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2的《咏乐汇》中的一期嘉宾是童话大王郑渊洁,这位名作家让我最感兴趣的是他对儿子的教育方式非常另类,不让其走正规的学校之路,而是在家里自己教,于是他的这次媒体露脸我就视为非常好地机会去了解一下他的这套独特的教育理念。
短短一小时的节目显然没法很完整地表达郑渊洁的教育思想,但我还是能总结出以下四个方面内容,有一定的斩获。
第一,逆向思维,与众不同。郑渊洁的早教所接受地思想就是他母亲给他讲的一个故事,故事大意是在森林里突然遇到一场洪水,所有的动物都往山上跑,但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河上有两座桥,一座是大桥,一座是独木桥,当所有的动物都去挤大桥跑的时候,只有一只小羊走了独木桥,结果大桥不堪重负而倒塌,所有动物都死了除了那只小羊。郑渊洁受此与众不同的思想太过深刻,因此他才会写出《我长大想当一名掏粪工》,这篇文章对于激励出他写作潜能来说有重要意义,另外一篇《早起的虫子被鸟吃!》,这篇文章是根据一命题作文: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而作的,可想而知在几十年前的学校是多么害怕这种新思想,于是可怜地郑渊洁最终应无法适应而只上完四年级就缀学了。我以为所谓的与众不同,其实就是培养重要的逆向思维,或者说是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最终达到创新能力。我估计郑渊洁能持续写30年的童话故事也与这是分不开的。记得哪位哲人曾说过:人的创新思想都是来自童年,一个成年人要一直保持创新力,就必须要一直存在着一颗童心,即心理年龄不能随着生理年龄老去。这方面的培养是我需要关注、研究,争取能在飞飞的身上得以实现!
第二,身教重于言传。这点我非常赞同,虽然不是什么新的教育理念,但却永恒不变,我以为再扩展到广义,就是环境决定了人的发展。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因素,远胜于遗传和教育这两大因素。于是郑渊洁提出家长需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的思想,我同意,毕竟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不希望把自己的缺点传给下一代,因此你就必须成为一个演员,将自己的缺点隐藏,甚至制造出一个完美的环境培养孩子。举个例子,有些家长很喜欢看电视,不喜欢读书,但他知道这是个不好的习惯,并希望他的下一代能喜欢读书,于是只要孩子回到家他就开始表演,拿着本书看,时间长了一个好的读书氛围就形成了。再比如晚饭时间也非常重要,一家人一起吃晚饭所谈论的内容孩子都会听进去,如果家长总是谈一些格调低的话题,经常议论邻居、同事的丑事并以此为乐,那他们的孩子就无法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于是乎,我以为只要孩子在身边,我们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将最优秀最积极地一面呈现在孩子的面前!但要做到这点真得很难呀!
第三,赞赏教育的重要性。这是郑渊洁在访谈中多次提到的一个观点。其实赏识教育的理论已经为很多教育专家所认可,但我也发现中国人却总是做得没有西方人好。正如郑老师所说,中国人在这方面非常吝啬自己的赞美语言。这可能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系,但既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我想时常提醒自己还是容易做到的。另外,我也补充一点,表扬的艺术性也非常重要,如果家长总是用很抽象的语言来赞美,效果也不会很明显。比如你想给予孩子弹钢琴的赞美,通常我们会说你弹得实在太好了,这就太抽象,如果你能这么说:“你弹得这声音让我听得很舒服、很偕逸”,或者说“你弹得这曲子让我有如来到了世外桃源!”那效果会好很多。我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我的物理成绩总是不理想,因为初中的物理老师不喜欢我,总是打击我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而语文、英语、数学成绩出色也是因为这些老师都把我当作宝,我到现在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初中几何考试,卷子最后有四道大题,我花了5分钟就完成了前面三题,最后一题我却花了15分钟才解出来,做完题我猛一抬头发现老师正看着我完成这题,她在考试收完卷子后把上改我的卷子,并说“有些同学一道题就做了20分钟还想不出,而他(指着我)却用了不到5分钟,连最难的最后一题他都做对了”当时的我对数学的兴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四,择友对成长的重要性。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毕竟是极少数。好的学习伙伴会有利于孩子们学习成绩提高,这种例子在学校里是很常见的。我想等儿子大了以后,我会很注意观察他所交往的朋友,并时常提醒他交友的重要性。
简单总结了这四点,郑渊洁的教育理念还是很有一套的,当然他这种自己教育儿子的方法却太过冒险,一般普通人是不能学的,也没有这个资本来学,更没有必要来学。学校生活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的组成部分,放弃了太过可惜。只要教育方法适合自己的孩子,一定能把他们培养成才,我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