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题研究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总结

(2015-07-07 22:01:14)
标签:

教育

分类: 各阶段计划、总结

 

        课题研究第二阶段(实施阶段)总结

                          龙华中心小学   2015.6.30

 

  课题名称

小学数学教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

立项时间

2013.9.1

   负责人

连碧琴

成员

林和、陈文基、陈丹丹、朱素林、林新、林贞、林颖、岳成华、郭永照、郑妹贞

 课题级别

县级

本阶段研究时间

2013.10——2015.5

  一、本阶段课题活动研究主题及基本情况

 本阶段课题研究紧紧围绕计划实施。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步步规  范,有序开展。

 1、坚持学习与课题相关的理论,采用平时自学与每个月集中一次学习相结合的  办法,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

 2、在理论指导下,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及主题讲座研讨活动。每学期开展两  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为主题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一至两次   主题讲座、研讨,一次说课活动。

  3、每位成员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从不同类型、不同角度诠释“问题意   识和提出问题能力”。

  4、在实践的基础上撰写论文,让实践上升为理论。

  5、建立课题博客,把课题研究过程的每一项、每一次活动材料及时上传到博   客,以体现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真实性、有效性。对一些比较大的活动还进行相关   的报道。

  6、做好课题研究活动过程的各种材料收集,为结题做好准备。

  二、本阶段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1、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理论与实践的反复并行,不但使课题组成员已领会“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课程价值与丰富内涵准确把握数学科的核心任务,达到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根本改变也使其他教师改变了观念,增强了“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能力”意识,懂得数学课应该教什么,怎么教。说明本课题研究已起到了引领、指导、辐射的作用,这也是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2、每位成员都能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根据学段目标、不同类型,从不同角度设计典型的课堂练习

3、每个学期都有一至两位成员承担课题研究教学观摩、研讨及专题讲座活动,并及时收集活动过程材料,以备结题时展示。

4、每位成员都撰写一篇与本课题相关的论文,而且在不同级别、刊物上发表、汇编。如:201407陈文基老师撰写的论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岳成华老师撰写的论文《引导发现 培养问题意识》、朱素林老师撰写的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分别获县级一、三等奖,并收入汇编;2014年10月,林颖、林新、林贞、郑妹贞、郭永照老师撰写的课题研究论文在龙华中心小学课程改革优秀教学论文集中汇编;201503林和老师撰写的论文《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策略》发表在Cn刊物《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07连碧琴老师撰写的论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郭永照老师撰写的论文《“联合”思考 “分开”合作》分别获县级一、二等奖,并收入汇编;

5、2013年11月陈文基老师参加县高级教师说课比赛获一等奖;2014年4月林颖老师在坝下中心小学执教的县级数学科公开课,课题《二年级除法的认识》;2014年12月,郑妹贞老师参加仙游县片段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20153月,林颖老师参加仙游县数学优质课比赛,执教《数学广角--推理》获二等奖;2015年5月,连碧琴老师参加县第二片区教研活动,执教《克和千克》,效果良好;2014年10月,林和老师参加龙华中心片段教学比赛获得一等奖。

三、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

本课题研究虽然开展顺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

1、有些教师因为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没有把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实践统一起来的意识,认为课题研究是教研员或者几个核心成员的事,所以对课题研究没有热情,每次参加活动有点应付的感觉。

2教师外出听课、学习、参观、研讨的机会少,所以无法开阔眼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等所以课题研究显得有点“小家子气”。

改进措施:

1激发更多的教师积极参与研究、探索,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研究型、发展型、专业型教师

2、与校领导多沟通,努力创造条件,让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听课、研讨开阔眼界,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吸收好的教学经验。邀请专家到学校指导,开拓视野,努力将课题研究的实施推向纵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