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沪科版)教学设计

(2014-10-09 09:48:41)
标签:

初中物理

声音

教学设计

分类: 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沪科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l)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声音是如何传播,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善于利用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物理实验的习惯从中感受到物理学的真实性。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真空不能传声。

教学难点:

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真空不能传声。

教学器材:

音叉、泡沫球、细线、锯条、直尺、小鼓、锣、录音机、扬声器、真空罩、抽气机、水槽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启发讲解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流水潺潺,琴声悠悠,让人心旷神怡;飞机轰鸣,工地噪声,让人心烦意乱。

在声音的海洋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递到我们耳朵里的。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大家有没有认真观察,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比如发出优美音乐的琴,弹琴的时候,琴弦在振动,如果用手压住琴弦,琴声就停止。现在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声音是否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首先,同学们用手摸喉咙,然后发出声音,这时手指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喉咙在振动)

实验1、把小纸片放在播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

实验2、把振动的音叉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观察到小纸片会振动,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声音也随之停止。

试一试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你怎样使物体发声?能不能使正在发声的物体停止发声?

(2)观察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何区别?

(3)正在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实验中,所有发声物体的共同点是:都在振动 

让它们不发声时又有什么特点:振动停止 

思考:有的物体的振动幅度较大,能够直接观察到,有的物体振动非常微小,如:音叉的振动、录音机、扬声器的振动,你是怎样判断的?试一试,说出你用的方法。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声源。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就是分别由气体、固体、液体的振动而发生的。

思考:我们能听见身边同学的话语,能听见林中鸟儿的歌声,能听见远处列车的轰鸣声。那么声音是如何传到人耳的呢?声音能否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呢?

二、声音的传播

探究:声音的传播

1、问题:声音能否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2、方法:将手机分别放在桌上。密封良好的玻璃瓶内,装水的玻璃瓶内,抽出空气的玻璃瓶内(或真空罩),分别拨打手机。

3、分析与论证

手机在空气中,玻璃瓶内,装水的玻璃瓶内,我们都能听到手机铃声,但在抽出空气的玻璃瓶内(或真空罩),我们不能听到手机铃声。

4、得出结论

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总结:

1、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三、声波

    设疑提问:声音能在固体、液体、和空气中传播,声音在空气中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呢?先提出问题,声音在水中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与水波相比较引出声波)

 

    正在发声的音叉触及水面,音叉振动也能在水面击起水波;声音在空气中,以类似的方式传播,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声源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并且这个振动由近及远地传播,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体)中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四、声速

    提问:田径比赛时发令枪的烟雾和枪声应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远处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

    在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知道光和声的传播都需要时间,从而引出声速的概念。但光比声传播的速度快得多,因此远处的观测者先看到烟雾后听到枪声。估测声速时可忽略光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测出从看见发令枪冒烟到听到枪声所需要的时间,就可估测出的声速。这种估测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再让学生想出其他测声速的方案。只要学生说出要测出声速,必需测出声源到接收器的距离和声源振动到被接收器接收所需要的时间,利用v=s/t 即可。

声的传播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可让学生进行猜测,然后引导学生看声速表,幷对各种不同介质进行比较,知道声速与温度和介质有关,在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 340m/s。认识到固体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还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1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2、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C、良好的听觉器官。

3、回声(即声音的反射)

(1)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的现象就是声音的反射,通常称为回音(回声)。

注意:人耳能区分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要在0.1s以上,所以要想听到回声,人距离障碍物应至少17m以上。

(2)回声的应用:利用回声测距离。

作业布置:

课本作业第235题。

板书设计:

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二、声音的传播

1、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三、声波

四、声速

1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2、人听到声音的条件

3、回声的应用:利用回声测距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