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2016,景德镇迎来了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100年前(1916),浮梁县县治从旧城迁到了景德镇,让浮梁县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合二为一,81年前(1935),江西省第五行政区(辖鄱阳、浮梁、德兴、乐平、婺源、都昌、彭泽、湖口、九江、星子、德安、瑞昌)督查专员公署的驻地从鄱阳县城迁到了景德镇,象征着古饶州(辖鄱阳、浮梁、德兴、乐平、万年、余干、余江,驻地鄱阳)的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合二为一。
然而历史的发展正验证了那句古话:“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江西省第五行政区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撤销,赣东北最终演变成上饶、景德镇、鹰潭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行政区划的变迁当中,受益最大的当属上饶,管辖信州区、广丰区、上饶县、玉山县、铅山县、横峰县、弋阳县、余干县、鄱阳县、万年县、德兴县、婺源县等12个县市区。在现有的政治经济格局下,如果两地自然禀赋相近,那么管辖面积大、人口多的地区的政府驻地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吸血”的中心,且不论市政建设方面这个“中心”所拥有的无可比拟的优势,仅仅就这个“中心”在医疗卫生、行政审批、会议召集方面的优势就已经让被“吸血”的县级地区无法望其项背了。
相比而言,景德镇、鹰潭的管辖面积和常驻人口分别是0.53万平方公里/160万人、0.36万平方公里/134万人,而上饶则是2.3万平方公里/740万人,哪座城市的行政驻地更具有“吸血”的优势,不言而喻。天下没有绝对的公平,对人一样,对城市也是如此。和鄱阳县这个赣东北传统中心城市相比,景德镇和鹰潭已经很幸运了。鄱阳县的地位从汉初的赣东北老大(唐朝以前鄱阳一直是赣东北的唯一中心,一直是鄱阳郡、饶州的驻地),到唐朝被上饶分庭抗礼(唐朝从饶州分出信州,驻地上饶),再到民国时期政治地位的陨落(1935年,专区驻地从鄱阳迁往浮梁县景德镇),最后又成为一个非赣文化主导的地级市下面的辖县(鄱阳受上饶管辖,但是上饶城区及其周边的上饶县、玉山县的主流文化是吴越文化,说的是和浙江衢州相似的吴方言),历史的变迁着实令人感伤。景德镇、鹰潭分别以制瓷中心和交通枢纽起家,从镇的建制演变成地级市,境遇和鄱阳相比,城市命运可谓判若云泥。
历史上,赣东北从公元758年到1911年间,一直是饶州(州治鄱阳)、信州(州治上饶)分治的局面。现在则是饶州、信州基本上合二为一,并入上饶市,饶州故地剩下的浮梁、乐平并入景德镇市,还有一个余江县和原属信州的贵溪市并入鹰潭市,其结局就是饶州的“支离破碎”、信州的“发扬光大”。现在谈到信州,人们还可以从上饶市政府驻地信州区找到存在感,谈到饶州,人们只能从位于鄱阳县珠湖农场的饶州监狱觅得一丝踪迹了。曾几何时,景德镇出产的青白瓷号称“饶玉”,景德镇窑号称“饶州窑”,明朝王士性在《广志绎》也记载:"浮梁景德镇,雄村十里,皆火山发焰......徧国中以至海外夷方,凡舟车所到,无非饶器也。"饶州和景德镇关系如此之深,甚至有所谓“饶州就是指瓷都景德镇”的说法。饶州是景德镇的母体,也是景德镇的根,但是现在,这个根破碎了,景德镇似乎也就成了无根之城。
古饶州的”七子“,四归上饶(鄱阳、余干、万年、德兴),二归景德镇(浮梁、乐平),一归鹰潭(余江),由于上饶、鹰潭原本都是信州范围内的城市,于是景德镇也就成了古饶州范围内唯一一个地级市,从这种角度而言,景德镇应当担负起复兴饶州文化的雄心。有人说,复兴饶州文化是鄱阳的事,可惜鄱阳目前还是上饶的一个辖县,影响力毕竟有限。其实,景德镇的组成部分也有鄱阳因素,目前景德镇昌江区的鲇鱼山镇、丽阳镇、荷塘乡以及吕蒙乡的古城村、厉尧村近6万人就是原先的鄱阳人,随着上述地区在1956至1983年先后从鄱阳划入景德镇,他们也从鄱阳人变成了景德镇人,这批人当中,就有出生于古城村的奥运冠军、跆拳道运动员吴静钰。昌江一中是吴静钰的母校,学子多为“原鄱阳人”,和景德镇一中、景德镇二中、浮梁一中、乐平中学、乐平三中都属于江西省重点建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