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沪科版)教学设计


标签:
力沪科版物理教学设计 |
分类: 教学设计 |
《力》(沪科版)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体验,学会用科学归纳的方法,总结得出力的初步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通过探究感悟力的作用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建立力的概念的过程。
(2)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器具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欣赏火箭发射视频,并思考火箭为什么能够升空?
2、请一学生表演举哑铃,并谈谈自己的肌肉有什么样的感觉?
讲述:最初人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紧张的感觉中得到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呢?
二、新课教学:
1、力的概念
思考:观察和研究课本图6—1中的几幅图(电子白板展示),想想这几幅图中在发生力的作用现象时各有什么特点和共同点呢?
讲述:要使物体发生某些变化,必须对物体施加某种作用,比如推、拉、提、压等。
说明: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做力的作用。
(1)定义:力(F)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讨论:发生力的作用时必须有几个物体?两个物体一定要接触才能产生力吗?你能否举出不接触的物体之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小结:发生力的作用时必须有两个物体以上;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能产生力的作用:如磁铁之间的引力和斥力、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吸引纸屑的力、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等都不需要接触就可以产生力。
(2)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讲述:施加力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讨论:能否说出课本图6—1中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吗?
注意: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的。
2、力的相互作用
体验:用双手拉弹簧拉力器时,有什么感觉?用手背敲课桌,你又有什么感觉?
分析:双手拉弹簧拉力器时,手臂感觉到酸痛:手本来是施力物体,弹簧拉力器是受力物体,现在手感到酸痛,说明弹簧拉力器给手也施加了一个力,此时弹簧拉力器又是施力物体,手变成了受力物体。同样,手背敲课桌时,手感觉到疼痛:手本来是施力物体,课桌是受力物体,现在手感到疼痛,说明课桌给了手施加了一个力,此时课桌又是施力物体,手变成了受力物体。
说明: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
(1)力的相互作用原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实例:游泳、划船、火箭升空等。
3、力的作用效果
(1)做一做:用手挤压气球、用手拉弹簧,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讨论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做一做:用磁铁靠近做直线运动的钢珠时,观察到什么现象?
讨论:课本图6—4中,运动员用力踢球、顶球、抓住球时,足球的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思考: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物体的这种变化,你认为是什么呢?
说明:运动状态指的是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运动的方向。
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课堂讨论:火箭为什么能够升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以及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道理。)
课堂小结: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内容,完成导学练习。
2、课本作业第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