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书名:《软刺》中文版
作者:【美】艾米丽•福里德伦德
译者:
刘韶馨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感谢@喆妈公益阅读赠书!
托尔斯泰在其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引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而在我看来,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软刺》这本书。
这本《软刺》,我读的极其缓慢,数次搁下又数次拿起。原因是:一方面,文中细腻但沉郁、惊悚、复杂的另类生活的描述,让生活正统阅历简单的我刚开始阅读时有些读不懂且难以接受;另一方面,正常家庭正常成长的我,难以想象一个远离城市偏远贫困的、孤独敏感的、父母麻木自己学业不佳且又不美貌的少女,她需要怎样努力才能走出她的困境?!所以,强烈的抗拒心和好奇心使我数次搁下又数次拿起,直到断续地在书中读到“庭审”一词,才让我对书中突现的重大转折有了强烈的探究欲,于是前后联系,一读再读后,我才真正读懂了这本书中深藏的情节和书名软刺的意义!
《软刺》一书不仅是讲述了一个“非主流”少女成长中“非主流”的故事经历,它还通过故事揭示近几年东西方社会中都存在的关于孩子成长的广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如:原生家庭、歧视(贫穷歧视、种族歧视、刑满释放人员歧视)、校园教师性侵、性引诱、同居、未婚先孕、同性恋、故意虐待(遗弃)儿童、过失杀人、离家出走......等等,阴郁而真实!
书中,以散乱的跳跃式回忆的方式,描述了一个穷困少女成长过程中看到感受到的世界。
十四岁少女琳达住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北部森林的湖边破旧小屋里,她的父母早年曾是嬉皮士,童年不寻常的经历和贫穷、离群索居的生活方式及孤僻的性格导致琳达与学校及周围都格格不入,甚至被同学叫成“怪胎”。在学校,敏感的琳达察觉到新来的历史老师格里尔森先生的忐忑不安,于是勇敢而隐蔽的帮助了他,而老师发现感激并鼓励琳达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历史之旅”竞赛,于是琳达以《狼的历史》为题做了一次演讲并获了奖。而同时,琳达家湖对面的小屋搬来一对母子——热情好客的妈妈帕特拉和四岁小男孩保罗。琳达充当“家庭教师”照顾保罗的过程中,与母子俩建立起了温馨的挚友关系,仿佛一起组成了“温馨家庭”,正当琳达顺利“融入”人群之时,却发现世界远非看上去那么简单明了。历史老师与女生莉莉匪夷所思的传闻,新邻居家奇怪的家庭模式及保罗的死亡、父母亲及公社成员的少年时离家出走的经历........
这本书不仅讲述了青少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对于重要的家庭关系及情感认知的体会,同时还以少女的独特视角,反映出成人世界的阴暗及社会底层另类人群的生活状态,令人深思,并带给阅读者心灵深处以刺痛般的触动感知。
书中,主角少女的思绪,不是生活于温暖家庭里的孩子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或单纯的青春期少女情怀,而是心灵深处无法安放的困惑与孤寂、以及对温暖和亲密的渴望和求而不得的痛苦。当然,这种痛苦不是无法忍受的锥心刺骨,而是芒刺在背,这也是书名软刺的意义吧!
特别是书中琳达回忆里关于四岁保罗的死亡前后经历的描述,让同为人母的我极其惊悚:这得是多不负责的父母才会无视身边自己孩子身体连续几周出现的极度不舒服的重大状况?他们不积极送医而是带着重病昏迷的孩子和保姆外出“度假?!,并且在路人看到保罗在码头呕吐提醒“看起来他好像得了很重的病时”作为父母继续漠视,而他的父亲却是礼貌地回答“我们知道了,谢谢!”?!可怜的四岁孩子,平时得是遭受到多少漠视,才会从生病到死亡都没有如寻常儿童一样哭闹着找父母陪伴,而是自己默默地孤独地死在了自己小床上?!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书中大学教授利奥与学生帕特拉,高中历史老师格里尔森与女生莉莉,他们都是丈夫和妻子、老师和学生;而在书中里昙花一现的两个路人:与保罗一起玩秋千的路人小女孩,以及带着小女孩和自己婴儿前来的小女孩姐姐--一位未婚先孕的年轻妈妈 “高中另一位凯伦”,这“另位凯伦”与帕特拉,小女孩与琳达,四位女性,两对师生,都仿佛同一个故事的两个版本,互为镜像,映出彼此的过去和未来.........
保罗之死是谁的过失?谁是书中恶性循环的第一推手?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和偶然出现的因素。而其中的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出有一个正常的家庭、好的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了。
我想,书中的琳达、帕特拉、凯伦、另一位凯伦及“众多的徘徊在漫河高中毕业后都会生孩子,在十八岁结婚”的女孩们及利奥、罗杰、琳达父母..........,他们作为被家庭、学校、集体这三个重要的雕塑家们所漠视的孩子们,因为她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无处安放,所以才到处寻找出口,所以才会迷失方向,所以才会为了自以为是的一点温暖和亲密就如飞蛾扑火般的轻易付出身体或一切........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波兰诗人斯坦尼斯洛的名句,连同这本书中的故事,让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警醒,父母之职,责任重大!建议父母及学校教师等“职业”者们都拿《软刺》细细品读反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