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2014-10-15 14:48:00)
标签:
教育反思学习主人合作探究 |
分类: 教学随笔 |
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些在小学自然和中学生物中学习过,也有些是学生已具备的生活经验。因此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更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形成性教学,强调学生对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通过引导把简单的知识传授化为科学探究的过程。由于八年级学生才刚刚接触“科学探究”这种学习模式不久,因而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淡化由教师直接传授知识方式,采用科学探究的课堂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核心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学生在此前往往关注的是动作本身,而不是发生物体的状态。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向想突破这一难点,就应该立足学生的前概念,只有顺应了学生的思维,才能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重视利用身边的物品、生活中的器材等进行实验探究,不仅拉进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而且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同时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能自觉的利用身边简单器材在进行小实验、小发明,小制作。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为呢!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让学生在学习、探究中去体验和学习思维的方法,如放大法(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到,我们可以利用乒乓球或小泡沫球将其现象放大)、推理法(在做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时,当我们发现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就越小时,从而推理出:真空是不能传声的)、归纳法等,让学生知道学习中物理方法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