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碳化物主要出现于用钛或铌等元素稳定化的奥氏体不锈钢中,如0Cr18Ni10Ti 
0Cr18Ni11Nb和合金化程度更高的其他含钛或铌的奥氏体钢中。其中所形成的MC碳化物为 TiC或
NbC,如果钢中含有钼(因加铌而带入)也可能形成MOC。MC碳化物具有面心立方结构,碳原子在晶体点阵中占据八面体的位置。由于奥氏体不锈钢中都不可避免地含有一定数量的氮(即使在不特意加入的情况下也有0.02%-0.03%左右),氮和钛、铌等元素的亲和力也非常强。因而在含钛、铌的钢中还会形成MN型氮化物TiN
和NbN。MC碳化物与MN氮化物晶格类型相同,其中的碳、氮原子经常相互取代,所以实际上在钢中存在的多是M(CN)或M(NC)型碳氮化物,其中以Ti(CN)最为常见。
 
  
在含钛的Fe-18Cr-10Ni奥氏体基体中TiC的溶解度比M23C6小得多,因而当钢在适当温度下加热时,TiC会首先沉淀出来,随之奥氏体中碳含量大大降低。于是减少并推迟了M23C6沉淀(但并不是完全免除)从而提高了钢的抗敏化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MC碳化物固定碳的稳定化作用,对于稳定化钢种0Cr18Ni10Ti 
0Cr18Ni11Nb需进行选定的热处理,即将钢在850-900℃保温2-4小时,使MC碳化物优先沉淀出来,称之为稳定化处理。生成的TiC或NbC呈颗粒状在晶内均匀分布。不像M23C6主要集中于晶。另外为使钢中的碳含量大部分进入到MC碳化物中,保证钢的耐晶间腐蚀性能,钢中钛和铌的含量一般应分别为不少于碳含量的5倍或10倍。
 
需指出,尽管MC碳化物沉淀大大降低了含钛、铌钢种奥氏体基体中的碳含量,但在较长时间时效后,仍然有少量M23C6沉淀生成。并且随着时效时间的增长,含钛钢中的TiC会部分转变为M23C6,而含铌钢的M23C6会部分转变成为NbC.
 
奥氏体不锈钢中生成MC沉淀的另一个作用是提高钢的蠕变强度。这主要是指钢在高温下用于强度构件的情况。这时应先将钢进行较高温度的固溶处理,以尽可能多地溶解MC。在随后适当温度的高温应用中。MC碳化物便可弥散地沉淀出来,从而达到提高蠕变强度的目的。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