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火之歌——焚风、火风和布拉风
(2018-01-12 20:10:21)
标签:
地理教学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焚风是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
干热风又称“干旱风”、“热干风”、“火南风”或“火风”。它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农业气象灾害之一,是出现在温暖季节导致小麦乳熟期受害秕粒的一种干而热的风。
从物理属性来说,焚风和干热风具有相同的特点,一是干,二是热。一般来说,干热风的风速在3米/秒以上,气温在30℃ 或以上,相对湿度小于等于30%。焚风所经之地湿度明显降低,温度迅速升高。
如何区别焚风和干热风?
(一)形成原因不同。
焚风是山区特有的天气现象。它是由于气流越过高山后下沉造成的。当一团空气从高空下沉到地面时,每下降1000米,温度平均升高6.5℃。这就是说,当空气从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的高山下降至地面时,温度会升高20℃以上,使凉爽的气候顿时热起来,这就是“焚风”产生的原因。
干热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初夏时节,内陆地区气候炎热,雨水稀少,增温强烈,气压迅速降低,形成一个势力很强的大陆低压。在这个低压周围,气压梯度随着气团温度的增加而增大,于是干热的气流围着热低压旋转起来,形成一股又干又热的风,就是干热风。
(二)发生地点不同。
一般来说,在中纬度相对高度不低于800~1000米的任何山地都会出现焚风现象,甚至更低的山地也会产生焚风效应,在我国,天山南北、秦岭脚下、川南丘陵、金沙江河谷、大小兴安岭、太行山下、皖南山区都能见到其踪迹。干热风则多发于我国内陆地区,黄淮平原、江淮流域、长江中下游平原、气候干燥的蒙古和河套以西以及新疆、甘肃一带,都是干热风经常发生的区域。
(三)影响时间不同
焚风和干热风虽然都是又干又热,但焚风往往在短短几小时之内就可以使一个地方的气温迅速攀升,升温幅度有时可达10℃以上。干热风影响的持续时间要比焚风久一些,经常可以持续一两天,使乳熟期的小麦减重减产。
焚风和干热风带来的影响和危害?
在焚风发生时,短时内气温突然升高,而且空气变得十分干燥,容易引发火灾,强烈的焚风吹起来,能使树木的叶片焦枯,土地龟裂,造成严重旱灾。此外,焚风天气出现时,许多人会出现不适症状,如疲倦、抑郁、头痛、脾气暴躁、心悸和浮肿等。
干热风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农业方面,在北方主要危害小麦,小麦在乳熟中、后期遇干热风,将受严重影响,使粒重减轻产量下降,是北方麦产区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也会使水稻、棉花受到损害,它使植株蒸腾加剧,体内水分平衡失调,叶片光合作用降低;高温又使植株体内物质输送受到破坏及原生蛋白质分解。水稻在抽穗扬花期遇干热风,会使柱头变干、影响授粉;在灌浆成熟期则导致籽粒逼热;棉花会导致蕾铃大量脱落。
布拉风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当冷空气被山脉或高地阻挡聚集起来,形成了很高的气压,而温暖的海面上空却处于暖空气低气压控制,这时,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山上或高地的冷空气会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冷而重的空气像瀑布一样直泻山麓,冷空气的势能转化成动能,犹如从山坡上滚下来的石头越滚越快一样,使到达海岸的风速骤然增大。由于冷空气来源于高寒地带,温度很低,它过山下降时虽有绝热增温效应(即焚风效应,当空气和外界不发生热量交换,气压增高时,空气因压缩而增温),但因落差不大,而两地温差明显,比背风坡原来的气温还是低得多。因此,布拉风所经之处,气温会迅速降低。凡地处高寒山区,又面临温暖海面的地形,都有发生布拉风的可能。在诺沃罗西斯克,布拉风从北高加索山地经马尔霍茨克隘道冲向黑海时,气温可下降至-27℃,最大平均风速超过40m/s,常形成冰冻及风灾。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