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 点、线、面、体》教学设计

《4.1.2
案例名称 |
4.1.2
|
|||||
科目 |
数学 |
教学对象 |
七年级学生 |
|||
提供者 |
钟丽燕 |
学校 |
鼎湖区实验中学 |
|||
一、教材内容分析 |
||||||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了解了我们身边的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基础上,从很多实例出发,引出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这一事实,从运动的观点揭示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借助直观的图片与实例让学生从中感受点、线、面、体的含义,体验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的,点线面体的学习不仅是学生认识与理解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还是以后学好三角形、四边 形、圆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 |
||||||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
||||||
知识、技能:通过丰富的实例认识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点、线、面。 过程、方法:1.认识到点线面的静态关系和动态关系,发展学生生初步建立几何直觉; 2.能正确判断运动变化形成的简单的几何图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经过本节课的数学学习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
||||||
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习法上,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取让学生自己观察、认真思考、大胆动手操作、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
||||||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
||||||
1.观察法
|
||||||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
||||||
平板 |
||||||
六、教学过程 |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
|||
实例导入, 激发情趣 |
出示3张建筑物的图片引发思考 |
把具体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 |
借助直观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既是对旧知的复习,又为介绍体的概念做出铺垫,让学生感知知识来源于生活 |
|||
实物展示 |
展示长方体实物,让学生用更多的语言来描述它,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再将体展开引发学生思考体和面的关系 |
学生畅所欲言,回答可能会涉及面、棱、顶点的个数,面与面相交、线线相交得到什么,面与体的关系等 |
实物展示给学生以直观形象,自然得到体、面、线、点的静态关系,发散学生的思维 |
|||
观察图片、 加深理解 |
多媒体展示夜空中繁星点点、地图上的城市、夜幕下的激光束、笔直的分道线、平静的海面、平整的地面、弯曲的墙面和屋顶等精彩图片等反应点、线、面、体的例子 |
欣赏优美图片,并引发思考 |
让学生感觉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扩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
小组讨论 共同交流 |
说说生活中你见到的点、线、面的例子? |
畅所欲言,互相补充 |
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让学生感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
|||
探究一 |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动笔画点 |
动笔画点并思考点的运动形成怎样的图形 |
通过动手操作,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点动成线”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让学生亲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
|||
猜谜 |
千条线万条线 落到水中看不见 提问:你能用数学语言来 描述这一现象吗?
|
学生回答 |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点动成线”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点动成线的的印象 |
|||
欣赏点动 成线例子 |
展示心电图、喷泉、滴管、孤行者的脚印、蚂蚁搬家这些生活中的例子 |
欣赏动画,并引发思考 |
让学生感觉点动成线在生活的应用,感知数学无处不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
|||
小组讨论 |
生活中说明“点动成线”例子 |
分组讨论,互相纠正 |
有助于学生对对结论的理解和记忆 |
|||
探究二 |
(1) (2)将粉笔的一端放在o处,使其绕o点旋转一定的角度在黑板上出现了什么图形? |
共同操作,感受新知 |
通过动手操作,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线动成面”的深入理解,学生亲历“线动成面”生成过程 |
|||
欣赏线动 成面的例子 |
展示时钟秒针的运动,自行车车条的转动,扇子的展开等 |
欣赏动画,并引发思考 |
让学生感觉点动成线在生活的应用,感知数学无处不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
|||
小组讨论 |
生活中说明“线动成面”例子
|
分组讨论,互相纠正 |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学生对对结论的理解记忆 |
|||
探究三 |
前面点和线都动了起来,能不能让面也动起来?怎样动?动后行成了怎样的图形? |
学生可能会回答旋转、平移 |
过渡自然,扩大学生的思路,给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 |
|||
小组合作 |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
旋转各自手中的平面图形,观察所得到的立体图形 |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得到新知,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
|||
大屏幕演示 |
演示一些复杂平面图形旋转后所形成的立体图形 |
先大胆猜想,再看动画演示 |
通过先猜想后演示这一过程充分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
巩固练习 |
教师加以指导,纠正 |
动脑思考,举手发言 |
讲练结合,强化记忆 |
|||
布置作业,巩固加深 |
教师布置作业 (幻灯片呈现) |
学生记录 |
课后通过作业巩固知识点 |
|||
http://s8/mw690/004dC23Tzy7ivAYMGHla7&690 |
||||||
七、教学评价设计 |
||||||
通过对图片和实物的一些展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将对学生进行教师口头评价、小组内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进评价。 |
||||||
八、帮助和总结 |
||||||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对学生勇于大胆探究的精神给予肯定和鼓励;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操作过程中去,适时的点拨,提高课堂整体效率,小组合作也可以对一些学生给予帮助。 |