附俱用盐炒,与上药共为细末,每服3g,日服2次。适用于寒凝气滞之腹痛。

4.行气祛寒汤:广木香5g,乌药5g,枳壳4g,槟榔4g,郁金3g,延胡索3g。水煎服,每日1剂,分5~7次服。适用于腹痛属气滞夹寒者。

5.槟砂止痛汤:槟榔5g,砂仁5g,白芍10g,香附15g,枳壳15g,佛手15g,麦芽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可治疗小儿虚寒性腹痛。

6.延胡索散:延胡索12g,姜黄6g,七叶一枝花18g,枳实6g。共研细末。每服3~6g,日服3次,白开水冲服。适用于腹痛属寒凝气滞者。热熨:豆豉、生姜(捣烂)、葱白(捣烂)、食盐。同炒热,用细布包褰,温熨脐腹部,同时轻轻揉按,冷后炒热再熨,直至痛止,适用于腹部中寒之腹痛者。

三、针灸推拿

1.体针:取足三里、中脘、气海、天枢穴,气滞加阳陵泉、太冲穴。婴幼儿不留针,可迅速止痛。属寒证者,配合温灸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内关穴,或配合神阙隔盐灸。

2.耳针:取大肠、胃、脾、交感、神门、压痛点。毫针浅刺,不留针,每日1次。

3.穴位注射:取足三里、胃俞穴,用阿托品注射液1~2m1,每穴注射0.2~0.3ml,可止痛。

4.腹部中寒者,补脾经、揉外劳宫、推三关、摩腹、捏揉一窝风、拿肚角;乳食积滞者,补脾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揉天枢、分腹阴阳、拿肚角。(许文漪)

原文链接:http://www.caisejian.com/info.php?infoid=51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